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金門民間有「權君七日」的傳說。明代皇帝看完章奏之後,由「司禮監」批紅發出,明憲宗大部分時間周旋在嬪妃與方士之間,朝事幾乎都由當時的「司禮監」張敏代之,所以張敏的家廟才得以使用龍紋石鼓,但畢竟不是真正的天子,所以這對石鼓上的龍是四趾,而不是皇帝用的五爪金龍。傳說張敏故居裡有「三元及第人間有 七日權君天下無」的對聯。故事主角 「張敏」是金門人,故里在青嶼,而擁有龍紋石鼓的家廟即金門歷史建築之一的「青嶼張氏家廟」(敇賜「褒忠祠」大宗)。

「青嶼張氏家廟」(敇賜「褒忠祠」大宗)雖然幾經重建,但至今仍保有宏闊的規模,雖然現在(2010年)正在重建中,但可預見規模定不遜於既往。不過張敏的故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歷經時光流轉,與家廟同時奉明孝宗旨意在弘治元年(1555年)改建的張氏族人故居,至今在青嶼一片閩南傳統建築中並不顯得特別顯眼,並且幾經戰亂,許多部分都已經坍毀,所幸它們仍屹立在原地,見證青嶼張家曾有的過往輝煌。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依據青嶼故老張榮強先生所著《浯洲選集》一書的記載,當時改建的張氏族人故居有兩棟,兩棟都是二落大厝,只是現在都已經不是原本的面貌。其中坐北朝南的一棟被稱為「子午厝」,如今所見是幾經改建的面貌,是一棟一落二櫸頭加前庭院門建築。一落二櫸頭的正身原本是二落大厝的前廳(前落),後進(落)是早在抗戰以前就坍壞了。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從側面看子午厝,可以發現目前的規模可以說是一個拼貼而成的建築,正身腰堵以上的前半段仍舊保留著金門傳統建築早期「出磚入石」的特徵,腰堵以下則是亂石砌,從工法來看應該不是十六世紀奉旨改建時模樣。至後腰堵以上的後半段牆面及前方的櫸頭則是灰泥結構,而且從色澤與屋頂用料來看,應該不是同一個時期完成的建築。櫸頭的屋頂採用水泥瓦,應該與前庭圍牆都是近年所加建。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仔細看子午厝正身後半牆面及後面的屋瓦,可以看出材料還是有差異,屋瓦也雜有相當大部分的水泥瓦,所以牆身跟屋頂應該是在有破損才重修的狀況下逐漸修補而成,也因此留下了不同年代的修補痕跡。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子午厝」雖然現在保存的狀況不是很好,不過屋頂上成行的「筒瓦」(當地稱為「瓦筒」)卻彰顯出主人家曾有的輝煌。一般而言,民居使用平瓦,主人具有官職或是宗廟屋頂才可以使用筒瓦,依照官職大小從屋頂坡面兩端放至單數三至九的筒瓦。但青嶼張家因為張敏曾經「權君七日」,所以家廟及族人故居的屋頂全為筒瓦。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張敏雖然曾經權極一時,但青嶼張家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發達。明正統十四年(1448年),東南沿海賊寇為患,沙尤鄧茂七等人從青嶼海岸登陸掠劫金門,張敏之叔張益彬率領張家子弟禦敵,卻遭到奸人陷害,青嶼張家全族遭禍,族中長者死者數十,張敏從叔張益昭、張益宏、張益缵及長兄張太常、張太翊五人充軍,張敏及堂兄張本、從兄張慶等幼者被閹後送進京師,直到成化二年(1647年)之後才逐漸洗清冤情。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子午厝」便是張敏二兄張太翊族系的故居,但目前管理的人已經遷居到新竹,因此「子午厝」目前沒有人居住。

金門青嶼張敏故居(子午厝)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三款:「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四條:「本法第三條第三款所定文化景觀,包括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目前青嶼聚落內外仍保有不少張敏的相關史蹟,以張敏在金門傳說中的地位與曾有的榮光,這些相關的場域應該作一個整體的規劃,而不是任其坍毀或是隱沒在荒煙蔓草之間,以青嶼張敏傳說相關場域的集中程度與故事性,是很有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潛力。地方故老張榮強先生也曾建議金門縣政府將相關區域列為古蹟保存區,除了消極的避免破壞之外,更能促成相關的古蹟修復。如果有一天,張榮強先生的建議成真了,對於青嶼這個充滿傳說的聚落而言,或許是一個發展的契機。

 

金門青嶼張敏「七日權君」傳說相關場域:

青嶼張氏家廟(敇賜「褒忠祠」大宗)

欽旌褒忠坊

重恩堂(已毀)

欽旌子午厝

張太常故居(欽旌甲庚寅申厝) 

張敏墓(衣冠塚)

下馬碑夾柱石 (下馬碑已失)

南京通政使司嘉議大夫通政使張益初淑人林氏墓

懷遠將軍錦衣衛指揮同知張太常淑人陳氏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