金門是一塊風水寶地,傳說中有所謂的「四大名穴」,匯集天地鍾靈之氣,長眠其中的先人得其地理,世世代代永佑子孫。
關於「四大名穴」有幾種不同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飛鴉落田」(黃偉墓)、「仙人覆掌」 (陳禎墓)、「金龜壘卵」(蔡靜山墓)、「騷蟳趕蟹」(陳顯墓)。第二種說是用「水流珍珠」(后湖許氏六、七世祖墳)取代「騷蟳趕蟹」(陳顯墓),或是合稱「五大名穴」。第三種說法是「飛鴉落田」(黃偉墓)、「仙人覆掌」 (陳禎墓)、「伏兔望月」(黃汴墓)、「猛虎跳橋」(張益初墓)。說法再怎麼不一樣,其中有兩個地理都有被被提到,那就是「飛鴉落田」(黃偉墓)與「仙人覆掌」 (陳禎墓)。
「飛鴉落田」也稱為「烏鴉落田」,是位於金門太武山北麓的一個風水地理,擁有這個地理的是金門人稱「品德完人」的「黃偉」。
金門公認最好的風水其實是黃龍山上的「仙人覆掌」,據說最早得到這塊地的人就是黃偉,而「飛鴉落田」所在地則是他親家陳禎所有。
在金門民間傳說裡,雖然陽翟陳家得到了「飛鴉落田」地理,但這個地理因為有兩條溪分別從左右流過來,宛如兩支射過來的飛箭,已經射死飛鴉。換句話說,這是個地理已破的風水。但這位親家用計灌醉黃偉,讓他答應把自己的「仙人覆掌」地理拿來交換。後來有地理師發現了,但親家卻推說不知,再加上黃偉嫁到陳家的女兒曾經回娘家把百姓藏在花盆裡送給他的白銀,在黃偉不知情的情況下要回家。種種前因後果,讓後浦頭人與陽翟人就此不再往來。
民間傳說總是充滿奇幻色彩,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黃偉最後長眠之地是在「飛鴉落田」的地理上,到現在已經在這裡守護後代五百多年的時光。
五百多年來,黃偉墓雖然因為歲月侵蝕而有損壞,但大致的規模與配置沒有太大改變。在前些年整建之後,除了除去原本附著在石質構件上的苔痕之外,另外也加上解說牌與階梯等旅遊相關設施。
這次的整建是在前任金門縣長李炷烽任內完成的,所以在黃偉墓園的一角有一塊碑記紀錄這次整建。
這塊碑記上可以看見黃偉墓的建築是「依據明代四品官墓之規制,墓前立有石虎、石馬和石望柱各一對,墓園均採石材構築,渾厚堅實」。另外對於黃偉的生平也有詳細的記載:
「黃偉,字孟偉,號逸叟,別號逸所,汶水頭(今後水頭)黃氏華房第五世,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十月初三日,享年五十一歲。」
「黃偉性敏而誠謹,貌古心淳,少貧,曾任泉州府兵房什科書掾,負責文書工作,被吏窘辱,書壁題曰:「衙門非進身之路,書手豈男子之稱」故投筆而去。之後,黃偉勵志勤讀,曾讀書於太武巖,於明武宗正德五年庚午(1510)中舉,時黃偉二十三歲,自謙為末學,故不赴春官,從同年好友陳琛學易,所得益深,於正德九年甲戌(1514)登進士。」
「進士及第後的黃偉,初授南京刑部廣西司主事,治獄情法既得,則執不可奪,以「清、慎、明、恕」著稱,陞南京刑部廣東司郎中,凡六年,後歸省。」
「後黃偉出守廣東南雄知府,當地年有例金萬餘,黃偉分文不取,皆退還之,節省騶從,省繇役,明禮教,禁淫祠,禁游女,介直敢為,遇事無所顧避,南雄人稱「介節雲間羶地」,但僅三月,黃偉便告休歸,老少號呼載道挽留不成。」
「歸鄉後的黃偉,以養親講學正家為務。明嘉靖十四年(1535)防倭名將俞大猷慕名親訪黃偉後,認為「可奉而宗以為主者,環今之天下,惟吾逸所也」可見黃偉極受時人所重視。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十六年丁酉,泉州大旱,民多餓死,巡按李元陽請黃偉、俞大猷、許福代行賑濟,黃偉旦暮區畫,悉心經理,哺餒扶傷若不及,必欲無一人遺,無片刻滯,無斗釜濫,殫神畢力,勞瘁得疾而卒。」
幾年過去了,廣大的墓園範圍中難免長出青草,不過屬於明代四品官墓建置的石虎、石馬和石望柱依舊完整可見,呈現明代渾厚堅實石雕的渾厚堅實。
現在黃偉墓的最前端的左側有一根石柱與一隻石獅。從石柱上的孔洞及石獅的台座來看,像是牌坊構件。或許當年黃偉墓建造時有墓坊,但後來倒塌,這次修建時挖出了部分構件,所以把它依照當年整修陳健墓的例子,把它立在墓前。
現在所見的石望柱是後來重新立上去的,原本的已經倒塌。石馬與石虎雖然看起來跟新的一樣,但都還是本來的原件,而且整修時並沒有把石馬被敲壞的耳朵補回去。
石馬後面是石虎,採蹲坐姿態,看起來樸拙可愛。
石虎再往內是一道階梯,往上就是墓的主體,黃偉墓跟其他墓不同的是,階梯旁多了一對青斗石的石鼓。
階梯頂端可以看見墓的主體,總共有三道墓手。
最外層的墓手前端有一隻石獅。
墓手下有其他地方未見的石椅,讓來祭祀的後人可以坐下休息。
再往內是第二道墓手,左右兩個墓手間的明堂是為祭祀空間。墓手基部是墓桌,正面有浮雕,正中央是拿著扇子的仙人,左邊是鹿,右邊是鶴,加起來有福、祿、壽的意思。至於兩側浮雕的鯉魚躍龍門和鳳凰圖案則是幾乎已經風化到看不清楚了。
從墓桌再往上兩階就是墓塚的所在位置。墓塚有二層,底層是用一整塊石材雕出來的,中間部分有一個口字型凸出。上層則是此突起上以像覆斗般的方式蓋在上面的凸字型石塊,這就是金門俗稱為官印式的墓龜。
墓塚前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塊青斗石的石欄,上面都有浮雕。最後面的那個部分上面沒有文字,一般把它看作是護牆。它是整個墓園的最高點,這也是黃偉墓與眾不同的地方之一,其他墓塚大都是在墓的最後方,而黃偉墓最後方卻是正身的護牆。
其實,我個人對於護牆的說法是有點存疑,因為整個黃偉墓裡沒有看見像是「墓碑」的地方,不知道是本來明代四品官墓形制就是如此,還是只有這裡是這樣?
站在黃偉墓後方往下看,可以看出前方是一片田野,前方的黃龍山是「飛鴉落田」地理的「案山」,看起來像是筆架,代表得此地裡者後代能以文章加官進爵。更遠處的大陸海岸群峰則是「朝山」,能如貴賓般帶來地氣,興旺後人。乍看之下,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美好,可惜多了金沙溪與斗門溪兩支水箭射死了從太武山展翅而下的飛鴉,也因此種下後浦頭人與陽翟人不相往來的遠因。
據說黃偉墓所在位置並非地氣正結的地方,而是正確穴位的右手下砂處。也因為沒有葬對地方,所以黃偉後人並不算發達。
這個故事是說,當年在建黃偉墓時,地理師喜歡吃雞內臟,但每次吃到雞肉時,總是等不到雞內臟上桌,就以為主人沒有誠意,所以故意指點錯的位置,甚是連朝向也不對。等到完工時,黃家把收集來滷好的雞內臟送給地理師,但一切都為時已晚,錯誤無法挽回。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黃偉墓 | |||||||
地 址 | 金門縣 金沙鎮後水頭到斗門間高地 | |||||||
類 別 | 縣(市)定古蹟 | 種 類 | 墓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公告日期 | 1999/06/15 | 公告文號 | 金門縣政府民字88009955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
登錄理由 | 具有保存價值 | |||||||
創建年代 | 明嘉靖十七年(西元 1538 年) | |||||||
歷史沿革 | 黃偉墓造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民國88年6月15日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後,96年11月9日開始動工整修,歷時一年四個月,98年3月初正式竣工,共花費經費九百九十餘萬元。 | |||||||
主人生平 | 黃偉,字孟偉,號逸叟,別號逸所,汶水頭(今後水頭)人,生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曾任泉州府吏,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治獄以清、慎、明、恕著稱,後升至南雄知府,省徭役、明禮教、禁游女、去淫祠,因當道所荐而改知松江府,屢有治績。後因直疏無諱,不附和當道,返鄉養親講學。在黃偉的影響下,民風習俗丕變,金門民間有「文章許鐘斗,品德黃逸叟」之俗諺,並稱誦其為「品德完人」,亦被列為溫陵十子之一。嘉靖十六年(1537年),泉州大饑,巡按李元陽請黃偉、許福及俞大猷代行賑災,黃偉殫精竭力而勞瘁成疾,終於次年三月十七日卒。 | |||||||
外觀特徵 | 大部分墓塚均在墓之最後方,而黃偉墓之最後方卻是正身的護牆,墓塚分成二層,底層用一整塊之石材雕成,中間部分凸出如口字型,上層再蓋以如覆斗式的凸字型石塊,此即金門俗稱之官印式「墓龜」。塚前端兩旁各有一堵板狀石欄浮雕。墓之最後方為全墓園最高的正身護牆。從塋心所在面低降二階是墓桌,其正面以浮雕的竹節區隔成三堵,中為持扇的仙人,配以相望的鹿和鶴,寓意福、祿、壽,二側分別浮雕鯉魚躍龍門和鳳凰圖案。墓桌二側伸出層層外推的二道墓手,第二墓手間的明堂為祭祀空間;第三道墓手的內側各有一條石椅,供祭祀的後人可以歇息,此石椅之設置是他墓少見的,墓前有石馬、石虎和石望柱各一對,但現今墓已無望柱,應為圯毀。 | |||||||
附近景觀 | 坐落在太武山北麓「斗門重劃區」的坡地上,位置在後水頭與斗門兩村間,因穴形如鳥張翼狀,穴稱「飛鴉落田」,氣勢頗為雄偉。前臨平疇,有斗門溪與金沙溪自二側緩緩流過,再會聚於墓前方不遠,背負太武山,以福建海岸諸峰為朝山,當時被列為金門四大風水吉地之一。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旅遊資訊
黃偉墓
金沙鎮後水頭到斗門間高地
自行開車:
金沙市區→左轉環島北路四段→金門警光會館下個路口左轉直行即抵。
環島北路轉彎處有指標引導
搭乘公車:
山外車站搭18路公車或至沙美車站搭31、33路公車在「后水頭」站下車後,沿著路標前往,路程約1公里。
公車路線與時刻請點此連結:金門縣公車動態資訊系統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黃偉墓 [縣定古蹟]
金門品德完人黃偉相關史蹟 (請點圖連結至介紹文章) |
||||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