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會與這棟宅子結緣,是部落格格友飛鷹的留言板的一段留言:

2009/04/27 18:05:53 飛鷹

老家金城光前路24號 童氏古厝 也是百年古厝之一 之前還有在隔壁那一間古厝才被大火吞噬 如果你現還有機會去時可以拍些回來讓我回憶吧............感謝囉

事情的前因後果是,飛鷹格友來訪留言,剛好我正準備要回金門參加今年迎城隍的祭典,會在金門多住幾天,幾次留言往返後,我決定把童氏古厝列入這次行程一定要參訪的點,能夠幫上金門鄉親的忙,而且對我來說也不是太麻煩的事,當然就一口答應下來了。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在金門的這段期間裡,心裡總是惦著這件事,無奈身體尚未完全從去年的大病中恢復,過午後總得回床上再躺一下,加上自己又愛玩,常常一時興起就不知遛達到什麼地方去了,終於在回台灣的前一天,趁著去看後浦古砲出土地回程的路上,循著地址找到了童氏古厝。

到了以後才發現,這裡其實我還滿常經過的,我還曾經專程帶朋友來看洋樓屋頂上的葫蘆.......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雖然飛鷹大哥早在我回金門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聯絡人,但是我實在是不習慣進到別人家裡去拍照。我手裡捏著抄下來的地址電話,走到門外還是鼓不起勇氣走進大門,因為我忘記事先打電話聯絡人家,這樣貿然跑進去好像不太禮貌。

這是我個性最糟糕的地方,關鍵時刻會突然變的很閉俗.... 

不過,我忘記一件事,那就是我這趟不是自己一個人跑來的,在我腦袋還沒反應過來時,朋友們已經推著我進門啦!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鄉親是很可愛的,在表達來意之後,女主人就由我們拍照了,聽到我們要跟她合照,還連連推說不好意思,但是還是很熱情的跟我們介紹這棟古厝。

其實一進來的時候,我們就注意到第一落正立面鏡面堵上的兩幅彩繪了。雖然因為年代久遠而有部分脫落,但是上面行雲流水般流暢的書法仍是讓我們讚嘆不已。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這一面牆,寫的是:

臨流小閣夕陽過,雲樹歸務共剪羅,無限溪山留活舊,不時載酒一高歌。

水玉塗壁。

「水玉」大概是匠師的署名。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另一面牆上則是寫上:

漁市孤烟裊寒碧,水邨綠葉舞愁江      愁濤作並題

這兩句,應該是脫胎自柳永的《雪梅香 景蕭索詞》: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

從兩幅圖的題詞與畫面來看,應該都是描寫秋楓臨江的美景。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屋子的女主人,告訴我們關於這棟宅子的身世。

原來,這間房子是要蓋成洋樓的,但是蓋到一半的時候,日本人來了,所以,而二樓只蓋好了欄杆,於是變成現在番仔厝的模樣。

在那個「走日本」的時期,似乎不少房子都面臨中途停工的命運,後浦南門的另一棟洋樓,更是只有打好地基就沒有繼續蓋下去,只留下殘蹟讓人們回顧那一段兵荒馬亂的歲月。

算起來,日本人是民國26年來到金門的,也因此可以推算出,這棟宅子的建造年代是在民國26年前後。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我懷疑這棟宅子就是金門縣政府歷史建築調查裡的「童清源宅」,回台灣後請教大哥,他告訴我以下的故事:

清源是我三叔公

過繼給我大伯祖(當時只要家族沒有男丁傳宗時都會相互將小孩一個過繼)。

原古厝(現今燒掉的26號) 童氏家族都是住在那一棟(你會奇怪怎容納得下人丁呢?),其實那時家裡除小孩外大男人幾乎都在外地(指南洋、印尼等地)做生意很少回來的。

現新厝(24號)是當年民國26年之前(日本上未來之前),清源生意有成返金門蓋了這洋式房子。(房子雖落成但還有一些收尾工程沒完成日本人來到,清源又回南洋(印尼泗水)沒再回來過,房子一時間空著)。

結論是清源所蓋的房子就是這洋式新厝,但他一直都沒住過。

童氏在金門算是富有人家,在金門你只要說和源昆(用台語)老一輩的人就知道是哪一戶人家了。 

*感謝飛鷹大哥的細心指教。

DSC_0482.jpg

在那段兵馬倥傯的歲月裡,雖然只蓋了一層樓,這棟宅子還是掩不住起造者衣錦還鄉的富貴之氣。於是,有了各式的防禦措施。

宅子與旁邊的童氏百年古厝間有兩道隘門,當敵人來襲時可以發揮阻隔的功效。隘門上方則是設置了玻璃山,讓敵人無法攀爬入室。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整棟宅子的建築形式其實是兩落大厝加上前方加蓋的疊樓。疊樓與前落間則是以高牆圍出鼠與自己的生活空間,並在其中鑿出一口井,如果被敵人包圍的時候,在裡面的人不用擔心飲水不易取得。

宅子的疊樓可以說是附近區域中最顯眼的建築,但是開口是在宅子內部,對外的面向沒有門,開窗的位置也高於人的身高,正對南門街的位置更開了槍孔,可以說是一個防禦力非常強的堡壘,功能近似槍樓。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這棟宅子的門不是開在正前方,而是開在右側。其實古厝的位置正對著過去的南門街,是一個路衝。而童氏百年古厝也是位於這棟宅子的右邊,把門開在這個方位,不可以避去路衝所帶來的煞氣,也方便新厝(相對於百年古厝而言)與古厝的聯絡,也有利於在必要的時候從旁邊的隘門逃命。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縱使如此,考量到通風的因素,高大的圍牆開有通風口,灰泥預鑄的花杆圍欄,是主人落過番、出過洋,衣錦還鄉的象徵。七八十年過去了,灰泥在時光洪流沖蝕下剝落了,露出裡面的鋼筋,卻掩不住主人家的過往風華。

童氏洋樓(童清源宅)在金門縣歷史建築調查報告裡,是被列入「登錄價值高」的等級,由此可知這棟宅子的精采程度,是被專家認可的。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宅子裡,最讓人驚豔的,除了前落立面的彩繪之外,就是這個位於前埕的金魚缸了,灰泥塑出的牡丹花,歷經時光的淬煉後,不見磨損,反而增添了歲月的風華,歷歷可數的花瓣,雖然不斷向外開展,卻永遠向著圓心,沒有因為世事滄桑而剝落飄零,像是隱喻著子孫就算因緣際會到了外地開枝散葉,永遠還是有一股向心力,驅使著子孫關心著家鄉的一切。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臨走前,女主人特別指著門上的四個字,告訴我們,曾經有學者來,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來這幾個字。

「這四個字是『詩禮傳家』。」女主人驕傲的告訴我們。

告別前,女主人還特別要請我們喝飲料,但想到我們已經叨擾太久,時間也接近用餐時間,實在是不好意思再打擾主人家太久。其實,能夠替格友回家看看,又能欣賞到如此美麗的宅子,對我們來說,已經收獲滿盈了,只希望飛鷹大哥能從我所拍的影像中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這一趟的拜訪才算是對他有了交代。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金門後浦童氏洋樓(童清源宅)

回來之後讀資料,才發現,對於這裏有印象的,不只是我。

浯島詩人張國治曾經為文記述兒時對這一帶的記憶:

我但願能回到一種愚騃純真的年代!

一九七五年六月十四日之前的南門街仔(珠浦南路)留下了我十八年的足跡。在走過世界許多城鎮街巷之後,就那麼一條短短的小街記憶,竟然龐大佔滿記憶的版圖,統治了我內在底層。那些左鄰右舍鄰人容顏,以及建築樣式,都還深深嵌入記憶底層。距我遷移那條舊街至今已逾三十年。幾家舊屋翻新了,茶室也傾塌了,唯獨小小廟還安然香火持續。還有,我的相片本子也留下了幾幀年少的小街風貌。在珠浦南路左側,有一條可通往公廁,十七歲之前,那種里公所的公廁經驗令人不敢回顧。   

照片中這條路,即是我從小至大每天至公廁必經之道,背對的兩層洋樓是左側許姓的中西餅舖,斜對面店舖是我童少安居之所(照片左側被遮),右側是童家大厝,也是二層洋樓,大門進來有深井,再往內進住兩戶。再過去看得到燕尾的傳統閩式建築也是住著姓童、姓鄧及姓張的鄰居,雜居相處。這條洋灰(水泥別名)的路鋪得整整齊齊,小孩可以自由戲耍,那時連腳踏車都少,不必逃躲機車入侵。照片中那位咬著衣角的小孩是我的小弟國榮童真的神態,那時他約莫四、五歲吧!對照當今已為人父之壯碩少壯的他,令人感受到歲月之飛逝!老照片除了依靠記憶憑證對照賦予之外,真實影像似乎又不存在。你說它真實,但那是表面,一層層阻擋粒子薄膜,它似乎存在過,又無法具體觸摸。

這照片算算應還是一九七四年或一九七五年初冬吧!

一九七五年離開金門,我在臺灣畫的第一張油畫,即畫此角隅的橫向構圖,我以近乎超現實手法表現,恍若奇里訶畫裡出奇的安靜,烙下我內在的經驗。多年後,我倒覺得此景象相似於走過的歐洲某一古城某一角落,恍恍忽忽,足堪記憶和感傷!

照片如此見證了時間,也見證了西方現代主義超現實美學。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寫道:最早的超現實主義照片出現在1850年代,當時的攝影家們首次走出室外,梭巡在倫敦、巴黎和紐約的街頭,尋找不事修飾、栩栩如生的現實生活的側影。如今,這些具體、特別、充滿常人軼事的照片―一刻刻逝去的時間,消逝的習俗―對我們來說,彷彿要比任何經重疊、曝光不足、曝光過度等手段處裡過的抽象和詩意的照片要超現實得多。

時間,讓我時時面對老照片感覺恍若隔世。因為時間,所有現實過的景物 被影像化成超現實的氣氛,時間征服了意象,洞穿了現實的虛無。

張國治《超現實主義的照片》  原圖網址:http://cyberisland.ndap.org.tw/article_item_content.php?id=21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