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780.JPG

唐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監,在泉州地區一共設有馬區五處,滋養馬匹。陳淵奉命率部下及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大姓人氏來到當時被稱為「浯洲」的金門開闢牧馬場。陳淵死後,鄉民感念他開拓金門之恩澤,在其初駐紮的地方,結庵塑像祭祀,奉為「開浯恩主」,號護驥將軍,被奉為金門的守護神。這是金門祭祀「恩主公」的起緣。

在金門,祭祀牧馬侯的廟有好幾座,而庵前的這一座則被尊為祖廟。

或許是為了感念陳淵開浯的恩澤,金門各大廟會中都可以看見牧馬侯的身影,而每年金門全島最大宗教盛事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更把開浯恩主的的神轎列為眾神輦轎之首,以第一順位全程參予遶境活動。請佛的時候也是四境境主與蘇府王爺會集後,再一起去把開浯恩主請過來參加盛會。

DSC_0745.JPG

「豐蓮山」就是「蓮花山」,牧馬侯祠剛好位於此地的虎穴上,所以特別靈驗。據說當年從海上飛來一個青斗石製的香爐,鄉民深感其靈驗,所以在此地建廟。

當年興建的廟宇規模是全島之冠,總共有七落,廣達十二間,連現在廟埕的地方,也是廟宇建築的一部份,後來年久頹圮,雖然屢次重修,卻無法回復原本的形制。如今的牧馬侯祠為三落建築,面寬三開間的規模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後的面貌。

DSC_0750.JPG

DSC_0756.JPG

牧馬侯祠的配置是狹長式的三落廟宇建築,第一落的三川殿採凹壽處理,三川殿與正殿間則利用軒亭聯繫,形成連續的室內空間,並在軒亭兩側留設龍虎井(天井),這種型態與金門本地常見之三川殿─中庭─正殿的格局不同,是牧馬侯祠建築與其他金門傳統建築不同的地方。

這種三川殿─軒亭─正殿的形式,透過兩邊山牆之包被,形成一個封閉性很高的內聚形祭祀空間。兩邊的山牆則是依照「左青龍,右白虎」的傳統,分別塑上龍與虎的圖案。

DSC_0749.JPG

這座祠廟建築是結合承重牆與大木構架的結構類型,空間構成主要是由一組大木構架體系為主來調整規模大小。三川殿及正殿都是由雙排六柱的大木構架及承重牆混合,軒亭則是無柱無承重牆支撐的大木構造。後殿及迴廊採用硬山擱檁式構架。

DSC_0761.jpg

三川殿與正殿的屋頂同時採用了燕尾脊與封火山牆。三川殿屋瓦為板瓦與筒瓦交互使用,正殿則是只有在燕尾脊之外與封火山牆間採用了左右各三道的筒瓦。筒瓦多用於比較正式的建築上,因為重量大於板瓦,所以耐風力也比較強,福建漳泉這一帶的傳統建築因為海風強大,常常會在民居上用筒瓦,有時與屋主是否擁有功名無關。鋪瓦時,筒瓦內部可以再加上竹條,防止筒瓦脫落。軒亭屋面採「龜殼」式暗厝不施脊帶與門廳及正殿屋面相接。後殿的屋頂則是馬背式屋脊,屋瓦全採板瓦處理。

DSC_0759.JPG

陳淵在元代被朝廷賜額「孚濟」,又被敕封為福佑聖侯,這是孚濟廟的創始,也是陳淵被尊稱為牧馬侯的開始。為了感謝陳淵開拓金門的恩澤,金門人多尊稱牧馬侯為恩主公、恩祖公或聖侯恩主。

在牧馬侯祠中,正殿祭祀的即為陳淵,其旁並配祀「恩主娘」。傳說宋朝時,附近有一位林姓女子,是人家的養女,某天與幾位女孩子一同來此地採桑椹,來到此地時,見到牧馬侯陳淵的塑像英挺,心起愛慕,向神明傾訴愛意,希望能嫁給祂為妻子,祭拜完之後,突然心臟麻痺去世,鄉人認為此女曾發誓要嫁牧馬侯,於是加以供奉,成為陳淵的夫人「恩主娘」。

另一個傳說是有一個林姓女子,某日到此採桑椹,見到神像英俊瀟灑,正好手上有一條圍巾,就向神明說,如果神明答應她以身相許,那麼她手上的圍巾往空中拋上去後就永遠不會掉下來,於是把圍巾往上一丟,結果圍巾真的因為掛在樹上而沒有掉下來。過了一段時間後,女子去世了,鄉人認為其靈魂已經嫁給神明,就供奉她為陳淵的夫人。

DSC_0760.JPG

後殿則是主奉觀世音菩薩,建築風格與三川殿及正殿相比,明顯的素樸了許多。正殿與後殿間依賴兩側的迴廊相連,三者圍出了一個天井的空間。天井中則是放了一個銅製的香爐。

DSC_0751.JPG

牧馬侯祠三川殿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塊石碑,分別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捐題重興恩王廟碑〉以及宣統元年(1909)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記載了這兩次修建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貲的情形。年代較為久遠的〈捐題重興恩王廟碑〉有斷裂修補的痕跡,字跡沒有經過描紅,看起來比較沒有那麼清晰。

DSC_0753.JPG

宣統元年(1909)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上可以看見許多當時旅外鄉僑。名列第一的黃良檀曾被荷蘭政府授以「甲政」之職,其他如陳芳坑等,也是當時的海外聞人,其他還有以商號為名的捐款,大家的踴躍捐輸,可以知道牧馬侯祠在金門人心中的重要性。

DSC_0782.JPG

牧馬侯祠內,據說有地道通往金門防衛司令部,無論此說是否真實,這座廟宇週遭的場域與近代金門戰地政務息息相關,除了廟本身在戰時曾經作為師部的指揮所外,現在祠廟的正前方就是一個司令台莒光臺,建築的左後方則有一個營區坑道,是當年「最高統帥指揮所」入口。傳說指揮所位在地下10公尺,直屬兩蔣使用,裡面有直通太武山的地下坑道。蘭州二號在地下15公尺,歸國防部指揮,負責機密通訊。廟的右邊則曾經是「八三一」軍中樂園特約茶室庵前分室

DSC_0748.jpg

對金門人而言,牧馬侯祠的存在,具有慎終追遠的意義。就連遠在新加坡僑鄉也建有孚濟廟(現改金門會館),供奉著家鄉守護神─開浯恩主,足見牧馬侯德澤的淵遠流長。

DSC_0766.JPG DSC_0764.JPG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豐蓮山牧馬侯祠
類別:古蹟
古蹟類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寺廟

歷史沿革: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金門縣庵前村豐蓮山(又稱香蓮山)山峽的左麓,有一稱為馬坪的寬敞平地上。牧馬侯祠始建年代久遠,現今所見之三進規模則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時,金門人鳩資重修所成。牧馬侯祠所供奉的主神為陳淵,敕封福佑聖侯。從祀則有助靈夫人、拱靈將軍李俊、輔衛將軍衛傑、都統錢舍人、忠翊王舍人等諸屬神。陳淵,唐時人,生前為牧馬監。時泉州設馬區五座,舊稱浯洲的金門即為其中之一,陳淵率將領李俊、衛傑,錢、王二舍人派駐來此。隨同而來的尚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日後耕稼拓墾、生聚日繁,金門也逐漸的開拓起來,而陳淵也因此被尊為開浯恩主。相傳陳淵為天降駟精,熟諳馬性。平時所畜之馬散食於島上,於聚集群馬時,陳淵便擊鼓豎旗,馬能夠自別旗色聚集旗下,故金門人又尊其為「馬祖」。陳淵在世時並未封侯,過世之後,金門人塑其像,結草為庵,歲時祭祀,號為「護驥將軍」。元代時,倭寇入侵、騷擾金門。相傳當時一日颶風大作、波濤洶湧,眾倭船被浪擊碎,賊迷無歸路,星散逃亡。而「護驥將軍」托夢告鄉民曰:「以陰兵相助,力竭氣疲,所塑之像已然折罅,當諭眾重飾,而李、衛二將,錢、王二舍人發兵協助,亦當從祀」。鄉民得知,至陳淵廟探望,見塑像果真開罅流血,大為驚異。後此事傳至大都,為朝廷所知,便敕建廟祠於豐蓮山麓,賜廟額「孚濟」,敕封其為「福佑聖侯」,並封幽婚陳淵之妻林氏為「助靈夫人」。林氏,據民間所傳,為元代浦邊人,幼時賢慧工巧,善養蠶績取絲。一日採桑至馬坪,入牧馬侯祠謁拜,得雙繭,香火不點自燃。隨即,又看到一白鷺騰空飛去,遂頓悟夙緣,因而坐化。鄉民整肅其衣冠,禱問:「如果願意幽匹聖侯,請轉軀而步」,其軀果移步尺許。於是鄉民便塑像奉祀於聖侯像之側。原有的豐蓮山牧馬侯祠,據文獻記載,為一座擁有七落殿宇,中殿有蜘蛛結網藻井樓的兩層以上建築。惜在明末時,便已傾圯多年。現存為道光年間所重修,座北朝南略偏西,三進兩廊的縱深式結構。面寬三開間,兩側山牆高聳。屋脊突出,做弧形上翹的翹脊,筒瓦屋頂。祠的左側有石碑兩塊,分別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捐題重興恩王廟碑」,由鄭用錫所題,紀念當時之捐資重建一事。另一則為宣統元年(1909年)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載宣統元年十月修建時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輸之記錄。現今的牧馬侯祠雖不若以往七進的結構雄偉,但亦頗具自己的特色。孚濟廟是金門人精神寄託之所在,既使喬遷至異域,也冀祈福蔭相伴,是以遠至新加坡也有一孚濟廟,為「金門同鄉會館」之現址。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淡江大學周宗賢

評定基準: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1988/11/11
公告文號:內政部(77)臺內民字第650097號
主旨:公告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金門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山字第3121地號
經度:118.322382374123 緯度:24.4206129677251

構造:
牧馬侯祠之配置形制為狹長街屋式縱深發展之三進式廟宇建築,本祠面寬三開間,門廳三川門採凹壽式處理,門廳與正殿之間則藉由軒亭聯繫形成連續性的室內空間,並在軒亭左右兩側留設龍虎井(天井),此一型態異於本地常見之門廳──中庭──正殿格局頗為特別。又此門廳一軒亭一正殿,透過兩側山牆之包被,形成第一封閉性極高之內聚形祭祀空間。後殿的空間形式則與正殿相似,皆以厚實的承重山牆圍合成U型空間。
本祠建築的構成型式是結合承重牆與大木構架的結構類型,其空間構成主要是由一組大木構架體系為主以調整空間規模的大小。門廳及正殿皆由雙排六柱結構而成之大木構架及承重牆混合式,軒亭為無柱亦無承重牆支承之大木構造,後殿及迴廊則採硬山擱檁式構架。
本祠屋脊有燕尾式及馬背式兩種,較特別的是軒亭屋面採「龜殼」式暗厝不施脊帶與門廳及正殿屋面相接。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