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人來說,墳墓總是充滿禁忌的。這樣的禁忌或許是來自對於死亡的恐懼,也讓古墓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不過卻讓古墓相關的物件遭殃,很多古墓前的石馬都因為會半夜出來作怪的傳說而斷耳斷腳,而石人像也常常被砍頭。
被修理的不只是墓碑前的石象生,連墓道碑下的石龜也一樣,以金門來說,目前全島只剩下一個完整的墓道碑石龜。
這個碩果僅存的完整龜趺式墓道碑是金門品德完人黃偉墓的一部分,它與墓表石亭一樣,都不在墓碑前,而且距離更遠,在前方的小丘邊。
現在看這個墓道碑會覺得它所在的位置很荒涼。但過去它位在金門重要聯絡道路的古官道旁,但在民國七十六年時因為土地重劃後,古官道成為農地,它也逐漸被樹叢所掩蓋。
如今古官道的大部分路徑都看不見了,只有斗門聚落旁還可以看見一小段,其他都要靠過去設置在附近的建築來推測大概位置。
民國九十八年整修黃偉墓時,也對墓道碑周邊的環境作整理,並且樹立了一塊解說牌,兩面分別對於黃偉的生平及墓道碑作了詳細的介紹。
文獻記載上,這個墓道碑本來是有碑亭的,不過現在已經看不見了。
如今看到的墓道碑,高214公分,寬87.5公分,最上方呈梯形,沒有圖紋裝飾,橫刻「大明」二字,底下則是分兩行直刻「中順大夫松江府致仕知府黃公曁安人陳氏墓道」。
碑文中的「中順大夫」是四品官,而「安人」是指六品官的夫人,四品官夫人應該稱為「恭人」,也就是說黃偉夫婦的官品不一樣。
解說牌上對於這件事的解釋是說,黃偉夫人在黃偉當年擔任正六品的南京刑部主事時曾被敕封安人,但之後就沒有再加封,才會造成這種夫婦不一樣的狀況。
石碑底座刻成烏龜的模樣,其實這不是烏龜,而是一種被稱為「贔屭」(讀作「必細」)的傳說中動物。
明焦竑《玉堂叢語》:「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傳說龍生九子,其中老大喜歡背負重物,所以常常出現在石碑底部,它的名字叫做「贔屭」。(詳細介紹請參考這一篇:我不是大烏龜-金門福建省政府前贔屭碑座 )
奇怪的是,依照明代官制,要三品官以上才能使用贔屭碑座,但黃偉只是四品官,為什麼會用所龜趺,箇中原由就需要更多的資料出土才能得知了。
一般來說,「贔屭」的形象是龍首龜身,但黃偉墓道碑的這一隻卻是很寫實的烏龜形象,外表看起來樸拙可愛。
從上俯瞰烏龜頭部,真的讓人慶幸以前沒人把它敲下來,否則現在怎麼可能看見這麼可愛的龜座。
我想這隻「贔屭」應該不介意被說成可愛吧?
除了頭部之外,後半端身體上的龜甲紋路也十分清晰,如果猛然在草叢裡看到了,一定會以為這是真正的烏龜殼。
墓道碑是放置在明顯位置,讓路人知道墳墓所在地的構件,通常正面會與墓碑同一個方向,幾乎沒有與建築本體遙遙對看相望的情形。不過黃偉墓道碑的朝向卻是面對黃偉墓。
這樣的朝向不太平常,不知是有另外的風水考量,還是這個位置不是原本墓道碑的所在位置?這就等有心人去探訪了。
![]() |
|
金門品德完人黃偉相關史蹟 | ||||
慈德宮 |
|
|||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