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澳聚落的東北隅,一個面海的高地,主要的道路沒有經過,似乎是個被遺忘的角落。
這裡是聚落的邊緣,楊家人聚居的角落,荒煙漫草間,蚊蚋生養聚集之地,矗立其間的洋樓卻彰顯著族人發達的過去。
「楊永自洋樓」,興建於1912年左右,據說印尼發達的鄉僑興建後,本人並沒有回來居住。1937年,日軍進佔金門,這裡成為日軍的據點。1945年,日軍離開了,聚落邊緣的洋樓似乎也沒有得到太多主人關愛的眼神,只有外牆上的瞄準圖,隱約的訴說洋樓這段時間留下的歲月刻痕。到如今,整棟建築更是幾乎被雜樹所掩沒,只留下正立面的山頭牆面提醒人門洋樓過往的輝煌。
整個洋樓的規模算是大的,除了正身的五腳基洋樓之外,兩邊護龍也是二層樓的塔樓,加上前埕高牆所圍出的空間,範圍真的不小。只是從圍牆上探出頭的馬纓丹告訴人們此地荒廢的程度,就連護龍塔樓上原有的華麗裝飾也在銀合歡的遮掩下曖昧不明,一如洋樓的身世。
如今可以確定的,是它屬於楊家,「清白傳家」四個大字告訴人們,這裡是「楊震」後人的家。
楊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子孫。周宣王少子尚父受封于楊,子孫便以所封的國名為姓,此地大約位於現在的山西洪洞縣。春秋時期,後人徙居華陰,休養生息於弘農郡的秦嶺山脈中,也因此楊家人每以「弘農衍派」自居。
「楊震」,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人,當時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他卻是少數不同流合污者。在那個視賄賂為常態的時代裡,楊震卻能堅持自己的氣節,成為當時的一股清流。最有名的例子,應該要算是「四知」的事蹟了。
東漢安帝時,楊震被任命為太守,赴任途中,他的學生王密來訪,兩人因師生情誼相談至深夜。此時王密取出十斤黃金,說是感謝楊震的教誨及提拔之恩。但楊震卻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回稱:「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這件事的。」楊震一聽就很生氣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
楊震後人秉持此清白家風,除用「弘農衍派」之外,也以「清白傳家」及「四知家風」為家訓,堂號也會使用「四知堂」。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楊姓族人南遷到湖北一帶,後來因為楚國勢力興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到江西。大約同時,山西的楊氏族人南遷到江蘇和安徽,於是,楊家便散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西晉的「永嘉之亂」與唐朝的「安史之亂」更迫使楊姓南遷。宋朝時,楊氏已廣泛分佈于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播遷中心,之後更渡海到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都有相當數量的分佈。據統計,到目前海內外弘農楊姓已逾六千萬之眾。
「楊永自洋樓」記錄著楊家後人在南洋發展的輝煌,大量使用的日本面磚,歷經逾百的歲月依舊華麗如昔,大量使用昂貴的紅磚也突顯了楊家雄厚的財力,更遑提正立面上繁複的裝飾圖紋,雖然天使雕像的頭已經逸失,小石獅依舊盡職地守護主人曾有的光輝歲月。
外牆上的瞄準圖,是駐軍存在的痕跡,只是隨著駐軍的遠離,屬於駐軍的過往逐漸淡去。或許有一天,這些痕跡會完全消除,曾經有的過往,就像洋樓的身世般,只有少數人會依稀記得。
華麗的洋樓場域,如今似乎成為了廢棄物的聚集地,瞄準圖下的廢五金,大門口的高粱梗,都顯現出洋樓不再被重視的無奈,將來有一天,屬於洋樓的華麗會完全消失,殘留的痕跡就有如殘留的記憶般,成為時空洪流中的遺忘,成為廢棄物的一部份,或者根本是,了無痕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