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如果要欣賞金門傳統建築之美,山后「金門民俗文化村」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點。

「山后」位於金門島東北部,可以分為頂堡、中堡、下堡三個聚落,所謂的「金門民俗文化村」指的就是位於中堡的十八間連棟房屋而言。這個包含宗祠及私塾在內的建築群,是金門規模最大的計畫性建築,是王國珍先生在清同治年間與姪子敬濟到日本發展致富後,為回饋宗族而在家鄉興建,供族人居住。

十八間建築中,去除宗祠與私塾,其餘的十六棟皆為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棟,應該要算是王國珍嗣子王敬祥的居所了。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依據《金沙鎮志》的記載:王敬祥,王國珍子,繼承父業,長期擔任日本華僑總商會會長。時值孫中山在日本號召國民革命,組織中華革命黨,王敬祥傾囊資助,不遺餘力。晚清與其父兄(王敬濟等)共同創建新屋十八棟,安其族人。民國初年,亦出資建晉江海公路,愛鄉愛國情操,令人感佩。民國十二年於日本逝世,國父親臨弔唁,備極尊榮,隨後亦遷葬返鄉,落葉歸根。

事實上,王敬祥並不是王國珍的親生兒子,而是姪子過繼,與王敬既是親兄弟。而且山后十八間主要是在王國珍手中完成,但許多資料一如《金沙鎮志》般,都寫成於兩人之手,關於這個公案,下次有機會提到山后十八間時再作詳細的說明。 

SC_0293.JPG

王敬祥故居與其他十六棟一樣皆為二落大厝,但形制上多了左突歸及前方的疊樓。在第一落的有一塊寫著「大夫第」的橫額,落款的年代是「光緒乙巳年」。光緒乙巳年即光緒卅一年,西元1905年,如果以一般資料上所言,山后十八間落成於光緒廿六年(西元1900年)來看,時間上有點兜不攏,而王敬祥本人似乎也未曾考取功名或捐貲納官。

以目前文獻來看山后在光緒年間有王德經捐貲納官,獲清廷誥授中議大夫,但其故居應為金門歷史建築之「中書第」。王德經其實就是王敬濟(川),與王敬祥是親兄弟,或許是因為這一層關係,讓王敬祥的故居上也掛上了「大夫第」的橫額。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山后十八間主要建材來自漳州與泉州,但也有遠自江西取材者。因為建築時間相近,使得這個建築群呈現工整、精緻的風貌。不過如果仔細欣賞,還是可以看出各別建築的差異。以王敬祥故居來說,房屋內外都有著精巧的裝飾,無論是木雕、磚雕等各方面都是經雕細琢,而大量採用的交趾陶更是顯現出屋主的富貴氣派,值得細細品味。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王敬祥故居在經過歷次整修之後,目前作為「喜慶館」使用,配合金門喜慶習俗,規劃有「大廳」、「翁姑房」、「新娘房」、「花轎」、「嬰誕室」等展示空間,讓遊客可以從其中了解金門人生活。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第一落的大廳中就放了一頂大花轎,讓人一進門就能感受到「開門見喜」的歡樂之氣。

SC_0294.JPG

右邊的「嬰誕室」裡則呈現了金門人的生育習俗,其中「抓周」就像是古時候的性向測驗,讓小孩子滿週歲時,祭拜後在神壇前準備一個米篩,裡面放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12-14樣物品,讓小朋友任意抓取,藉此來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關於王敬祥的生平,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曾以華僑統一聯合會會長的身份及力量,資助革命。敬祥先生原在日本正金銀行擔任買辦,後又接下父親王國珍的事業,曾經擔任旅日華僑總商會的會長、中華革命黨日本支部長,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也在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建國的過程中,出錢出力,其子王重山即是由孫中山先生取的名字,取「重山」與」中山在福建話裡頭是諧音。

西元1923年敬祥先生逝世於日本,孫中山先生特別親臨悼唁,讓金門人引以為傲。相關的文書影本及禮帽、各式勳章、畫像、與 國父合照的相片等相關文物,目前也在其故居中的「文物展示室」陳列,供遊客觀賞。

DSC_0315.JPG

王敬祥與神戶華僑共同資助孫逸仙革命事業的事蹟,已被傳頌廣遠,其孫王柏林現在則是神戶孫中山紀念館名譽館長,盡心盡力於華僑事務,且在當地華僑學校扮演重要角色。 

SC_0302.JPG 

山后王家先人在事業有成之際,不但返鄉興築大厝照顧鄉族,並贊助國民革命,其愛鄉愛國之情操,為遠渡重洋的金門華僑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