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820.JPG

如果要從史冊上尋找金門聚落的身影,那麼第一個被記載的聚落極可能就是「料羅」,雖然早在晉朝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難民逃居浯州的記載,但依據光緒八年(1882年)印刻的《金門志》記載,直到南宋嘉定十年(1207年),才有「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濱,屯要害,嘗經略『料羅』戰船。」姑且不論這一段文字在民國57年(1968年)及81年(1992年)的金門縣志,分別在文字及年代上有了出入,但從沒有其他金門聚落出現的紀錄上這點來看,倒是挺一致的。如果《金門志》的紀錄沒有問題,「料羅」這個聚落的存在已經超過了八百年。

八百多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改變,政治勢力如何變遷,「料羅」從來沒有缺席過,以不變的聚落名稱靜觀每一次的時代交替。

DSC_0823.JPG

這樣的「料羅」,照理說應該像「官澳」一樣,留下許多讓人驚艷的史蹟,但事實上,歷史上的「料羅」多與兵燹相關: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漳賊林三顯結倭寇阿士機等自料羅登岸,掠十七都。 《滄海紀遺》

(明天啟)三年(1623年),紅毛夷登料羅,浯銅把總丁贊出汛,戰死。 《清白堂稿》

(明)崇禎二年(1629年),鄭芝龍受撫,與盧毓英合兵斬海寇李魁奇於料羅。 《東平紀略》

(明)永曆卅三年(清康熙十八年)(1753年)冬,清兵攻料羅,翌年鄭經退台灣。 《金門志》

加上附近海面每個朝代都會發生海戰,頻繁的戰事讓這個聚落留不住太多的遺跡。

DSC_0926.JPG

雖然悠遠的歷史無法替「料羅」留下太多精采的建築遺蹟,但這個聚落卻以自身重要的戰略地位留駐了部隊的腳步,從「三魚王公廟」往外看,遠端有著各種大型起重機具的「料羅港」依舊是重要的軍運與貨運港埠。

DSC_0809.JPG

DSC_0811.JPG

老聚落裡,「軍民一家」、「消滅朱毛漢奸」的水泥大字附著在古老民居的花崗岩石牆上,見證了海峽兩岸政權對峙的過往。1950年代,兩岸敵意高幟,在大陸的政權提出要解放台灣,「料羅」雖然不直接面對大陸,卻是重要的補給口岸,而早期營房不足的情況下,部隊借用民家的情況也很普遍,民宅牆上的標語見證了這個敵對氣氛濃厚的時期。

DSC_0051.JPG

料羅的重要地位為聚落帶來了軍隊,軍隊在聚落外圍興建了營區與坑道。1960年代,料羅的居民規劃了一條街道,街道上的店家或許店面面積不大,卻提供了官士兵生活,甚至是休閒娛樂所需的一切。隨著敵意的降低,戰爭型態的改變,部隊淡出聚落的舞台,依附而生的街道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蕭條。

DSC_0062.JPG

DSC_0063.JPG

曾經是運補上岸的沙灘,如今成為了海濱公園。曾經是部隊進駐的營舍,如今成為了遊人沙灘嬉戲後的沖洗間。時間帶來了政治氛圍的改變,料羅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些改變印記在身上,融合不同的歷史事件後,以自己的方式呈現。

DSC_0929.JPG

以前的碎石場,如今積水成湖,陡立的岩壁上,殘留著幾株留下來的瓊麻,更多的是新栽的松樹。「花崗石場」變成了「南石滬公園」,料羅無法阻止每一次歷史改變,能選擇的只有要以何種面目去應對。

DSC_0053.JPG

我們未曾走上去,就體認不出它的動盪;我們不曾飄海,就不了解它的起伏和不安。

〈楊牧 · 料羅灣的漁舟〉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