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44.JPG

小時候除了寒暑假之外,最期待的就是每年十月的到來,在那個沒有周休二日的年代裡,星期六還要到學校去上半天課,而當時十月裡有「國慶日」「臺灣光復節」跟「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三個放假的國定假日,是一年之中放假最多的日子,身為一個學生自然希望能有多一點假期,於是十月成為最受歡迎的月份,也把「光輝十月」當成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家家戶戶垂掛國旗更是理所當然的畫面。

DSC_0013.JPG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本在十月裡街道隨處可見的國旗不見了,而國定假日也只剩下「國慶日」,甚至連這個十月唯一放假日子也不被某些人重視,你或許會說這是時代變遷必然的結果,所以當我今夜一邊看電視,一邊整理金門洋樓照片,看到這一棟位於后宅的洋樓上大大的「中華民國」四個字時,其實心裡有某個角落被輕輕的觸動。

 DSC_0013-1.JPG

金門洋樓一般都是出洋客在海外發達後返鄉或是匯款給家人所興建,採用當時最新穎的建築形式,為了彰顯主人出過洋的背景,一般來說都會在建築的正立面採用大量的外來建築語彙,或者是放上外國的風土民情,如果放上年代也多以西元紀年為主,像后宅這棟洋樓以「中華民國」年號作為紀年的並不多見,像這樣刻意強調「中華民國」四個字的更是少見了。

至於台灣,洋樓大量興建的年代是在日治時期,與金門的建築發展史是依循著不同的軌跡,所以更不可能看見有「中華民國」四個字在上面的建築。

DSC_0012.JPG DSC_0011.JPG

建造這棟洋樓的人叫作「王金城」,洋樓是他是到印尼工作後在民國廿一年將累積的財富匯回家鄉所興建。

在那個年代裡,雖然許多人因為生活不得不遠渡重洋在海外求生活,但是他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非常強烈,加上見識到海外世界的遼闊,所以很多人在清末民初就有國民革命的擁護者,為革命事業出錢出力。時代進到民國以後,許多當海外致富的僑民在故鄉起建洋樓時也不忘記放上代表國族的符號,這也是為何金門許多僑匯時期興建的洋樓上會有國旗或青天白日旗的原因。不過像金門后宅這棟被稱為「王金城洋樓」的建築這樣把「中華民國」國號放在建築最顯眼位置的,放眼整個金門,還真的找不到幾棟

DSC_0015.JPG

既然起建者是海外致富的僑民,洋樓建築上當然也就少不了西洋的風土民情。

DSC_0037.JPG

雖然自行車的發展史可以上推到文藝復興時期,但德國男爵卡爾杜萊斯是一般公認的自行車發明人,他在1817年製造出有把手的腳踢木馬自行車。以鏈條傳動後輪的自行車出現在1868年的法國,腳踏板出現在1884年的英國,現代自行車的原型則是出現在1885年英國,十九世紀末期到1930年代是蓬勃發展期,對於當時的中國社會來說,自行車是非常新鮮的新玩意,見過的人不多,所以「王金城洋樓」在正立面上放上自行車泥塑,背後那種「見過世面」的優越感就讓人不言而喻了。

DSC_0017.JPG DSC_0021.JPG

至於扛著槍的印度人與打著領巾的西洋人泥塑,當然也有著誇耀的心態在裡面,畢竟在僑居地如果沒有相當的成就,要享有「外國人」服侍的權利當然是天方夜譚。

從十六世紀開始,僱用「印度傭兵」作戰或防衛家園便是西方國家很常見的現象,這些留著鬍子,頭上綁著紅色頭巾的印度籍傭兵在金門的地方傳說中也曾經出現過,不過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將來有機會再告訴大家。

DSC_0010.JPG

從規模來看,「王金城洋樓」不但建築本體所佔面積廣大,整個包含庭園的建築基地在金門地區也算能排上前幾名,或許比不上佔地面積最廣的陳景蘭洋樓,但大多數的金門洋樓都沒使用這麼大的土地。

從建築形制來看,「王金城洋樓」屬於兩層樓的凸龜洋樓,左右兩邊並不對偁,左側較長,並延伸有護龍與後落相連。前方則用圍牆圍出一個西式庭園。

DSC_0023.JPG DSC_0027.JPG

從裝飾藝術來看,「王金城洋樓」除了讓人驚奇的泥塑主題之外,還採用大量的日本面磚。

DSC_0041.JPG

窗戶上的精緻木雕有些雖然已經殘破,但從僅存的來看,仍是相當講究。

DSC_0029.JPG

而正立面以紅磚天然色彩變化作出的排列花紋則是充滿的閩南傳統紅磚建築的趣味,整體來說是一棟融合中西建築文化特點的優秀建築。

DSC_0030.JPG

除了高高彰顯主人的愛國之心以外,這棟建築當然不會忘記光宗耀祖的工作。

一樓主要入口處的門楣上,大大的「太原衍派」四個字告訴人們主人的身家淵源。

「太原衍派」是「王」姓最大支派,相傳始祖為周靈王太子晉,也稱為王子喬,傳說後來成仙。不過也因為此一支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王氏子孫如果有無法考察自己先祖的,也都會自稱為「太原衍派」。

DSC_0033.JPG

「太原衍派」四字兩旁的交趾陶是少見的精品,經過這麼多年仍然保有鮮豔的色彩,值得人駐足欣賞。

金門后宅王金城洋樓[歷史建築] DSC_0004.JPG

「王金城洋樓」右前方的菜園裡則有一尊風獅爺,從祂的位置可以推斷這裡以前是后宅聚落的邊緣,只是隨著聚落的發展,現在祂已經被建築物包圍,只能與古老的洋樓遙遙相對望,彼此成為在時光的洪流中漂泊的伴侶。

DSC_0039.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王金城洋樓
地   址 金門縣金沙鎮后宅2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縣(市)定古蹟 種       類 宅第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3、4、5項
公告日期 2015/02/11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40012202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登錄理由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本建築係印尼華僑僑匯所建,建於民國二十一年,並於山頭泥塑標示,且其精工精美於正立面窗砌磚花、彩磁與泥塑等裝飾,具藝術文化價值。
(二)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為金門僑匯建築最盛期之洋樓建築,結合南洋風格之裝飾,構法、石作磚造、拼花、正立面十分精良接縫密致,彰顯了最高水準之營建技術,且規劃宏敞,配置合宜。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基地範圍完整,格局甚大,含圍牆花園及附屬建築完整。
(四)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其配置格局與做工堪稱具地區建築史之代表性,因規模宏大,整體保存具相當之再利用價值。
創建年代 1928年創建,1932年完工。 
歷史沿革 王金城洋樓,建於約民國十七年~民國十八年(約C.E.1928~C.E.1929),由印尼華僑王安江與元配之長子王金城僑匯三萬大洋建造,王金城於印尼經營賭場,未曾返金門,為王安江次子王金鎖協助建造,竣工於民國二十一年(C.E.1932),王金鎖與其佣人遂入住,出資者王金城本人從未居住過此宅邸。
王金城洋樓建築範圍除洋樓主體與護龍外,還包含了後裙房與左外側之一落二攑頭,皆為王金城僑匯後興建,整體建築區域為:出龜洋樓帶左護龍和二層門樓及後裙房與一落二攑頭。
民國二十二年~民國是二十五年(C.E.1933~C.E.1936),王金城之子王永傳於印尼新婚後,帶妻回金門居住於此宅邸,有生一子,於民國二十六年(C.E.1937)全家旅居新加坡,後永傳子夭折,後再生一子為王偉山,現一落二攑頭產權人。
民國二十六年~民國三十四年(EC1937~C.E.1945),宅邸遭日軍侵占,王金鎖與佣人被迫搬離宅邸,直至民國三十五年宅邸才回歸於王金鎖管理,並由佣人(共2人,皆為大嶝島人,後一歿、一嫁后宅人定居於村莊)看管直至民國四十三年(C.E.1954)國軍進駐。
民國四十三年(C.E.1944) 國軍進駐,為「第五軍第二○○師第五九八團」團長韓卓環駐所,因韓卓環戍守金門表現優異,前總統蔣中正躬親校閱二次,都以此宅邸作為行館招待,此團待至民國四十五年遷出(C.E.1956)。
民國四十七年(C.E.1958)金門八二三砲戰,鄰房王世昌先生,曾躲於此宅邸1樓樓梯底下,躲避砲擊。民國四十七年(C.E.1958)~民國五十四年(C.E.1965)王金城洋樓成為工兵連材料放置場所,由一位管理工兵連材料之老士官長駐此管理。
民國五十四年(C.E.1965)鄰居王仁忠於印尼僑匯薪台幣三萬元協助王金城洋樓屋頂與牆面修繕(水泥瓦屋頂、水泥欄杆、圍牆)至今未曾修繕過。  
屋主生平 王金城為印尼華僑王安江與元配之長子,於印尼經營賭場,僑匯三萬大洋建造洋樓,本人未曾返金門。洋樓為王安江次子王金鎖協助建造,竣工於民國二十一年(C.E.1932),王金鎖與其佣人遂入住,出資者王金城本人從未居住過此宅邸。 
外觀特徵 本幢洋樓為出龜洋樓併左護龍帶後裙房與左側一落二攑頭,洋樓屋頂為閩式紅瓦歇山屋頂,屋頂明間山頭為仿巴洛克式,中央外方內圓形鏤空兩旁有獅獸圖騰,形成「雙獅環球」圖騰,山頭「中華民國」「廿一年」字樣,兩側為卷雲圖騰,望柱飾花泥塑;簷飾帶飾有花草圖案;一、二樓次間橫樑飾風景圖騰,一樓橫樑中為騎著腳踏車的人、拄著拐杖過橋的人與風景畫,左右兩側為騎馬奔馳之圖騰;二樓方柱飾花草圖案,一樓柱頭飾中間為槍兵、兩側為管家傭人、最外圍為天使泥塑;二樓次間外廊與一樓扶手欄杆皆為花瓶女兒牆欄杆,次間外廊設有安全鐵欄杆鐵製花窗;一樓正面有太原衍派堂號與對聯左右兩側寫上「訪談陽子茅簷竹舍」「樂司馬公綠水青山」,兩側以交趾陶人形圖騰裝飾。一樓明間與次間外牆皆砌有多變的煙炙磚,明間兩側飾有竹子與鳥禽泥塑,窗上貼有花磚,次間聯對為左側「如願平為福」右側「安之居得自」,兩側皆貼有日本彩釉磁磚。
立面開窗除講究通風採光之要求,洋樓在防禦上更為謹慎,本幢洋樓一、二樓與二樓門樓窗扇內窗使用傳統木框玻璃窗,中間以防禦性強之鑄鐵窗區隔,外窗以實木板窗作為阻隔(已損壞),實木窗板通風處刻有花草圖騰,背立面窗四周飾以火型窗楣,二樓窗框頂上三角楣處與曲型楣處也有以動物圖騰(兔)與花草之泥塑。左護龍天井面為磚叠澀,環繞三面簷口線腳亦具特色。左護龍與後裙房與一落二攑頭窗主要為傳統三爪石櫺窗。      
室內特徵 本幢洋樓面闊三間,中間明間部分前進如出龜,並立有圓形磚柱再成三間之形式。外牆砌體材料,石材、清水磚與粉刷之運用圓熟,立面語彙豐富。營建之期,因金門地區常見盜賊,故處處可見防禦系統之巧思,如洋樓一二樓的防盜窗(窺視敵人)與樓梯間的防盜門板,二樓廳門為防盜門,可見用心,增設輪銃眼等為重要防禦設施。
此洋樓平面中央為廳,廳後為單座樓梯,兩側為房,房分前後,二樓房皆有半樓。左護龍平面為一廳兩房由磚坪屋頂作為銜接主屋;左前方為二層門樓,中間為出入口兩側為房,右側房內有往二樓一座固定梯,二樓多有一房與外廊,後裙帶為三開間,左後為一落二攑頭,規模甚大。
興建時,為防禦考量,目前仍保留多處銃眼,作為防禦盜賊時使用。此外也同一般傳統建築使用大量裝飾材料,如一、二樓廳與樓梯間四側下堵使用紅磚斗仔砌,俗稱「半廳紅」作法。一樓廳隔牆至樓梯間入口處為煙炙磚砌,雙邊樓梯每階踏腳飾有幾何形紋路圖騰,此棟洋樓多為木窗木門。
因曾被國軍借為使用,一樓廳印有中華民國國旗,二樓木作廳屏堵兩側牆面上印有戰地標語。
建築構造 王金城洋樓主結構是以磚造承重牆為主。
1.出龜洋樓:
出龜洋樓為兩層樓建築,主屋為歇山式屋頂,由許多棟架輔助支撐;牆體主要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搭配簡易鋼筋混凝土系統施作;僅一樓外廊可見之橫樑為簡易鋼筋,但於天花企口板內仍為木橫樑,一、二樓間,採用較密集之屋桁,除增加結構之安全性外(二樓的承載力),也顯現當時對於防禦與安全性之考量的注重(樓下受攻擊,樓上安全)。
洋樓與左護龍以傳統磚坪屋頂作為連接,一樓主要為傳統紅磚地坪,外廊為水泥壓花地坪,二樓為傳統紅磚地坪施作。
2.左護龍、後裙房、一落二攑頭:
後裙房、左護龍與左後一落皆為兩坡屋頂使用傳紅瓦材,屋頂為也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五架樑),左後攑頭皆為傳統磚坪屋頂;地坪皆採用傳統紅磚地坪。
3.兩層門樓:
門樓為兩坡屋頂,前坡為平頂設圍欄,牆體主要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搭配簡易鋼筋混凝土系統施作,兩側為傳統磚坪屋頂,磚坪屋頂兩面為女兒牆花瓶欄杆連接左護龍,二樓屋頂為傳統閩南式屋架構造(五架樑)。實木樓板採用較密集之木作屋桁輔助支撐。
使用材料 1.出龜洋樓:
正立面一樓外廊柱為花崗石柱;一樓廊內牆上堵為煙炙磚砌與日本花磚(Majolica磁磚)、下堵為花崗石板牆;一樓正立面柱頭、簷樑、廊內正面牆邊柱為內砌磚外抹蠣殼灰;建築底座為花崗石;出龜二樓、次間外廊柱與簷樑為內砌磚外抹蠣殼灰;側立面與背立面一樓下堵為傳統磉仔石平砌(七紋)一樓上堵至二樓全牆為內砌磚外抹灰。
2.左護龍:
正立面牆與內鏡面牆為內砌磚外抹灰,側立面與背立面牆為下堵傳統磉仔石平砌(七紋)上堵內砌磚外抹灰。
3.二層門樓:
門樓一樓過水兩圓柱為內磚砌外抹蠣殼灰;左外圍牆為下堵下堵傳統磉仔石平砌(七紋)上堵內砌磚外抹灰,其餘牆體皆為內砌磚外抹灰。
4.後裙房:
全數牆體圍內砌磚外抹灰。
5.一落二攑頭與圍牆:
四向立面外牆全圍下堵傳統磉仔石平砌,上堵內砌磚外抹灰;圍牆皆為內砌磚外抹灰。
現 況 主建物殘破荒廢棄置 
附近景觀 建築前方為面積569.00㎡之埕,現況土地仍有一些造景之殘跡,建築左方為大空地,建築右側為空地與鋁門窗工廠,建築物後方為空地與車道。右前方民宅有風獅爺一尊  
備   註  2003/12/01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02/11公告指定為古蹟。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5.09.16 更新資料)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