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六年(西元1383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認清以外交途徑無法改善東南沿海倭寇危害的問題後,開始積極在沿海建立城池來固守海防。到廿年時,江夏侯周德興奉命到福建建設,金門千戶所城便在廿一年時建城,建城時在每個城門附近都設置了風獅爺。後來南門外的風獅爺跟西門城牆上的風獅爺在國軍進駐金門城後遺失了,只剩下北門外的風獅爺。

金門城裡的耆老,喃喃道出金門城風獅爺的過往,依此推論,金門城的風獅爺到現在已經六百多歲了。

出了北門向前走,遇到第一條路右轉,左手邊可以看到迴向殿,繞過迴向殿,就可以看到金門城的風獅爺。

這裡可以看到四隻石獅,其中只有兩隻是風獅爺,要分辨風獅爺跟其他石獅並不難,看到前面有香爐或是祭拜痕跡的,十之八九是風獅爺。不過,好像不是每尊風獅爺前都有祭拜的痕跡,但是起碼聚落型的風獅爺前都會有。

這四隻石獅中,有三隻是自成一組的,這三隻體型比較小,中央的那一隻前有個綠釉的香爐,讓祂看起來跟其他兩隻不一樣,而祂就是傳說中已有六百多歲的風獅爺,以年紀來說,祂算是金門風獅爺的老大了。

最早這裡是有一大一小兩尊風獅爺的,可是大的那一尊在民國卅幾年遺失,一隻1.5公尺的龐然大物會遺失,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在那個兵馬倥傯的年代,連人都會憑空消失,更何況是一尊石像。小的這一尊則因為體型小,容易收藏,所以被當地居民藏在廟裡面,所以才能留存到今天。

看看小獅爺風化到略顯模糊的面容,的確像是歷盡風霜後遺留下的表情,不過現在祂可不寂寞了,除了旁邊的兩隻小石獅外,後面還有一尊新作的大風獅爺。

 

要判斷風獅爺是否現代作品不難,古早的年代會在大約生殖器的位置放上葫蘆,但這並不是雌雄的區分,而是象徵「福祿」,或是一種對於子孫如瓜瓞綿連的祈願。但是近代的作品都採用寫實的作法刻上生殖器官,硬是分出公母。所以要看風獅爺是不是古的,從這個地方來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不過,有時候太過寫實也麻煩,在某些地方會讓風獅爺穿上裙子,稍微遮擋一下,免得純樸的鄉下人看了會臉紅。

與樸拙的小風獅爺相比,大風獅爺的彫刻手法精細了許多,像是頭上的鬃毛部份就做了比較細緻的處理。不過可能是因為工匠技術的關係,感覺起來好像脖子以下的部份處理的就沒那麼細緻,但是這不影響風獅爺的整體氣勢。

我很喜歡順著風獅爺凝視的方向看過去,因為那裡通常有著寬闊的視野。不過隨著新建築物一棟棟的興建,許多風獅爺面對的可能是一堵牆,或是根本沒有所謂的視野。會安排風獅爺面對曠野,當時不是希望讓風獅爺看風景的,而是希望風獅爺能夠鎮住從曠野方向吹過來的風,希望祂能夠看守聚落不受風災之苦。

不過人們體諒風獅爺的辛苦,除了該有的祭祀之外,還會刻意讓風獅爺「坐」著,讓風獅爺能夠以最舒服的姿勢來為人民服務,也難怪風獅爺總是笑開了嘴,或許是祂也感受到聚落居民的有情吧!

從明遺老街看街底的迴向殿,風獅爺就在這間廟的後面。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