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記得,那一趟去霧峰是為了拜訪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那時候,八八風災剛過,許多地方仍在重建之中。
之前在聚會裡就聽說過雁子俗俗是九二一的受災戶,後來是藉由參加「信心台灣,319鄉向前行」的活動,花了大約快一年的時間到台灣各地去旅行,透過不斷的與人接觸,感受到許多陌生人的善意之後,才重拾繼續生活的信心。
車行在往霧峰的路上,俗俗還是一如傳說中的好為人師,沿途講述著關於霧峰的歷史源流與風土民情。
「娜娜!我知道妳是為了九二一而來。」突然間,雁子話鋒一轉。
「十年前的那場大地震,不過是臺灣大地上的傷痕之ㄧ,今年的八八水災是另一道傷痕。」
雁子接著講:「霧峰這個地方,除了十年前的大地震,幾次大災難中都無法置身事外。」
「我先帶妳去幾個地方,看看這裡曾經發生的事。」
來到霧峰最南端的烏溪畔,國道六號高架橋下的分隔島上有一棵粗壯的茄苳樹,樹下有兩根不起眼的水泥方柱。
停好車,雁子與娜娜來到茄苳樹下。這兩根方柱原來是紀念碑,靠外的那一座上刻著:
空軍參加八七水災重建堤防工程竣工紀念
實惠及民
臺灣省政府主席 周至柔 題
中華民國四十九年三月
「八八水災前,戰後最大水患是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臺灣所有農業區幾乎都無法倖免,農田受損超過13萬公頃,死了將近700人,當時總統蔣中正發布緊急命令,開徵水災復興建設捐募集重建資金,並且讓國軍全力投入救災。」雁子抬頭看著紀念碑頂端略有毀損的飛鷹塑像說:「這個碑就是這件事的見證」。
娜娜看另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
烏溪治水工事竣功記念碑
「這是日治時期的碑,所以年代被磨掉了。」雁子走過來告訴娜娜。「烏溪治水計畫從昭和6年(1931年)到昭和14年(1939年)在烏溪沿岸完成了38575公尺的堤防,霧峰這一段有7075公尺。」
「烏溪是一條水患頻繁的溪,所以日治時期總督府以600萬日圓進行治水計畫。這個計畫除了保護水圳與維護土地完整外,還解決當時失業人口問題。昭和14年的竣工式,當時台灣五大家族之ㄧ的霧峰林家是由林獻堂次子林猶龍出席。」
「台灣五大家族?」娜娜好奇的問。
「妳不知道嗎?」雁子看起來很驚訝。「下次帶妳去霧峰林家走走。」
「說到要做到唷!」
「現在霧峰林宅整修中,修好就帶妳去看。」雁子告訴娜娜。
「差不多了,我們再去一個地方,就去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跟櫃子他們會合。」
櫃子也是笑友,在網路上架了一個319笑友交流的平台。
上了車,兩個人沿著烏溪往下一個點前進。
離開烏溪橋頭後,原本是要直接去找第三塊石碑的,但是兩旁稻田耀眼的金黃讓娜娜看的目不轉睛。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稻香撲面而來的感覺。」娜娜在筆記本上拜訪霧峰的那一頁,作了一段短短的紀錄。
「俗俗,為什麼這裡稻子的顏色比較黃?」娜娜像發現新大陸般的問。
「眼力不錯唷!」雁子稱讚娜娜:「妳知道霧峰是台灣重要的稻米產地之一嗎?」
「而且是一種比日本越光米更美味的米的發源地呢!」雁子接著說:「這種米不僅顏色漂亮,香味也特別濃郁。」
「我可以下車嗎?」娜娜問雁子。
「當然可以啊!」雁子停下了車告訴娜娜:「走在田埂裡要小心唷!」
「好!」
這段路,不在預定行程之中,只是一段尋訪的經過。
走下車,一股稻香隨風而來,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娜娜實在無法相信,稻子的香味能夠濃郁到這樣。
「俗俗!這是什麼稻啊?怎麼這麼香?」
雁子笑著回答:「這叫『益全香米』,是用臺灣臺四號米跟日本絹光米培育出來的新米,誕生地就是我們剛才路上經過的農業試驗所。」
「這可是打敗日本越光米的優質好米呢!」雁子接著說:「用這種米煮的飯有很濃的香味,很好吃唷!」
「為什麼叫『益全香米』?」娜娜接著問。
「喔!這是當年陳水扁總統命名的,為了紀念培育者郭益全博士。」「但是他沒有看到這種米發表,在前兩個月就因為心肌梗塞病逝。」雁子告訴娜娜。
「走吧!稻香會陪著我們一路到目的地。」
「是要回家的路嗎?」娜娜突然想到什麼的問。
「呵呵!今天的主題曲是『稻香』嗎?」雁子笑著說。
「你竟然知道!」娜娜好驚訝。
「拜託!我年紀又不大,當然知道周杰倫。」「而且我也會唱『稻香』,我還滿喜歡這首歌的。」
說著說著,雁子竟然唱起歌來了。
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
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
為什麼人要這麼的脆弱墮落
請你打開電視看看
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
我們是不是該知足
珍惜一切 就算沒有擁有……
歌還沒唱完,車子就停了下來。
娜娜看看前方,看到水利工程試驗中心。然後雁子跟門口管理員交談幾句後,就帶著娜娜往裡面走。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日治時期的盟軍戰俘營。」雁子邊走邊告訴娜娜:「我們等一下要看的就是『戰俘紀念碑』。」
「是不是跟金瓜石一樣的紀念碑呢?」娜娜問。
雁子愣了一下,然後回答:「戰俘營不只金瓜石有。」
「目前已經找出來的戰俘營全臺灣大約有15個。1942年秋天,日本人把來自新加坡的戰俘送到臺灣,從高雄登陸後就送到這裡來搬石頭,進行辛苦的治水工程。原本是飛行員的戰俘很多因為過度操勞死在這裡。」
「戰後只有美國人將美國籍的戰俘骨灰帶回美國,其他國家的戰俘據說仍然埋在烏溪邊。」
「這塊紀念碑是戰後世界戰俘協會找到這裡後才立的。」
娜娜看著綠色紀念碑前的白色十字架,每一個上面都寫著:In Remembrance。
幾分鐘的靜默之後,雁子開口了。
「走吧!別讓櫃子他們等太久了!」
此篇發表時分為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