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是金門的政治經濟中心,雖然被稱作「金城」,但實際上從沒有一座城池在這裡出現過,只是因為這裡人口密集,商業活動發達,所以有「城」之名,而無城之實。

金城人很少自稱住「金城」,尤其是老一輩的金城人,他們大多自稱住「後浦」。「後浦」地名的由來跟據「埔後陳氏族譜序」上說「埔後陳」的先祖陳興仁在元末因為宗叔陳友諒抗元受牽連,舉家遷到現在金門後浦一帶建立「上學祠堂」,祠堂坐南面北朝向中原,以示不忘本。而祠堂所在地的位置北邊是山,南邊是水濱,所以把上學祠堂後面的區域稱為「後浦」。

既然「浦」是指水邊之地,水邊的地勢自然比較低下,所以金城市區的地勢是北高南低的,地勢最高點在西北角的金門縣政府一帶,而南門尾的天后宮一帶是最低點,地形坡度起伏甚大。

事實上,從前南門天后宮牌樓外面就是海還有碼頭,外地來的船隻可以在這裡停靠,也因此造就了這個區域的繁華,在民國初年以前,這一帶被稱為「船仔頭」或「同安碼頭」。現在要看海得再往外走,天后宮前的港浦已經被填海造陸,如今從天后宮前遠望,也不是對岸的董嶼(建功嶼)、夏墅,而是金門縣立運動公園。

在這樣的港口要津之地,自然會有人因為航運而致富,這些因航運而致富的人,或許姓名已不見經傳,但是有的人卻以致富後所建立的基業而留名後世。

後浦的同安碼頭距離大陸東南沿海的廈門、漳州、集美、石尾等通商口岸的距離都不遠,當年曾經是金門西半島的貨物集散中心。商人可以從廈門這些地方批國外的進口貨,再加上內地的其他貨物之後,從距離最近的同安碼頭登上金門,再將貨物轉往金門其他地方販售,在這種背景下創造了一些富商,許金鐘就是其中之一,他經營的「協德船頭行」就是從事這方面的買賣,而他在致富後就在「船仔頭」或稱「同安碼頭」附近建造了一棟大洋房,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許金鐘洋樓」。

「許金鐘洋樓」建於1933年,是一棟五腳基的洋樓,前方則加了牆規門樓,建築結構是硬山擱檁,使用的主要建材是磚加灰泥,洋樓基部則是平砌石牆。建築不但規模宏大,還有種類繁多的裝飾物件。

在眾多的裝飾物件中,最吸引人們目光的就是門樓柱頭上用灰泥塑成的天使像。這是當時建築的一種時尚,並不代表主人曾經放過洋。而門樓中間的老鷹則被當成是生意飛黃騰達的象徵。

「許金鐘洋樓」最常被人提到的特點就是二樓陽台上的「照牆」。「照牆」是用來作為內外區隔的,也可以用來隔離光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擋住邪佞,不讓不好的東西進入宅中。一般照牆都是立在傳統閩南式建築前,像這樣放在洋樓二樓的並不多見。

隨著後浦港的淤積,南門街也慢慢的走向沒落,許文鐘洋樓也跟著週遭的老宅一樣逐漸走向衰敗,默默等待另一次的契機到來,為寂靜的聚落帶來新的生機。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