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波一碧漲平蕪,雲淡風輕柳萬株,暢靄朝嵐渾入畫,卻疑人在小西湖。」這是前政戰部副主任范叔寒將軍所寫的《金門二十四景詩並序》中的二十四首詩之一,題詠的是位於烈嶼的「陵水湖」,以中國大陸著名的風景名勝「西湖」來比擬這個烈嶼島上最大的淡水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烈嶼陵水湖周邊
「陵水湖」並不是一個天然湖泊,這個由上林、上庫、楊厝與青岐等聚落所環繞的區域,原本是一個地勢低窪的地方,而且與外海相連,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時又乾旱無阻,沒有氾濫平原的豐饒土壤,又讓烈嶼的西南角成為不易防守的地方。所以在民國五十二年的時候,當時駐守烈嶼的虎軍部隊攔港築隄為湖,隄東成為湖區,隄西還是沼澤地,這條隄岸就是現在貫穿湖區的烈嶼濱海大道。
至於西邊的沼澤地,在民國六十年代由工兵部隊挖取上林聚落後方山區的土方填土後,築成接近棋盤式的土隄,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衛星圖可以明顯看出兩邊的不同。這在當時是因為軍事防禦的考量,不過現在因為這些土隄的興築加上木麻黃的栽植,讓成群野鳥前來棲息,成為賞鳥人們的最愛。
杭州西湖讓人稱頌的莫過於「蘇隄春曉」的美景,與「白隄」「楊公隄」並稱為「西湖三隄」的「蘇隄」縱貫西湖南北,營造出「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鳥」的風雅浪漫。「陵水湖」或許不像西湖有悠遠的歷史文化累積,但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衛星圖來看,湖區也有隄岸縱橫,雖然這些隄岸不如「蘇隄」、「白隄」、「楊公隄」般有名人加持,但屬於軍事前線的興築歷史,卻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戰地印記,所以也算是「長堤萬古傳名姓」了。
在上庫聚落的「陵水湖」畔有一個精神堡壘,三角柱狀的紀念碑上,《金門縣志》上寫:「上書「民樂利」三字」,但民國五十八年的出版品上就已經看不到這三個字了,而是與現在字體相同的「陵水湖」三個字。
下方鑲著一塊石碑,碑文內容如下:
陵水湖誌
陵水湖區地勢低窪,湖漲則一片汪洋,潮退則乾涸無阻,既無氾濫之效,復難構工設防,形成本防區薄弱部。本部戍守此間,為期增強防務,造福民生,乃著手計畫興工建築,動員我南守備區兵工,暨工兵部隊機械之支援,夙夜辛勞,胼手胝足,歷時經年乃先後將內中外三堤工程次第完成。而今碧波鱗鱗湖山增輝,不僅造成廣大之氾濫區,鞏固防務,復可蓄魚灌溉,樂利民生,此皆吾官兵心力之結晶也,是為誌。
虎軍部隊長 韓卓環 謹誌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十日
只是現在來到「陵水湖」的人,很少是專程為了懷想這段戰地過往而來,多的是期待與遠方候鳥邂逅的賞鳥人,不然就在深秋到早春之間被湖中蘆荻所吸引而停住腳步的遊人。
民國初年的詩人徐志摩,曾經在看過杭州西湖的蘆荻之後,在他的日記《西湖記》中寫下「『數大』便是美」的感動,留與後人傳誦。而「陵水湖」的蘆荻雖無詩人為文歌詠,卻無損於它的壯盛之美,尤其在烈嶼雙口到中墩之間的「西湖」中蘆荻被清除一空後,更讓這片以蘆荻為主的風景顯得珍貴。
說是「蘆荻」,其實烈嶼這一大片應該是「蘆葦」,只是兩者都是生長在水濱湖畔的高大草本,同樣有著絨毛狀的圓錐花序,自古也就被混為一談了。「蘆荻」其實也稱為「蘆竹」,外型給人的感覺比較剛強,用在烈嶼這個前線島嶼上似乎也比較陽剛氣重些。
不過對於把這裡當作驛站的鳥兒們來說,管它是「蘆荻」還是「蘆葦」,只要長得夠密,能夠提供自己一個隱蔽棲身的地方也就夠了,專業的問題讓專家去處理。
從烈嶼濱海大道看見往「上庫」的指標後,彎進貫穿「陵水湖」的隄路,這裡已經不是主要的交通路線,少有匆匆奔馳來去的人車,有的只是自成一個小世界的的靜謐氛圍。
在這裡,你很容易就可以體會金門詩人張國治筆下的世界:
暖暖的安寧,秋暮的
金門,再也沒有任何令人驚惶的消息
足以破壞這安詳的美
無論在這條隄路的什麼地方,「悄悄佇立」是欣賞沿途風景最好的方式,也不用擔心旁邊有人叨擾,只要擔心惱人的北風吹揚起髮絲,掀開衣襟帶走人刻意留在身上的溫存。
遠處的房舍,是這片濃淡不一的綠色中的異色點綴。湖畔的牛群或坐或立,自有一份不世出的悠然閒適。
最喜歡這裡的應該要算是那些過境的鳥兒們了吧?
這個時節的鳥兒,大多在不起眼的地方靜默冥思,只有在受驚擾時才會高高飛起,像是對冒失的闖入者表達深切的不滿。
大多數的時候,「陵水湖」的隄路上是沒有太多人走過的,有的只是穿林而過的四季風,不同的季風給偶而經過的旅人帶來不同的肌膚感受。但總有那麼些時候,你會與不同的生命在這裡不期而遇,或許是遠地而來的飛鳥,也或許是鄰近聚落村民豢養的羊群,就這樣,靜靜地相遇了。
羊群的出現常常都是大陣仗,總是如風捲落葉般襲去任何牠們能吞食的點滴綠意,這或許也是為何軍管時期的金門是不許老百姓養羊的原因,怕牠們一夕之間嚙食掉好不容易栽起的林木。
但在這個駐軍劇減的年代裡,金門最不缺的就是荒廢地中的雜樹蔓草。面對難以處理的荒野,或許羊群可以代勞,除去那些阻隔人們記憶的草木。
隄路通往了上庫聚落,聚落旁的「陵水湖」畔,小橋流水洗去了適才的荒野氣息,隨風輕擺的楊柳枝條,竟有幾分「六橋煙柳」的古典浪漫。
想來在金門地方文士曹之冠寫下《金門勝景(二十四景)題詠》時,「陵水湖」畔已經是一幅「岸柳低垂絲縹緲」的風景了吧!
過了「秀才橋」,烈嶼境內唯一的金門縣定古蹟「烈嶼吳秀才厝」就在上庫天后宮右後方,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就在這個位置旁觀著眼前水域的滄海桑田。
「陵水湖」得名是築隄攔港囗湖之後的事了,而「陵水」之名也與「上庫」這個聚落有關。由於「吳」是「上庫」的大姓,而「上庫吳」為「延陵衍派」,所以在上庫旁邊的湖就名為「陵水湖」了。
與濱海大道邊的湖畔相比,這一帶的季風威力已經沒有那麼強了,雖然曾經作為魚塭使用,但在遠離聚落的那一頭仍是蘆荻成叢。雖然不見蘆花舟搖擺湖面,浩浩煙波依舊不時可見候鳥飛起,驚醒遊人在此的遙夢。
文化的底蘊,豐富了這一段「陵水湖」的內涵,湖畔的兩尊石獅是近代所放置的,純然西方的寫實風格雄獅,有著上庫天后宮信徒對於媽祖婆的虔誠感念。
至於上庫天后宮前方的石獅,最早是在《金門季刊》中以「上庫風獅爺」之名開始為世人所知,後來人們雖然知道它是上庫天后宮在民國三十八年被拆除取材建碉堡時唯一留下來的古廟構件,卻依然在尋找金門風獅爺之際不忘把它列名其間。
或許,在它眼前的這片湖面還是鹽埕之時,它就已經在天后宮前看守了,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無法磨滅的蝕痕讓人們無法忘卻它的古樸面容。
關於「新金門新二十四景」中「陵水澄波」的風景題詠不多,除了范叔寒將軍之外,就只有曹之冠《金門勝景(二十四景)題詠》中的《陵水澄波》了。
陵湖澄碧總平波,秋水怡情富綺羅。
岸柳低垂絲縹緲,山聰倒映影婆娑。
野鷗蕩漾尋青鯉,家鴨悠游伴白鵝。
自有貞烈仙女廟,英靈毓秀更增多。
走出戰地的過往,或許「陵水湖」除了被劃為「陵水湖水鳥保護區」之外,能夠有更多的延伸利用,將這個湖區揉合戰地風情、閩南文化與自然生態的豐厚內涵好好規劃,或許哪一天,能入畫的不只是暢靄朝嵐,遊人也更願意在此留駐腳步。
只希望,真有那一天到來時,「陵水湖」還能保有現在的寧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