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的遶境神明隊伍中,緊接著「開浯恩主」陳淵神轎後出場的神明,就是「後浦武廟」的關帝爺了。而參與遶境的眾家神明中,也以關帝爺的神像體型最為巨大,一出場往往能吸引住廟會人群的目光,甚至有的人會誤把祂當作浯島城隍爺。

成書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的《金門志》上有以下的記載:

關帝廟 在後浦右營署旁。西門亦有廟。

「後浦右營署」就是「鎮標右營游擊署」,所在的位置就是現在的陳氏家廟,書裡的關帝廟,也就是現在的「武廟」,西門的那一座,俗稱為「外武廟」或「馬舍宮」。

金門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創設於明永曆六年(西元1650年),鄭成功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建,清道光卅年(西元1850年)曾經重建一次。根據《顯影》月刊第二卷「關帝交運」報導,關帝廟曾經在民國十四年因為被作為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烟,關帝爺神像暫時被移往北門上帝宮。民國十九年,上海陳步雲與地方自命革新份子之人,以「破除迷信」之名,不但搗毀廟中泥塑的關聖帝君、周倉、關平等神像,還霸佔廟宇,做為私人用途。國共戰爭之後,國民政府轉進播遷,才收回這塊地方相繼借給作為金門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稽徵處使用。直到民國七十二年十月,才歸還給武廟的管理委員會,七十三年重修,七十六年又再度重修。

金門後浦武廟

今日的後浦武廟,歷經了幾次的破壞與重建,已經很難從現有建築上去推想當年官祀廟宇的尊榮,但是正門上高掛的「聖旨」牌卻彰顯著武廟祭祀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

金門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中有一塊立於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的「重建武廟捐題碑記」。這塊碑記記錄了當時金門地區最高階的武官「署福建水師提督」施得高將軍率領所屬武官進行倡捐,進行興築武廟的計畫。於是由他而下,金門總鎮海壇總鎮沈河清、中軍游擊林朝瑞、左營守備吳清華、右營守備許揚洲,連帶福建水師下屬的武官,如中營守備許鵬飛、前營守備薛師儀等武官也都具銜出資,然後旗下的千總、把總、外委、額外、戰兵、守兵、戍臺班兵等各各參與,可以說全金門所有武職的人通通參與。這也突顯出後浦武廟官祀建築的地位。

金門後浦武廟

雖然說後浦武廟幾經重建,但是廟中還是有不少古物,像是正殿前的「御路石」,雖然說實際雕克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從古樸的雕工來看,應該是清代中期的精品,或許是道光年間重建時留下的原物。

金門後浦武廟

「御路石」御路石又稱為「龍陞」或「螭陛」御路,是位於拜殿前石階中央的斜面石塊,最早起源自宮殿。宮殿中軸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皇帝進出時腳並不會踏上地面,而是乘轎經過,其他人當然更不能走在上面,所以就把階梯中央做成斜坡,上面雕上代表皇帝的雲龍圖案,兩側的石階才是真正讓人行走的地方。

金門後浦武廟

關帝爺的祭祀,充滿了武風與軍事氣息。金門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地,自古到今,關帝廟都提供軍士們信仰的寄託與對平安的祈求,撫慰了戰地子民的心靈。或許因為如此,與武廟同時期出現的文昌祠、昭忠祠與節烈祠等官祀建築早已走入了歷史的洪流之中,只有武廟能在頹圮後再起,繼續守護著戰地的子民,成為綿延不斷的信仰。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後浦武廟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公告日期:2003/03/31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莒光路122 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金城鎮城段6675-000地號
指定理由: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 (6年,1652)
所有權屬:私有 

資料來源: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金門後浦武廟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