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持臺灣海峽兩岸政治勢力的均衡,金門為臺灣站了四十多年的衛兵,戰地政務時期,島上所有的建設都以戰爭防禦為最高考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切也幾乎都受到戰地政務的管制,但也因為這樣的管制,金門是以緩慢腳步的腳步進行開發,因此意外的表留許多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文化,在傳統建築、宗祠廟宇、民俗節慶與辟邪信仰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金門閩南文化特色。
由於都市化的腳步緩慢,金門至今仍保有許多閩南傳統聚落,因為地緣關係,聚落裡的建築深受閩南漳州、泉州影響,早期匠師也大多來自內地,尤其泉州籍匠師手藝精巧細緻,受到金門籍人士所重用,有些甚至因為長期居住而落籍金門,至今仍留下不少優秀的作品。位於金門山后中堡的「金門民俗文化村」其實十八間二落大厝的建築雕樑畫棟,被譽為閩南傳統建築的經典之作。
閩南居民血緣承繼中原移民,金門許多聚落都是「單姓村」為主,居民幾乎全為同姓,如珠山聚落的薛氏、山后中堡的王氏、北山聚落的李氏等等,整個聚落的人幾乎都有血緣關係,聚落就像是一個大型家庭,所以金門人特別重視宗族關係,幾乎每個姓氏都立有宣示團結精神與地域佔有的宗祠,藉以凝聚家族的向心力,目前已知的宗祠超過一百六十多座,數量為臺灣地區之冠。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國定古蹟瓊林聚落的蔡氏宗祠。
「瓊林」原名「平林」,鄉老傳說,明天啟年間,進士蔡獻臣為官時,熹宗垂詢蔡獻臣籍貫,以「平林」知名過於庸俗,因此御賜「瓊林」之名,並延用到今。不管這種說法的真實性有多少,起碼蔡氏家廟樑上各式各樣的匾額還有各世宗祠中高掛的進士匾,都可以證明這裡真的是一個能人輩出的地方。
瓊林總共有「蔡氏家廟」、「六世竹溪公宗祠(坑墘祖厝)」、「十世柏崖公宗祠」、「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六世前庭房宗祠」、「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藩伯宗祠(布政祖厝,十六世蔡守愚專祠)」八個祠堂,其中「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是兩座位在同一座三落大厝中的祠堂,所以被稱為「七座八祠」。「蔡氏家廟」俗稱「大祖厝」,一至五世的祖先都供奉在此,第六世起分成兩系,兩系各有成就,所以第六世就各自建祠堂。蔡氏家廟位在整個聚落的中心,是整個聚落共同祭祀的地方。在風水上,它位在牡丹穴上,牡丹是富貴花,所以牡丹穴庇蔭了子孫的昌盛繁榮。
蔡氏後代有許多名人,科舉時代中舉出仕者甚多,明清兩代共有進士六人,舉人七人,貢生十五人,國子監生二十七人,生員八十人,武將六人,可說是一文風丕顯之地。「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裡有一塊說明宗祠籌建始末的石碑,碑文最後,可以發現寫的人竟然是澎湖的第一個進士,人稱「開澎進士」的蔡廷蘭。
關於歷史的過往,逐漸融入時間的流中,當一個外來者來到這個聚落時,在乎的往往不是這些屬於家族的記憶,而是這裡呈現出什麼樣的氛圍。
「磚紅」是大多數人對瓊林的第一印象,彎曲弧度宛如微笑的燕尾屋脊,看似雜亂卻自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規則。走進聚落裡,紅土、紅磚、紅瓦,讓聚落散發出屬於閩南文化的獨特光采。這種色彩不像陽光般光亮刺眼,而是以一種經過時光焠煉的溫潤,不知不覺地輕撫遊人的雙眼,然後又不知不覺地印入遊人的心中,然後在人心醞釀出一股化之不去的思古幽情。如果以為這片磚紅都是一樣,而不願走入聚落的話,那麼你將失去許多驚奇了。
就像歷史在不同人心中會有不同的解讀一樣,瓊林的磚紅仔細閱讀還是有許多趣味,比如說砌牆的紅磚,在師匠的巧手之下也有了不同的表情,用磚砌出「福」、「祿」、「壽」、「禧」的牆,除了這裡之外,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就像瓊林,有屬於自己的性格一樣。
在時光之流經過的地方,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無論再不怎麼願意,用什麼方式來阻止,時間之流經過後,還是會帶走些什麼。
所以就算蔡氏家廟是整個瓊林聚落的中心,比其他祠堂受到更多的注目,大門也有門神守護,時間之流還是帶走了鮮麗的色彩,只留下淡淡的痕跡,訴說著過往的榮光。
(原文2010.03.08發表於臺灣大百科網站達人專區,2015.01.01重新編輯)
國定古蹟 瓊林蔡氏祠堂古蹟範圍 |
|||||||||||||||||||||||||
古蹟名 |
別 名 |
位 置 |
創建年代 |
建築格局 |
主 祀 |
祭祀圈 |
廟 祭 |
墓 祭 |
|||||||||||||||||
蔡氏家廟 | 大祖厝 | 瓊林155號 | 清乾隆35年(西元一七七0年)重建 | 二落合院式建築,由三川殿、翼廊、正殿與天井組成。 | 蔡氏始祖十七郎公到五世靜山公的神主牌位, 加上歷代考取功名的大官先賢等三十五位祖先。 | 全村 | 春秋二祭,分別為農曆二月初七與十月初六。 |
|
|||||||||||||||||
六世竹溪公宗祠 | 坑墘六世宗祠 | 瓊林街1號 | 明末清初(明嘉靖-清康熙乾隆) | 單落式建築,有牆規門、翼廊。 | 奉祀六世開坑墘、大厝房祖蔡一禾(號竹溪)考妣, 以及所傳七至十二世等十七位先人的神主牌位。 | 上坑墘、下坑墘、大厝、前坑墘四房所共有。 | 廟祭為冬至日。現今廟祭的儀式早就已經停廢。 | 墓祭為清明後一日。竹溪公之墓位於湖下淵盹山, 墓祭的習俗至今仍然保存,每年到這一天,子孫都會上墳掃墓祭拜, 慎終追遠意義深遠。 | |||||||||||||||||
六世前庭房宗祠 |
|
瓊林36號 | 清乾隆35年之後數年 | 單進式建築,有牆規門、翼廊。 |
|
前庭房 |
|
||||||||||||||||||
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 | 下二房六世及十世樂圃公宗祠 | 瓊林91號 | 明末清初(明嘉靖-清康熙乾隆) | 三落合院式建築,前二落是 六世宗祠, 後一落是十世宗祠。 | 前二落為六世樂圃公,後殿為十世廷輔公。 六世宗祠奉祀開新倉、前庭房祖蔡一蓮(號樂圃)考妣, 以及七、八世祖考妣,九世以後則以具有進士和官銜的同房先賢為主, 共計有十七位。 十世宗祠則是奉祀十世開新倉上下二房祖蔡忠翊(號廷輔)考妣, 以及兩房裔孫出仕的先賢。 |
樂圃派下之新倉長房、新倉上二房、下二房、新倉三房與前庭房。 | 廟祭有三:一是清明祭六世樂圃公, 二為霜降祭九世進義公,三為冬至祭樂圃公。冬至廟祭有餐聚。 | 墓祭有二:一為清明後十日內祭樂圃公, 二為霜降祭十世廷輔公。五次廟祭與墓祭中,霜降墓祭有餐聚。 | |||||||||||||||||
十世柏崖公宗祠 | 大厝房十世宗祠 | 瓊林156號 | 清康熙乾隆年間 | 二落合院式建築,由三川殿、翼廊、正殿與天井組成。 | 十世柏崖公以後至二十一世祖考等四十四位先人靈位 | 大厝房 | 廟祭有三:一在清明後十日內(以當祭者能買到鮮魚而定), 一在農曆六月初一(柏崖祖妣忌辰),一在冬至日祭祖。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後, 廟祭停辦。 | 墓祭有二:一在清明節前後祭柏崖祖, 一在霜降日祭十一世祖鄭玉公。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後,墓祭則改為掃墓而已,不再舉行祭後餐聚,盛況大不如前。 | |||||||||||||||||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 大宅十一世宗祠 十一世榮生公新祖厝三落祖厝 | 瓊林13號 | 清道光20年開工,次年竣工 | 三間三落二過水四合院建築, 為金門四座三落宗祠之一,正殿屋脊高度超過瓊林其他宗祠, 是該宗祠特色。 | 十一世榮生公 。由新倉上二房十一世起至二十三世為止。 | 樂圃派的新倉上二房 | 廟祭有二,一在清明後一日,一在冬至日, 凡新倉上二房十六歲以上男丁都須與祭,祭後輪流做頭餐敘。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入侵後即停辦。 | 墓祭在清明日後三日,三十八年後國軍管制墓祭活動,被迫終止辦理。 | |||||||||||||||||
十六世藩伯宗祠 | 布政祖厝十六世蔡守愚專祠 | 瓊林112號 | 清乾隆年間 | 二落建築,燕尾脊、全瓦筒,由三川山門、翼廊、正殿與天井組成。 | 共奉祀守愚公暨十四至二十二世祖先十二位先祖的靈位 | 樂圃派之新倉下二房十六世祖蔡守愚後代 | 廟祭有二:一為農曆四月初六,蔡守愚忌辰。 一為十一月初二,守愚祖妣許氏忌辰。 | 墓祭有二:清明後第九日,祭十四世祖朋山公與十五世祖中溪公; 一在清明後十日,祭守愚公。 | |||||||||||||||||
怡穀堂 | 瓊林76號 | 明神宗萬曆20-25年間(約) | 二座合院式對相之建築 | ||||||||||||||||||||||
瓊林風獅爺 | 村東北角 | 不詳 | |||||||||||||||||||||||
瓊林風獅爺 | 村西南角 | 不詳 | |||||||||||||||||||||||
資料來源:萬歲的御花園-瓊林寫真情網站 |
|
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建築群(請點圖閱讀文章)
祠 堂 |
||||
|
||||
書 齋 |
風獅爺 | |||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