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現存的牌坊(去除墓坊)中,除了立於陽翟的陳禎恩榮坊之外,其餘三座(邱良功母節孝坊、一門三節坊、顏氏節孝坊)都是節孝坊。而陳禎恩榮坊也是目前唯一完整的明代牌坊,但是依據〈金門縣志〉的記載,金門有七座明代牌坊,其中完全毀壞無存的有銀台進士坊、監察御史坊、盛世儒英坊及封君坊四座,破損不全的有褒忠坊與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至今保存完整的只有陳禎恩榮坊,都不是節孝坊。
明代的旌表制度,依照〈大明會典〉記載:
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卓異、有司正官舉名。監察御史,按察司體覈,轉達上司,旌表門閭。
而金門的七座明代牌坊都是為有政績的官宦或有功名的舉人進士所立的官坊。
七座明代牌坊中,構件尚存的褒忠坊與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前者是明孝宗表彰張敏所立,後者為明神宗時為許獬所立,都是只剩下柱子,而且大多倒伏在地上,不同的是褒忠坊如今狀況不明,而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則在金門縣文化局的多方努力下增補所缺構件重新立起。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立坊時間約在明朝萬曆31年至34年(西年1603-1606年)間,位在明代金門最重要的官道南線(賣菜路)上。原來的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的牌坊,中間的兩根柱子是獅柱,二邊則是文筆柱。之前四根柱子都還立著,只有中間的構件遺失。後來只剩下一根文筆柱立著,其他三根都倒在地上,其中一根甚至被埋在土裡,而在附近的軍營裡曾經出土上面寫著「明翰林院編脩」字樣的方形石塊,應該也是這個石坊的構件之一。
現在重修的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有四根柱子,總寬為600公分,高度約為380公分,花崗岩材質,柱面造型簡約,沒有楹聯,石坊本身也沒有太多雕飾。從金門現存的明代牌坊陳禎恩榮坊及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現有構件來看,金門的明代牌坊應該是沒有太多繁複雕飾的,不過與陳禎恩榮坊相比,總讓人覺得重修的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好像單薄了點。
中柱(明間柱)頂的小石獅是明代建坊時的原始構件,雕飾不多,簡單的線條卻也充滿古拙的趣味。邊柱則是柱頭做成筆狀的文筆柱,柱子上都沒有刻楹聯,造型簡約。
像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這樣柱子突出的牌坊,被稱為「沖天式牌坊」,陳禎恩榮坊也是屬於這個形式。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次間小額坊下的捲草紋雀替與明間小額坊下的鰲魚(龍頭魚身)雀替是用青斗石雕成的,從造型來看,與陳禎恩榮坊上的幾乎一模一樣,大概就是以陳禎恩榮坊現有的仿製吧!畢竟金門現有牌坊中能參考的例子並不多。
讓我比較好奇的是,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的最頂的大額坊上當初到底有沒有聖旨牌?這個牌坊當初真的長成這個樣子嗎?
重修後的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就立在賢庵國小運動場的旁邊,最早以前雖然是官道,卻早被荒煙漫草所掩蓋。文化局這次重修在石坊前後重新把路跡整理出來,讓人們更能親近舊時遺跡,其用心還是值得加以肯定的。而許獬的事蹟也在文化局這系列整理古蹟的動作中更能彰顯他「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的品德。
相關報導:
記者蔡家蓁/金城報導
又有一座歷史古蹟重煥光彩了!原本散落於荒煙漫草間的許獬石坊,經過金門縣文化局的多方努力,終於讓這一方歷史陳蹟重現天日,金門的歷史古蹟也更添一勝景。
這座許獬「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座落在金城鎮賢庵國小的阡陌旁,建造迄今已有400多年,由於代遠年煙,多年前石坊已散落不存,石坊構件亦不知身處何地。最近,文化局經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荐報,實地查訪及挖掘,終於尋覓到深埋於荒野草叢的三根石坊,再訪求文史工作者的考據及建議,並購料補件,終於將這座石坊,重新矗立起來。
石坊係為賜封編修許獬所立,立坊時間與封君坊同,設立於明朝明萬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西年1606年),為位於金門明代最主要的道路上,舊金門南線古官道(賣菜路)之必經之地,沿途尚可看見金門的恩主公陳淵牧馬侯祠及最古老的明代古墓等,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的,其間二柱是獅柱,二邊柱是文筆柱,柱面造型簡約。
石坊計有四支長約為三百八十公分、總寬為600公分之花崗岩石坊,經文化局請人進行石體清理、描繪、缺件補作之施工後,定能透過石坊重現讓民眾親身走入文化古蹟之美。另外文化局已於去年八月著手重現許獬墓道碑,讓此一古官道段舊風貌恢復過來。
許獬字子遜,原名行周,號鍾斗,後湖人氏,生於穆宗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為書香世家,素有「金門第一才子」的美譽,萬曆二十九辛丑科會試得第一(會元),時年31,所以又稱「許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臚),授官編修,故墓道碑文:「皇明 萬曆辛丑科會元授翰林院 編脩文林郎鍾斗許公墓道。」。
許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老一輩耆老多多少少能說上一兩段許鍾斗的迭事,至今仍流傳俗諺云:「文章許鍾斗、品德董逸叟」,就是推崇才子許獬的文章成就,而「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更是表彰許獬在文章與孝友兩方面的優越表現,更是金門學子景仰、學習的對象。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意旨應是勉勵莘莘學子努力的楷模,石坊又正緊鄰賢庵國小,經文化局善加保存、維護,重新矗立成舊觀,不失為一大教學資源,除了教育莘莘學子外,還能提供較佳之文化資產環境,且可讓民眾能進一步了解許獬之許多珍貴之史料及經過。
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這座石坊不僅是歷史上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是美學上最豐富的寶藏,在以往的環境中,她雖然曾經被漠視,但是,文化局卻不曾放棄它,讓它重現於金門文化這片土地上,這一次讓石坊原貌驕傲地站出來,共同面對先人留下的資產,也共同面對當前金門風格獨特的文化。
文化資產保護用心這一直都是文化局的堅持,不論是透過當地文史工作者及各種不同的管道或是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能讓文化資產在金門文化建設上的運作得到了重視,得到民眾普遍的支持。(97年1月16日 金門日報)
引用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news-2008-1-16-23-5-34.htm
許獬石坊墓道碑重現光彩
記者莊煥寧/金城報導
位於賢庵國小後方的許獬「文章垂世孝友傳家」牌坊與許獬墓道碑經文化局細心考據、購料補件重修後已重新矗立成舊觀,讓古蹟重現光彩,提供文化資產環境,供民眾能進一步了解關於「金門第一才子」許獬之珍貴史料。
文化局為保存石碑之特殊文化資產景觀,且為了讓民眾能進一步了解名勝古蹟或歷史文物,其所記載之歷史由來或是經過,及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的遺跡,特著手重現許獬墓道碑進行石碑清理、描繪、抗風化之處理,希望透過石碑重現,讓民眾親身走入文化之美。
文化局指出,許獬墓道碑原設立於明萬曆三十四年(西年1606年)金城鎮賢庵村庵前,長為265公分寬為88公分之花崗岩,係舊金門南線古官道(賣菜路)之必經之地,沿途可見已列入文化景觀之燕南書院遺址、並經古坵村而過,再進官裡村邊,橫馬路對面的「路亭」,再穿越賢庵國小斜後方的許獬墓道碑,經校園後運動場邊的「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而行,沿途尚可看看金門的恩主公陳淵牧馬侯祠及最古老的明代氏古墓等。
文化局表示,許獬「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座落在金城鎮賢庵國小的阡陌旁,建造迄今已有400多年,由於代遠年煙,多年前石坊已散落不存,石坊構件亦不知身處何地。文化局經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荐報,實地查訪及挖掘,終於尋覓到深埋於荒野草叢的三根石坊,再訪求文史工作者的考據及建議,並購料補件,終於將這座石坊,重新矗立起來。讓原本散落於荒煙漫草間的許獬石坊這一方歷史陳蹟重現天日,也為金門的歷史古蹟再添一勝景。
文化局說,石坊係為賜封編修許獬所立,設立於明朝明萬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西年1606年),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的,其間二柱是獅柱,二邊柱是文筆柱,柱面造型簡約。石坊計有4支長約為380公分、總寬為600公分之花崗岩石坊,經文化局請人進行石體清理、描繪、缺件補作之施工後,透過石坊重現讓民眾親身走入文化古蹟之美。
文化局說,「文章垂世、孝友傳家」意旨應是勉勵莘莘學子努力的楷模,石坊又正緊鄰賢庵國小,經文化局善加保存、維護,重新矗立成舊觀,不失為一大教學資源,除了教育莘莘學子外,還能提供較佳之文化資產環境,且可讓民眾能進一步了解許獬之許多珍貴之史料及經過。
石碑與石坊不僅是歷史上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是美學上最豐富的寶藏,文化的傳承是一項永續的志業,在以往的環境中,她雖然曾經被漠視,但是,她卻不曾放棄金門這片土地;文化局表示,這一次的傳承首要是讓石坊、石碑原貌及碑文驕傲地站出來,共同面對先人留下的資產,也共同面對當前金門風格獨特的文化。用心保護文化資產這一直都是該局的堅持,不論是透過當地文史工作者及各種不同的管道或是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能讓文化資產在金門文化建設上的運作得到了重視,得到民眾普遍的支持。
文化局表示,許獬字子遜,原名行周,號鍾斗,後湖人氏,生於穆宗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為書香世家,素有「金門第一才子」的美譽,萬曆二十九辛丑科會試得第一(會元),時年三十歲,所以又稱「許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臚),授官編修,故墓道碑文:「皇明 萬曆辛丑科會元授翰林院 編脩文林郎鍾斗許公墓道。」。
許獬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文章許鍾斗、品德董逸叟」,就是推崇才子許獬的文章成就,而「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更是表彰許獬在文章與孝友兩方面的優越表現,更是金門學子景仰、學習的對象。
「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許獬的文章、品德為世所景仰,亦是金門風教中處世做人之指針;如果對他的傳奇一生有興趣,可以走一趟后湖村,走訪「會元紀念館」,會讓你更瞭解許獬一生之傳說奇談。 (97年5月27日 金門日報)
出處網址:http://www.kmdn.gov.tw/article/news-2008-5-27-23-59-19.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