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是金門西北角最大的聚落,包括了現在的林厝、南山及北山三個聚落,不過在發展的歷史上,都是由原本的南山聚落,因為人口飽和後逐漸擴展到北山、林厝,所以一般還是統稱為「古寧頭」。而這個聚落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它的大,而是因為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國民革命軍在這裡打了一次勝戰,這一場戰爭決定了當前臺灣海峽兩岸分治的現實。然而,這次戰爭的戰場其實不只在古寧頭,一直到安岐以南都是戰場範圍,會以「古寧頭」作為代表,或許就像胡璉將軍在《金門憶舊》中所說的:「把古寧頭作為這次大戰的地名,或許和強悍這個風氣有些關連。」 不管如何,把「古寧頭戰史館」放在古寧頭,應該不會有什麼人抗議才對。 想要進到「古寧頭戰史館」參觀須要走一段不短的路,所有的車輛都要停在外面之後,人員再沿著唯一的通道前進。不過沿途的樹木都已經成蔭,所以走在裡面還不算太熱,途中還可以看見「反空降堡」,前方有一塊說明牌。 走到底,就可以看見「古寧頭戰史館」的本體建築,現在所看到的是在民國七十二年春天由班超部隊施工,而在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慶成的樣貌。不過現在看到的樣子跟以前有所出入,這是因為這裡原本是歸軍方所有,民國八十九年移撥金門國家公園後,管理處有再整理過,所以現在整個古寧頭戰史館園區的景觀是在民國九十年重新整理開放後的樣貌。 最早以前,這個古寧頭靠西一點紅的海岸有一個軍事據點,據點入口是一個城垛式外型的堡壘,正立面有「古寧頭戰場」五個字,上方則有一座持槍站立的軍人塑像,堡壘裡面則有通往各海岸社口的坑道。不過改建以後,上方的軍人塑像被移到古寧頭入口的精神堡壘上,至於裡面的坑道變成怎樣,倒是沒有再聽到有人提起了。 民國七十三年建「古寧頭戰史館」的時候,在戰史館入口塑了三座持槍衝鋒的勇士塑像,不過因為年久破損,加上所塑的像是以當時的軍人為範本,所以塑像身上的裝備從頭上的鋼盔到腳上穿的皮鞋都跟古寧頭戰役發生時不一樣,所以新塑像時,還原了當時戰士的裝備,頭上帶小帽,腳上穿草鞋,充分表現出當時軍士裝背的缺乏,最重要的是,塑像的姿勢也改了,不再是持槍衝鋒的動作,殺氣也沒那麼重。 當然,以上是官方說法,民間的說法就不是這樣了,反正就是...... 改了之後,聽說是真的安寧了不少。 戰史館的庭園中有兩部戰車,這兩部被稱為「金門之熊」的戰車其實是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棄置在菲律賓叢林的報廢車輛,1949年元月份由國軍廿二兵團李良榮司令命直屬戰車營陳振威營長等到上海碼頭接收來的廿餘輛美制M5A1戰車之一,這批報廢車輛不但生銹斑剝,還沒有炮管及油箱,但徐蚌會戰後戰車都打光了,只好廢物利用,經過四十幾天克難的整修,沒想到後來居然變成金門保衛戰的功臣,甚至被封為「金門之熊」。 《遺落的戰史-金門之熊的故事》一文中對於這段歷史有清楚的描述: 1949年10月24日下午,戰車三連配合守備部隊201師,在壟口沙灘舉行演習。黃昏時準備回頂堡駐地時,突然一部戰車履帶陷入沙中,想盡辦法也無法將陷入沙中的戰車開出,因此當夜色變暗後,楊排長要另一輛戰車留下來幫忙拖吊,沒想到連支援的戰車履帶也脫落在沙灘。據說,那天晚上很邪門,戰車履帶裝上去後一拖又掉,反覆拖吊多次後,終於在晚上11、12點才處理好。因為時間太晚,官兵也筋疲力盡,於是全排暫時在沙灘休息,等天亮再回隊部。25日零時30分左右,海岸忽然亮起信號彈,沒多久,大陸方向開始炮擊,許多砲彈落在戰車附近,共軍也在此時涉水登陸,古寧頭大戰就此展開序幕。 戰史館兩邊的立體浮雕,就是民國七十三年完工時的樣貌了,所以服裝與裝備就是民國七十幾年的樣子,從上面的軍人造型就可以想像當初三勇士塑像是長什麼樣子。 一進到戰史館裡,迎面就是一幅前總統蔣中正先生站在海邊巨石上的巨幅油畫。環顧整個展示空間,只有這幅油畫前方鋪了一塊紅色的地毯,週圍還用護欄圍起來,似乎這幅油畫有著特殊的意義。 事實上,如果把這面牆打掉,馬上就可以看見這幅油畫中的背景環境,而油畫中在前總統蔣中正先生旁邊的人就是胡璉將軍,這個鋪有紅地毯的地方就是當年蔣中正先生視察的地方,所以才會刻意的圍起來。這幅油畫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胡璉將軍的身高其實是高於蔣中正先生,但在建這個紀念館的年代裡,當然不會讓他看起來比總統高,所以畫面安排是讓總統站在巨岩上。如果在更早的年代裡,可能連這種身高的差異都不管,畫出來的就是總統身高高於將軍。 從戰史館裡的解說面版中,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古寧頭戰役」的戰場遺蹟真的是不限於「古寧頭」一地,真的是擴及到安岐以南。 很多人不知道,「金門國家公園」有一塊飛地,這一小塊地不與其他區域相連,只是在目前的政治形勢下,金門國家公園的發展其實已經偏離了原本「金門戰役紀念國家公園」的設定,所以這一塊在古寧頭戰役中具要重要代表性的地方不被重視,自然也不會讓人太過意外。 這個地方叫作「湖南高地」,這裡是古寧頭戰役時的金門守軍第18軍軍長高魁元的前進指揮所,也就是說當時的金門守軍在此運籌帷幄,扭轉戰爭態勢。所以這樣重要的一個地方竟然沒有受到重視,真的會讓人覺得所謂的「保存戰役史蹟」是不是在喊假的....... 「古寧頭戰史館」的展示主體是十四幅巨大的油畫,其中的十二幅是描述古寧頭戰役的場景。其中可以看見當年的共軍前進指揮所「北山古洋樓」及戰爭最後的場景「北山斷崖」 珍貴的文獻也是「古寧頭戰史館」的展示主題,像這件文物就是當時金門守軍十八軍軍長高魁元的報告書。 館裡面的珍貴文物也不少,先不論當年開館的象牙怎麼不見了,其他文物還是很有可觀之處,像是這把「金門之劍」,就是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為了紀念第一次金門大捷所鑄。
這兩面旗,左邊那面是著名的「金門之熊」榮譽旗,由當時陸軍第十二兵團全體官兵送給戰車第三團第二營。
右邊那幅則是總統在民國三十九年四月頒給第二○一師的榮譽虎旗。
武器裝備也是戰史館內的展示主題,這些裝備的外觀保養的都還不錯。
牆上油畫的主題是總統蔣中正先生校閱當時參與古寧頭戰役部隊,前面那部車就是畫裡面總統搭的那部車,是美國福特公司1944年製GPW型1/4噸指揮車,連車號都一樣,只是其他的車都沒有車號。
歷史有一種強制力,無論人們希望如何,該發生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六十多年前,如果不是這部戰車被陷在沙灘上,金門的守軍不會這麼快就發現共軍從古寧頭登陸,之後也不會有隨之改變的一連串歷史事件發生。戰役史蹟的保存,目的並不在於對於戰勝者的歌功頌德。固然金門的這些戰地紀念物的保存最早是架構在加強國家主體的認同,是以軍方為主的思惟,但在時空轉換下,這樣的思惟必須要加以修正,因為這樣的戰地史蹟保存思惟是與民間脫節的,甚至民間並不想要保存這些曾經讓他們過苦日子的紀念物。想要保存這些史蹟,應該是讓人民把過往的生活記憶投射在上面,成為一種時代改變的記錄,這樣才會引起自發性的保存意願,減少衝突的空間,屬於戰時的記憶才能延續,真正留下來的東西才具有普世的保存價值,值得留給後人,讓他們知道曾經有人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過著這樣的生活。
戰場的驚天動地終是一場激情,真正能留下來的,是之後所延伸的記憶。
古寧頭戰役終究是過去了,它的影響延續了六十多年,之後,仍會持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