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意盎然的金門後浦小鎮中,閩南傳統紅磚建築滿溢的古老聚落氛圍常常讓人忘記金門曾經是國共對戰中短兵相接的所在。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雖然戰火的硝煙味已經逐漸被光陰稀釋,但留在角落的蛛絲馬跡卻也依舊讓人望見那個戰爭的年代。
「北門里」佔了後浦老城區很大的面積,其中有許多古老建築都被指定為古蹟(例如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縣定古蹟清金門鎮總兵署等),或登錄為歷史建築(如鄧長壽洋樓)。走在北門的巷弄裡,很容易就讓人以為自己墜入某個過往的時空中。
在這片充滿古老紅磚溫潤色澤得老房子中,有一棟二落大厝絕對讓人印象深刻。不是因為它有華麗的裝飾紋彩,也不是因為它有龐大的建築體,而是那與眾不同的大門。
寫有「北門里守望相助巡守隊」水泥灰色大門在一片磚紅溫潤中實在是非常顯眼,但門內建築的地址門牌卻不在水泥門上,而是在緊鄰巷弄的側門旁。
水泥門的最高處可以看到一個不再清晰的救國團標誌,而門內廣大的石埕與連棟建築顯示這是一個完整的建群組,水泥門應該是由原本的隘門所改建。
側牆上可以看出隱約的文字痕跡,或許這裡曾經有過軍事標語,但在時光的磨蝕下已經逐漸消失。
繞到建築物的後方,可以看到兩棟老宅子之間的石柵門已經用水泥封死,柵門的石條明顯易見,註記一個完整民宅防禦體系的存在。
回到前方的大水泥門,穿過那個曾經是救國團金門總部大門的建物,親近裡面的閩南傳統古厝,古厝正面華麗的日本面磚彰顯啟造者一段意氣風發的人生歷程。
門上的「燉煌衍派」點出起造者洪姓的淵源,1920年代落番下南洋到印尼經商的洪合淵、洪合剩、洪合達三兄弟,1930年返鄉在後浦建了兩棟大宅,其中左邊這棟面積比較小,也就是現在被登錄為金門歷史建築的洪合淵宅。
洪合淵宅建於金門僑匯最發達的年代,起造者又曾經出過洋,造屋時自然也大量使用當時最時興的日本面磚。這種大約百年前日本人模仿歐洲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燒製出來的磁磚被當作高級品大量輸出中國、印度、澳洲、非洲各地,金門清末民初興建的建築常從廈門進口這種美麗磁磚當作建築裝飾。
金門常見的日本面磚大多是以花鳥水果或幾何圖案當主題,像這樣以人物為主題的不常見,而洪合淵宅墀頭及水車堵上的這種圖案就更少見了。
除了華麗的日本面磚之外,洪合淵宅水車堵上還留有一些不知何時繪製的彩繪,目前資料上沒有這棟宅子翻修的記錄,但從房子現在的狀況來看,應該是曾經有過翻修的,這些彩繪或許就是某次裝修後留下來的作品。
插角處的木雕雖然不算精細,但粗放方直的線條卻有一種樸實的庶民風格。
洪合淵宅除了日本面磚之外,外觀的「功夫石」也非常值得欣賞。這些打石師傅們下工夫打造出各種圖紋的石件,以進口泉州白石為建材,也顯示出當年起造時所消耗的大量經費。
牆堵基石上刻有細緻的花草圖案。
螭虎腳上雕刻的螭虎生動到幾乎要破牆而出。
螭虎嘴角的水泥或許就是近年整修留下來的痕跡吧!
洪合淵宅建好不到十年,金門就被日本人就佔領,這裡也被日本人作為憲兵駐紮地,幾經輾轉,1992年之後終於回復民居使用。
如今的洪合淵宅成為金門縣的歷史建築,與其他眾多老房子共同營造古老氛圍,更加豐厚後浦小鎮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洪合淵宅 | |||||||||
地 址 | 金門縣金城鎮珠浦北路15之1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等 級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公告日期 | 2003/03/31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 |||||||
評定基準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登錄理由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創建年代 | 1930年 | |||||||||
歷史沿革 | 建於1930年。洪家兄弟於1920年代至印尼經商後返家,於後浦興建洪合淵宅、洪合剩、洪合達宅二棟民居,日本時代為日軍佔用,駐紮憲兵,1949年國軍進駐,後租用為救國團金門總部,至解嚴1992年才撤離歸還。 | |||||||||
屋主生平 | 洪家兄弟於1920年代至印尼經商後返家,於後浦興建洪合淵宅、洪合剩、洪合達宅二棟民居。 | |||||||||
外觀特徵 | 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斗砌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 | |||||||||
附近景觀 | 建物周圍有新式樓房。 | |||||||||
現 況 | 目前有人居住。 | |||||||||
備 註 | 洪氏三兄弟的宅邸組成完整的傳統建築群落,為後浦少數僅存的完整群落,加上建物正面裝飾精美,整體狀況極佳,值得保存。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