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地方,其實我有著很複雜的情緒。初到這個地方是緣分的安排,某次一個人的行旅中,經過金門山外的太湖附近,然後因為聖母像沉靜面容的吸引,來到當時已荒廢但還沒有拆毀的山外天主堂,也在聖母像底下讓奔波一個上午的身體與心靈暫時停歇。一直以為,這樣寧靜與祥和的地方會一直存在,那知再續前緣時,天主堂已經化作一片瓦礫,只留下孤寂的聖母像與斑駁的大門提醒我,自己曾經在這裡得到短暫的身心安傾。回台灣後,我把網路收集來的資料編寫成「有故事的地方-金門山外天主堂」這篇文章,記下了我心中的無限感慨。
雖然羅寶田神父不在了,天主堂的建築本體也已經被拆毀,但在教堂於2005年7月被官方弭平後。2008年2月,金湖鎮公所通過了「愛與和平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規劃設計案,也就是說,「山外天主堂」是保住了,雖然是以另外一種不同的形式。
兩年過去了,「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終於在今(2010)年元月完工啟用。工程施作的這兩年,我總是有意無意地避開這個地方,因為我實在不希望看見「山外天主堂」的修復過程是朝向自己最不想見到的方向。今年初園區開放,其實自己也很想過來看看,不過躊躇再三的結果還是沒有付諸行動,直到迎城隍祭典結束之後的幾天,在金門友人的相陪之下,終於來到了這個紀念園區。
還好,改變的不算太多。
除了緊鄰道路這一側的圍牆被拆掉,教堂只重建立面,聖母像旁多了一圈弧形牆,園區多了一些天使像之外,改變得不太多。
如果改變是建立在舊有的基礎上,又不至於失去內在精神,倒也不用要求一切沒有改變,畢竟在時光的洪流中,沒有東西是不變的。
圍牆與木棉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鐫刻著「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的入口意象。
重新粉刷過的入口兩側,「羅神父紀念館」與「遊客服務中心」的門深掩著,覆舊的原有景觀,原本是預期重新塑造當時的空間情境,而且加入了建築物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觀念,只是我不知道這樣緊閉的大門能夠提供多大的效益?
或者,只是隱藏著裡面其實空無一物的悲哀?
從全區導覽圖來看,「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的範圍還不小,原來我之前所走到的聖母像與教堂,涵蓋的範圍大概只有當年整個山外天主堂園區的四分之一。
穿過入口,低頭默禱的聖母像依舊,不同是的後方多了一道帶著圓拱的弧面牆。
羅神父親手塑成的大十字架與聖母像下,每周都有教友來獻上鮮花,藉由花朵的華美來榮要天上的神靈聖母與曾經為金門奉獻的羅神父。
聖母像前新立的碑文,訴說著新一則關於聖母像的故事:
碑文
羅神父為金門奉獻四十年,各界感念,特就山外天主堂故址闢建紀念公園。教會整理地籍時,赫然發現全園區最精華的中心地-聖母圓環竟是林兜呂氏裔孫的祖業。台北教會特拜訪呂氏昆仲,感念羅神父無私的付出,呂氏昆仲慨然捐出該處土地,公園才得以順利闢建。
羅寶田神父紀念公園得以完成,因緣相聚溯及1954年,法籍羅神父初來金門,落腳呂社,呂氏族人能一秉視遠如近,待外如內的鄉社傳統,以菩薩心腸接待羅神父,出土地助其傳教大業。羅神父在金門,以宗教家情懷,行醫愛人,四十年如一日,有「金門洋菩薩」之美譽,島民長念其恩德,乃有就地建紀念公園之議。
呂氏昆仲孝思不匱,不忘其祖望晃公敦睦鄉誼,熱心公義的的庭訓,豁達大度,作了難捨能捨的割愛,成人之美的精神,既彰顯先人美德也為人間至情平添一段佳話。教會無比感激;立此碑文僅表謝枕
故事是一個好故事,發揚了人心美德,我比較好奇的是,「謝枕」是什麼意思?是「謝忱」的筆誤嗎?
紀念園區成立了,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羅神父的身影永遠不會再出現在這塊曾經1954年以後就生根的土地,所以聖母像正後方的新建圓環裡,有了羅神父負手而立的石像。石像前一塊木牌,訴說著羅神父與金門這塊土地的緣起緣滅,還有生前曾有的榮耀。
也許,這個石像是一條經緯,來回穿梭在金門人的心中,不僅成就了一張記憶的網,也留住人與土地間的一種多情。
園區裡以灰泥為牆瓦的建築,正見證了山外天主堂興建時的物力艱難。在那個子彈隨時可能從耳際呼嘯而過的年代裡,想要成就一座聖堂不是件簡單的事,在有限的資源下將其充分利用,必要的時候還要就地取材,甚至是廢物利用。但是這樣建成的屋舍,不會有人嫌棄它不夠華美,在許多人眼裡,它比許多外觀雕樑畫棟的建築更為華美。
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馬太福音〉6:28-29
這個園區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每個角落都有故事。為了讓人們知道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不少角落都有引用自許碧霞女士《羅神父與金門》一書中的照片與文章所作成的說明牌,讓人現地感受羅寶田神父一生的行誼。
這就是打石窟的遺址,羅寶田神父在這裡取得建築所需的石材。
梅雨浸淫的五月,空氣中有一種驅之不散的黏膩,落葉厚積的石窟旁,一樹山黃梔開花了。自生於這塊土地的香花,將深藏於土底的馨香散發在空氣之中,帶領人們感受屬於金門這塊土地的芬芳。
「榕樹防空洞」是相當具有金門戰地氣息的一景,曾經守護羅神父的老榕樹,在羅神父走後依舊守護著金門大地。
也許,屬於戰爭的過往永遠不會再回到這塊羅神父最喜愛的土地,但是老榕樹守護的工作卻永遠不會停歇,只要它活著一天,它就會在這裡看守。
「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的整體規劃概念是以「歷史緬懷、文化延展」為核心概念,所以園區裡保留了許多遺址,都以原樣保留的方式讓人緬懷園區的歷史。除了中心區域的聖母像之外,還有救濟品發放區、發電機室、防空避難室、病人暫宿區、救濟品儲存區、舊停車場、畜牧區、灌溉水池等,甚至還保留了一小段圍牆,雖然隱藏在樹林蔓草之間,卻掩蓋不了許多人曾經在此的許多記憶。
園區在「歷史緬懷」方面的工作是成功的,但是在「文化延展」方面的工作可能還要再加把勁。雖然追思階梯廣場及希望草坪廣場都已經建構起來了,提供了戶外休閒的空間,但是聖堂卻只完成了正立面,建築本體只象徵性的留下建築基地,距離預定目標的聖堂重建還有一大段距離,入口處的羅神父紀念館更是關門的時候多,開放的時間少。只希望羅神父重建天主教堂的遺願能夠早日完成,完善整個紀念園區的結構,與在地團體及教會建立合作機制,以求得園區的永續發展。
天上的神因為沒有辦法照顧這個邊陲的島嶼,所以派了羅寶田神父來照顧金門的土地與子民,並且傳遞愛與和平的真諦。羅神父工作完成之後,神把他接回了天上,留在地上的人們卻未曾忘記他,幾番努力之後,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對羅神父的懷念。希望紀念園區未完成的部分能繼續完成,能留住關於這塊土地更多的故事,那些關於愛與和平的故事能夠像初夏空氣中瀰漫的梔子香氣般越傳越遠,越傳越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