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才查獲大陸漁民跨界到金門來捕「文昌魚」沒幾天,竟然又有人跨界捕魚被查獲,而且這次被抓的是金門已經復育好幾年的活化石「鱟」。

鱟是一種與三葉蟲一樣古老的動物,大約在四億多年前古生代的奧陶紀就出現在地球上,當時原始魚類才剛出現,恐龍更是不見蹤影,目前與現生的種外型相近的鱟出現在大約兩億年前左右的侏儸紀。現生的鱟共有三屬,唯一產在美洲的是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另外兩屬產於亞洲,分別為三棘鱟(中國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巨鱟(T. gigas)與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金門所產的為三棘鱟,主要生長在港灣的水域中,冬天見於中等深度的水域,夏季會出現在潮間帶的泥灘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都可以見到,目前是省級重點保護動物。

從這次的新聞內容來看,大陸漁民並不像上次文昌魚事件一樣有特定的漁撈目標,會抓到鱟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會抓到鱟,是因為他們採用「滾輪式拖網」的漁法,這是一種掠奪式的漁法,所經之地幾乎比網目大的東西通通會入網,被稱為海洋資源的終極殺手,在台灣是被禁用的。但是大陸漁船卻依舊普遍使用,之前在澎湖海巡隊曾經在澎湖外海取締過大陸漁船,沒收漁具。或許因此他們才會轉到金門海域進行漁撈。從他們所捕獲的數量來看,金門海域的鱟應該還有相當的數量,但這並不代表可以無限制的捕捉,這些後很可能是金門水域所之前流放的鱟苗,換個角度來看,這也代表金門在鱟的保育上有了相當的成果。

雖然鱟在台灣目前為止仍無緣被列入保育類動物名單之中,但是保育鱟卻是世界的趨勢,金門目前在古寧頭海域已經設置了鱟的保育區,將來可能在浯江溪口會成立第二個,如果大陸漁船不跨界捕撈,鱟在金門的數量應該會越來越多,雖然目前國家安全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可以處罰這些跨界的漁船,但此類的事情卻依然不斷的發生,希望這兩次的事件能對他們產生警惕的作用,讓此類的非法行為絕跡。

 

相關報導:


金門搶救活化石鱟(1) 更新日期:2009/09/17 18:09  

MultiMedia_ImageResize.jpg

海巡署金門海巡隊17日緝獲中國大陸「閩龍漁0266號」漁船越界作業,查扣金門實施禁捕、有「灘地活化石」之稱的鱟,數量高達120隻,相當罕見。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攝 98年9月17日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7/5/1rasi.html

 

金門搶救活化石鱟(2) 更新日期:2009/09/17 18:09

947528507.jpg

海巡署金門海巡隊17日緝獲中國大陸「閩龍漁0266號」漁船越界作業,查扣金門實施禁捕、有「灘地活化石」之稱的鱟。圖為海巡隊員將鱟尾繫上保育標誌放流。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攝 98年9月17日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7/5/1rask.html

 

"侵門踏戶" 大陸漁船越界捕"鱟" 更新日期:2009/09/17 22:16

3274837883.jpg

金門海巡隊查獲大陸漁船越界濫捕,這次濫捕的是一百多隻,有史前活化石之稱的鱟魚,海巡隊逮捕十一名大陸漁民,也立刻將這少見的活化石鱟魚,送回水中。(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09/200909170317889.html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7/69/1rbbp.html

 

越界捕保育類「鱟」 陸漁民被逮    更新日期:2009/09/18  蔡啟添

1614443076.jpg

日前金門海巡隊才逮捕到5艘大陸漁船,越界捕活化石文昌魚,昨天上午再度查獲一艘中國鐵殼船,在魚獲中發現,有被列為保育類的「鱟」,數量將近百隻,而且有研究指出,透過牠的血液可以檢測醫療器材或食品是否遭到細菌感染,效果準確又迅速,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的生物。

聽到金門海巡吹哨,大陸漁民趕緊把鱟魚丟下船,海巡人員向前盤查發現,大陸漁民不僅捕撈了120隻鱟魚,還有大批海螺和將近30公斤的魚蝦。海巡人員:「84、85…。」

而這批漁貨中,最特殊的就是這個類似鋼盔的「鱟」魚,已經有幾億年的歷史,和早已經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到現在還能保有原始風貌,堪稱是史前活化石。金門海巡隊副隊長陳保成:「鱟是保育類的,數量很少。」

具有活化石之稱的「鱟」魚,儘管肉質差,在大陸地區一隻也才賣人民幣2元,但有研究指出,透過牠的血液可以檢測醫療器材或食品是否遭到細菌感染,效果準確又迅速,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的生物,所幸這120隻「鱟」都被放生,而船上的11名大陸漁民也被帶回偵辦。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8/8/1rcf2.html

 

 

越界捕鱟 11大陸漁民被捕     更新日期:2009/09/18 02:52 

中國時報【李金生/金門報導】

在台灣有「灘地上活化石」之稱,大陸也列為名貴珍稀水生動物的「鱟」,野生族群逐年銳減之際,一艘來自福建龍海的大陸漁船十七日越界進入金門,濫捕一百廿隻已有繁殖能力的成鱟,驚動正進行人工培育的金門縣水試所,在標示紀錄後全部放流重返大海,十一名落網漁民則依違反國安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送辦。

這是金門繼十二日大陸漁船越界捕有五億年生活史的文昌魚,再次發現大陸漁民捕捉同樣有四、五億年生活史的「活化石」鱟,數量之大歷年僅見。

但來自安徽、貴州偏遠省分的大陸受雇漁民,連鱟都沒看過,更不知是在日本已列入瀕危動物名單,台灣也難得一見的海洋生物,只會說它們是「怪魚」。

大陸「閩龍漁○二六六號」漁船昨天上午於金門大岩嶼外海一浬處作業,金門海巡隊快艇趕往取締,從船艙內起出一百廿隻鱟和十二顆木瓜螺、卅公斤瀨尿蝦及兩百餘隻高價的三疣梭子蟹。

海巡幹員起初只看到甲板上有卅隻鱟,還以為是大陸漁民不小心抓到,後來察覺這是一艘可以將底棲生物一網打盡,嚴重戕害海洋生態的滾輪式拖網漁船,才加強船艙搜查,陸續再起出九十隻。

這也是金門地區首次查獲這種具高續航力,通常只出沒於台灣、澎湖海域的大陸滾輪式拖網漁船,該隊已將相關資料呈報海巡署海洋總局。

由於鱟都是成雙入對活動,又有「夫妻魚」、「鴛鴦魚」的外號,在金門地區「抓鱟」也有「抓猴」的意思,地方相傳若抓到單隻的鱟,相當於拆散人家的好姻緣,會帶來厄運。落網大陸漁民從海巡幹員口中聽說此事,也覺得很有趣。

李金生/金門報導

帶著鋼盔,外型像是鐵甲武士的鱟,早在古生代泥盆紀就出現在地球上,大約在兩億年前轉型成目前的模樣,生活史都是在淺海完成,特別是退潮後裸露的泥灘地。

鱟的壽命至今沒有確定的年限,只知每脫殼一次,身體才會長大一些,至少要成長十年以上,才能繁衍下一代。鱟的藍色血液可以做成醫學試劑,一百西西就可以賣到五千元的高價,因此又有「藍金」之稱。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8/4/1rbte.html

 

大陸漁船越界 到金門捕鱟被逮    更新日期:2009/09/17 19:59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17日電)海巡署金門海巡隊今天執行護漁行動,緝獲中國大陸「閩龍漁0266號」漁船越界作業,查扣金門實施禁捕、有「灘地活化石」之稱的鱟高達120隻,船上福建漁民11人押回金門偵辦。

金門海巡隊說,「PP2006號巡防艇」於上午8時20分左右,在金門南海域大岩嶼附近,查獲來自大陸福建龍海市的「閩龍漁0266號」撈過界。

海巡隊員登船檢查,赫然發現漁獲主要是金門進行復育的鱟,共有60對、即120隻,此外,還有瀨尿蝦30公斤、木瓜螺12粒及雜魚,將船老大蔡忠全及漁民共11人,連人帶船押回料羅港調查。

大陸漁民捕撈到的鱟,根據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資料,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其祖先早在4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金門人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

鱟在台灣本島罕見,金門外島常見,雖然不是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由金門縣水試所進行復育,金門縣政府並自民國88年底公告古寧頭潮間帶800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

為保育有「灘地活化石」之稱的鱟,海巡隊員在金門縣政府漁牧課人員指導下,在鱟尾繫上保育標誌,連同其他漁獲實施放流,至於大陸漁民則依違反國家安全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罪嫌偵辦。

金門海巡隊副隊長陳保成指出,「閩龍漁0266號」為單輪拖網式漁船,過去經常出現在澎湖海域,最近卻是金門海域常客,研判是澎湖取締嚴格,才移轉到金門作業,將列為加強查緝的目標。980917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7/5/1rb1b.html

 

灘地活化石 2009/9/18

楊水詠/圖文 「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作「馬蹄蟹」!其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金門人將「鱟」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鱟在台灣本島罕見,金門外島常見,雖然不是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由金門縣水試所進行復育,金門縣政府並自民國八十八年底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且保育有成。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72588

 

大陸漁民撈過界海巡隊一網成擒 2009/9/18

記者楊水詠/綜合報導

海巡署金門海巡隊緝獲十一名大陸漁民越界進入我方海域,到大岩嶼附近捕撈鱟魚及瀨尿蝦、木瓜螺等;其中,鱟有灘地活化石之稱,金門近幾年來大力復育、且有成,不料卻遭大陸漁民大肆捕撈。

此外,昨日撈過界的是「滾輪式拖網」鐵殼大型漁船,一般在澎湖海域出現,越界到金門南海岸水域讓海巡人員也感到驚訝。

金門海巡隊表示,昨天上午八時許,接獲第十二巡防區通報,位於料羅灣的大岩嶼海域,有大陸「滾輪式拖網」漁船越界捕魚,立即派遣線上PP-2006艇前往取締,以維護我方海域生態資源。

大陸「滾輪式拖網」鐵殼大型漁船越界進入金門南方海域捕撈被緝獲是第一次,金門海巡隊表示,可能是海洋總局在澎湖海域舉行擴大掃蕩,一個多月後大陸漁民往金門海域移動,海巡人員即接到漁民舉報有大陸「滾輪式拖網」漁船出現,但大多在外海,一般均直接驅離我方海域。

昨天,這艘「閩龍漁0266號」可能認為凌晨四下無人,遂大膽越界進入我海域捕撈,被緝獲時船上有十一人,侵入我禁、限制水域且有拖網行為,金門海巡隊馬上執行帶案處分,船上發現鱟六十對(一百二十隻)、木瓜(花)螺十二顆、瀨尿蝦三十公斤,均予查扣;其中,鱟當場放流,以維護我方海域生態資源;而瀨尿蝦由水試所人員帶回處理。

金門海巡隊表示,鱟數量少,奇貨可居,在金門市面上一對約可賣到新台幣三百元以上,大陸漁民捕獲之後,將之賣掉賺錢;但可破壞金門苦心復育保育的成果。

為保育有「灘地活化石」之稱的鱟,海巡隊員在金門縣政府漁牧課人員指導下,在鱟尾繫上保育標誌,連同其他漁獲實施放流,至於大陸漁民則依違反國家安全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罪嫌偵辦。為維護海域資源,以及海上秩序安全,杜絕海上走私,海巡署呼籲民眾若發現不法或需海事服務,可利用海巡「一一八」免費報案電話或透過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通報,將立即處理。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72589

 

金門「鱟」保育的相關報導:

古寧頭西北海域劃為「鱟」保育區 2005/2/19

記者陳榮昌/縣府報導

為金門漁業資源的永續保存,縣府續自今年一月一日至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將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約八百公頃潮間帶,劃為鱟保育區,做為稚鱟棲息地,以永久保育珍貴的活化石|鱟資源。

縣府表示,鱟保育區範圍,自古寧頭西北,由烏沙角至安岐海域潮間帶,以GRS|六七座標系統,東經一一八度十八分至一一八度十九分三十秒;北緯二四度二十八分三十秒至二十四度三十分,海域範圍面積約八百公頃。

縣府指出,原已於八十九年一月一日起自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擇定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作為鱟之保育區,以利鱟資源之繁衍。經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調查結果,該處稚鱟資源依舊明顯下降,因此繼續延長該保育區設置時間。

保育措施主要包括:在保育期間保育範圍內投放或除去水產生物繁殖上所需之保護物或進行學術之研究,除經縣府書面同意,禁止使用各項漁具或徒手捕捉鱟,違者依漁業法相關規定核處;本縣聯合取締非法捕魚小組不定期巡邏,並由金門區漁會輔導保育區漁民組成巡守隊,協助保育工作;進行各項宣導教育;進行稚鱟放流,由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進行人工育成,放流稚鱟於保育區,以增加鱟之族群量;由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或委託專業機構持續進行鱟族群與棲地環境監測。

縣府強調,凡於保育範圍及保育期間內,不得以任何方式採捕保育之鱟,或從事破壞其棲息地環境之行為;如須於保育區內投放或除去水產生物繁殖上所需之保護物或進行學術之研究,需經縣府書面同意。凡違反規定者,依漁業法第六十五條第五款及第八款處新台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據瞭解,金門地區位於中國大陸礁層內緣,由於潮間帶寬廣,沿岸海域生物頗為豐富,尤其鱟資源更為特有生物,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泥灘地,因無其他環境污染,乃為稚鱟最佳棲息場所。

鱟與金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過去,漁民利用拖網及定置網捕撈,或於成鱟上岸產卵時加以捕捉,主要吃食鱟的卵(生殖腺)、血清及肌肉,並將鱟殼做成水瓢利用、加工繪圖做成虎型吊飾。隨著金門戰地政務解除後,大陸漁民越界濫捕;復因相關地方建設積極進行,造成鱟資源銳減,並有枯竭之虞。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24893

 

讓鱟成為地區生物圖騰水試所所長楊誠國呼籲大家珍惜 2005/2/19
記者陳榮昌/金城報導

得天獨「鱟」!身負地區鱟種培育重任的水試所所長楊誠國,除了呼籲大家珍惜這種已在台幾近絕跡的生物外,也期盼透過保育放流工作,讓鱟成為地區的「生物圖騰」。

楊誠國表示,因為環境大幅變遷,三十年前,在台灣西海岸還有鱟的縱跡,現在已幾近滅絕。地區因有戰地政務的限制,讓鱟有了生存的空間,不過,戰地政務解除後,海岸不再受到嚴格管制,鱟的生存倍受威脅。

俚語云:「水頭鱟,古崗臭」,水頭曾是鱟種主要棲息地,如今,已不多見,為了保育鱟,民國八十九年,楊誠國在縣府建設局擔任漁牧課長時,規劃完成「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讓鱟在金門得有較完善的生存空間。不過,因鱟非保育生物,無法適用保育法,對違法者處以刑責,只能適用漁業法,用罰鍰加以規範。還好經過多年宣導後,早年鄉親捕捉稚鱟,賣給觀光客的情形已不復見。

楊誠國指出,成鱟產卵後,卵經五十天後孵化,稱為「一齡稚鱟」。稚鱟在潮間帶的泥灘地成長,靠脫殼成長,每脫一次殼增加一齡,剛開始脫殼較頻繁,越大脫殼間隔越長,八齡後,約一年脫殼一次。經脫殼十七、八次後(約經十四、五年),即為成鱟。

目前水試所培育一齡稚鱟後,固定於浯江溪口、古寧頭南北山等處放流,每年放流數目約十多萬隻,並經常進行檢測,監控其變化。

對鱟情有獨鍾的楊誠國,任職縣府建設局漁牧課時,即製作銅質鱟形紀念品,也製成領帶夾,做為贈送各界貴賓之用,現在,他也嚐試將製做鱟形掛飾,希望繼風獅爺之後,讓鱟成為金門地區的「生物圖騰」。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24896

 

觀光活化石保育金門鱟刻不容緩 2005/7/23 記者張建騰/專題報導

日正當中,一頂「鋼盔」在復國墩的村間的小路上步行,嚇人一跳。定睛一看,不是鋼盔,而是「鋼盔魚」,也就是鱟。在路上能看到鱟在走路,可能是金門人的驕傲,那表示金門的鱟很多;但也可能是金門人的悲哀,那表示鱟一直遭到活逮或烹宰。

這隻逛街的鱟是因為迷失方向,還是逃離砧板?不知道!結局是牠被放生了。但更多的鱟呢?牠們應該被拿來當菜餚?玩物?還是可以透過保育,變成文化資產或觀光資產的一部分?

在金門水試所的研究及相關的文獻蒐集中,鱟被當成一種活化石。鱟在四億年前就出現了。牠們現在的外形和牠們的祖先幾乎一模一樣。牠們以不變應萬變,繁殖了四億年。生物學家推測牠們可以適應劇烈的海洋環境,因此不必隨環境的改變而變形。不過,人類對濱海的開發或污染,卻讓牠們的生存岌岌可危。過去,臺灣的鱟也很多,因此才會有許多與鱟有關的地名,例如通霄灣的風鱟山、淡水的鱟殼莊。基隆的鱟公嶼及鱟母嶼則有「鱟嶼凝煙」的美譽,為當地八景之一。如今,鱟在臺灣幾乎已經絕跡了。

鱟的學名為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俗名馬蹄蟹(Horseshosecrabs)或大王蟹(King crabs)。在分類上,蟹是節肢動物門.切口綱.劍尾目.鱟科,和蜘蛛、蝎子以及已經滅絕的三葉蟲血緣較接近。成鱟無毒,幼鱟卻會分泌河魨毒,食之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在寒武紀及奧陶紀時,鱟的種類及數量都很多,現在世界上的鱟卻只剩下三屬五種。中國鱟長得像鋼盔,且尾部尖細,長度可達五十公分,看起來像一柄劍。

臺灣、金門、大陸福建及廣東沿海的鱟為中國鱟,又叫三刺鱟,主要生活在沙質的淺海海底。牠是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海環節動物及軟體動物。牠的單眼及一對複眼,都長在背甲上。

鱟是以鰓呼吸。雄鱟常伏於雌鱟背上一起游泳。在春夏等繁殖季節,雄鱟會緊緊抱住雌性,等雌鱟腳挖坑產卵後,就把精子排放在卵上。鱟魚婦唱夫隨,金門人喜歡以鴛鴦魚稱之,牠們也常常會被舉一擒二。臺灣漁民則有「捉孤鱟,衰到老」的諺語,若單捉一隻鱟,等於拆散他人姻緣,會倒楣一輩子。其實,有些傳說只是中國人文傳統中思無邪的一部分,並非實際的生態情形,因為鱟並非一夫一妻制。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曾預言金門的鱟將來會比澎湖的綠蠵龜還吸引人、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及金門縣政府曾推動鱟保護區的劃定、金門水試所已成功孵化出幼鱟並多次舉辦放流活動,學界及金門各界近年對鱟魚的保育已逐漸重視。不過,鱟的幼年期長達八年或更久,人工繁殖之後,牠們需要的是安全的棲地;因此,保育的不應該只是政府的口號和工作,應該是全民共識和全民運動。

如果鱟能繼續在金門海域生存,金門的觀光將有更多的樂趣,可以隨時觀察看到鋼盔在走路!也不會讓一些俗諺或文化死去。

︽東瀛識略︾記載:「天際現斷雲如半帆、或如鱟尾層矗,曰鱟帆雲,不久有颱風起。」︽臺灣語典︾:「臺灣舊志:凡颶將至,天邊先見斷虹一片,如船帆,謂之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謂之屈鱟。」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對鱟帆的解釋:「鱟魚背上的骨。鱟魚背上有骨如扇,風起則開展似帆。」預測颱風,竟然可以借用鱟的形象,實在很有趣;這表示它是具體而普遍的。有一天,若鱟魚全部消失了,鱟尾的形狀,對人們而言,將難以揣摩想像,鱟帆這個用詞就算真正死去了。

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參觀過金門水試所內指甲般大小的鱟魚之後,曾撰寫︿鱟是我們的驕傲﹀一文,在︽聯合文學︾等媒體上發表。他說:「要保育金門的鱟,只有保護沙灘棲地;要保護棲地,要掀起一種社會運動才行。::任何污染都可殺害牠們,鱟的失蹤,就證明沙灘生病了。::一定要使小學生、中學生、家庭老幼全體動員才好,於是我想到舉行徵文比賽,小學組、中學組、社會組::。」他認為,題目可以訂為︿鱟是我們的驕傲﹀!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27855

 

水試所稚鱟放流金門掀保育風 2006/3/20 記者莊煥寧/金城報導

水試所昨日上午在金城鎮建功嶼附近海灘進行稚鱟放流活動,縣長李炷烽與夫人吳麗鳳及水試所所長楊誠國等帶領著二百多位民眾、學生,將水試所自行培育的一齡稚鱟七萬多尾放流、投入大海懷抱。李炷烽也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育觀念,以仁民愛物的心情,讓大自然生態穩定和諧。

水試所多年來致力於鱟的復育與保育研究工作,自八十八年迄今每年均自行以人工繁殖方式,培育一齡以上之中國稚鱟五萬尾以上,野放於金門海域,今年又自行繁殖稚鱟七萬餘尾,選在金門鱟資源豐度最高的棲地建功嶼與浯江溪口海域進行人工放流復育工作。

這項放流活動昨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起在金門鱟資源豐富的棲地金城鎮建功嶼與浯江溪口海域舉行,縣長李炷烽偕同夫人吳麗鳳、建設局長李增財、機要秘書許加發、畜試所所長陳世保、林務所所長葉媚媚、動防所所長胡錫載、著名美食作家朱振藩等及金城國中、中正國小、賢庵國小、金門農工職校、金門技術學院的師生及水試所員工等二百多人到場參加。

縣長李炷烽及其夫人吳麗鳳並與水試所所長楊誠國帶著二百多位民眾、學生,將水試所自行培育的一齡稚鱟七萬多尾放流,投入大海懷抱,期以資源培育的方式,增加該海域鱟魚族群。

縣長李炷烽也肯定水試所這幾年研究許多新產品,除了是同仁的智慧結晶,也是齊心努力的成效。

他指出,水試所已連續好幾年進行了包括稚鱟、文蛤,及黑鯛魚苗、梭子蟹苗等放流活動,以復育沿海漁業資源,顯示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

他說,如何讓我們周遭環境民生經濟與自然環境穩定和諧發展,是全民的期待,也希望藉由此項放流活動,喚醒大家的用心和努力,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育觀念,大家以仁民愛物的心情,讓大自然生態穩定和諧,達成生態復育的目的。

有鑑於地區鱟數量的日漸稀少,為保持鱟族群數量與族群之豐度,水試所在農委會經費補助和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章波指導下,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進行稚鱟培育工作,當年年底並由縣府依漁業法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從八十九年一月一日起至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期五年,實施鱟的禁捕、保育工作,其後為利鱟資源之繁衍,期滿前又公告繼續延長該保育區設置時間,自九十四年一月一日至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以永久保育金門珍貴的活化石|鱟資源。

楊誠國表示,研究調查顯示,在九十二年與九十三年比較上,金門的稚鱟減少高達百分之四十六,顯示海洋受到的汙染與破壞已嚴重危害到生態平衡,鱟族群也因此大為減少。

他並指出,建功嶼和浯江溪口海域為金門鱟最好的棲地,由於人為破壞愈來愈嚴重,水試所將建議劃為保育區,繼古寧頭之後成為金門第二個保育鱟的專區,期使史前活化石的「鱟」,在金門生生不息繁衍。

到場參加放流活動的著名美食作家朱振藩表示,他在六十七年第一次在金門服兵役時曾嚐過「鱟」,美味難忘,昨日也是他第一次參加鱟的放流活動,鱟已經是金門的保育動物,他不會再食用,希望這項珍貴生物能生生不息,傳之久遠。

鄰近金門水頭商港的后豐港居民也到場參加,他們相當關心水試所連續幾年來,平均每年都放流五萬多隻的稚鱟,而其存活率到底有多少?長成成鱟又有多少?

楊誠國說,為確實了解掌握稚鱟放流之後族群變動與生長狀態,該所今年特別於浯江溪口以定置圍網進行稚鱟野放生長活存率試驗研究,藉由該項試驗數據之收集與記錄期能增進對稚鱟生長狀態與適應情形之了解,並透過長期對區域族群數量監測,建構完整稚鱟族群變動之資料,而確實達到資源保育的目的。

昨日的放流活動中,有的父母也帶著孩子到場參加,來場親子生態保育的機會教育,水試所技術人員也在場說明介紹鱟的生態與如何分辨公鱟與母鱟,並分送「與活化石邂鱟」光碟片,讓小朋友對於最能代表金門印象的生物「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2125

 

中研院團隊金門展開活化石鱟研究 2006/7/29 記者莊煥寧/金城報導  

為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的金門灘地生物「鱟」,目前正值產卵繁殖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鱟研究團隊昨日抵金展開棲地和族群調查,以作為保育參考。

「鱟」被視為環境生態指標,在台灣幾乎絕跡,國內只有在金門找到蹤跡,縣府於一九九九年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

針對金門水頭建商港,是否影響鱟的生存,行政院農委會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帶領鱟研究團隊,進行棲地與族群調查研究。

昨日抵金的鱟研究團隊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行政助理葉欣宜帶領,成員包括台灣大學博士研究生楊明哲及研究助理等六人,並在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協助下,展開六天的調查。

據了解,鱟研究團隊這項研究計劃將持續到明年七月,研究範圍是在金城鎮浯江溪口至建功嶼海域、古寧頭鱟保育區,其中,建功嶼海域是要調查水頭建港是否對鱟棲地帶來破壞,古寧頭海域則是就鱟族群數量變化,檢測復育成效。

「鱟」的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二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型態,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經常雌雄成對出現,故有「鋼盔魚」、「鴛鴦魚」的稱譽。

「鱟」是金門珍貴的海中生物,本縣水試所進行復育多年,每年都舉辦稚鱟放流活動,目前為產卵繁殖期,水試所呼籲民眾不要捕捉,共同維護生態資源。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4652

 

金門潮間帶生態豐富多彩 2006/8/28 記者李金鎗/金城報導

金門縣政府舉辦「金門潮間帶豐富之旅活動」昨日假水產試驗所視聽室展開,藉由室內幻燈片的解說,以及戶外分組的觀察,帶領參加學生和民眾一窺金門潮間帶豐富的生態資源,讓學員認識金門潮間帶生態特色與保育的平衡,增進民眾自然保育概念。

這項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金門縣政府主辦、金門自然學友之家策辦,金門縣水試所、金門野鳥學會協辦的「金門潮間帶豐富之旅活動」於昨日下午二時展開,吸引近六十位學員參與,活動內容分為室內課講習與戶外觀察兩部分。安排成勇生講師講說「泥灘地上的活化石-與鱟做朋友」,張寶仁講師介紹「浯江溪口潮間帶生態簡介」,許勇為導覽建功嶼戰役史蹟。

成勇生講師講說「泥灘地上的活化石-與鱟做朋友」,他表示,金門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資源,在各個海岸潮間帶,散佈著各種貝類、螃蟹、鳥類、彈塗魚及海濱植物,這些生物為生存於潮水漲退的環境,演化出許多適應的策略與方法,潮間帶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趣味性,是值得大家來欣賞與學習的。

成勇生指出,金門灘地生物的「鱟」有活化石之譽,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其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二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型態,因此,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因此,金門人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鱟」被視為環境生態指標,在台灣西海岸幾乎絕跡,澎湖也是偶爾一見,國內只能在金門找到蹤跡,金門縣政府一九九九年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水試所進行復育多年,每年都舉辦稚鱟放流活動,目前水試所培育一齡稚鱟後,固定於浯江溪口、古寧頭南北山等處放流,每年放流數目約十多萬隻,並經常進行檢測,監控其變化。最後戶外分組的觀察,參與學員在沙蟲專家指導下,展開尋找沙蟲的技巧,收穫不少,尤其是小朋友挖掘沙蟲無不驚奇尖叫,也讓學員及小朋友上了一堂豐富自然課,認識金門潮間帶生態特色與保育的平衡,增進民眾自然保育概念。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5208

 

縣府明年展開鱟復育四年計畫 2006/11/7 記者陳榮昌/縣府報導

 「鱟」不單行。

為了保護地區成雙成對的珍貴活化石生物|「鱟」,一項為期四年的「金門縣鱟魚資源調查與復育計畫」即將於明年展開,縣府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共同維護生態與棲地,落實「鱟」的保育與復育。

縣府表示,金門位處九龍江口,因河海交界水域營養鹽豐富,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優良孵育場所,尤其是西、北海域潮間帶,更存有比恐龍更早的活化石生物-鱟,金門擁有良好的潮間帶棲地,使鱟在地區的生長繁殖情形遠優於台灣。但是,近年來,隨著戰地政務解除,各項產業快速發展,潮間帶生物棲地面臨人為的干擾及破壞,嚴重影響鱟的生息與其它海岸生物的存續。

為維護物種多樣性及永續生態,金門縣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開始公告古寧頭設立鱟魚保育區,並依據漁業法訂定禁捕期及資源管理相關限制事項。而為落實資源保育工作,縣府也積極喚起當地居民社區意識,共同投入棲地管理行列,避免干擾、破壞的行為發生,並長期進行資源量變動監測,以了解所有復育工作的成效。

縣府指出,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原本極為豐富,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種類的十分之一。但是在追求經濟開發之初,環保觀念與對海洋的保護措施不足,加上認為海洋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及「我們不捉、不採,還是會被別人捕走」的錯誤觀念,使得海洋資源日漸枯竭,許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危機。

據瞭解,以前台灣東北角及西部沿海原本有許多鱟,但是近年來,台灣本島的鱟,因為過度捕撈,加上鱟的棲地遭受破壞和污染,幾乎都絕跡了。三十年前,澎湖也有許多鱟的分布,但是現在也已相當罕見。如今,僅剩下金門的潮間帶,由於長期戰地政務的限制,人們不能隨意進出海邊,潮間帶生物意外受到良好保護,因此還可以看到成鱟上岸產卵,以及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小鱟。可是,隨著金門戰地政務的解除,金門希望追隨台灣經濟發展的腳步大興土木,造成對自然生態的衝擊,鱟也再度面臨生存的危機,急需要進行復育與保育工作。

根據縣府九十三年調查資料,在金門金寧鄉南山潮間帶稚鱟數量較少,僅於五月十五日在南山第一條觀測線,每個調查區塊曾短暫出現十五尾的高峰,其餘時間只有廖廖幾尾而已。北山潮間帶在離岸二百二十公尺內每個測點稚鱟分佈則相當平均,第一條觀測線在稚鱟出現的季節(五月份時),約有十至十八尾,平常時間則在二至五尾間。夏墅海域的稚鱟密度明顯高於前二個地區,但其變動幅度卻相當大,最高時一個調查區塊有四十七尾,一般則在十至二十五尾。

為保護鱟資源,縣府於九十五年度離島建設基金的「金門漁業資源復育與管理計畫」中,研提「古寧頭鱟魚巡狩隊輔導」工作項目,提供隊員們巡護所需器具、用品等,並督導定期出勤巡護(每月繳交巡護記錄),以達鱟魚資源保育之目的。

即將於明年展開、為期四年的「金門縣鱟魚資源調查與復育計畫」,將針對鱟資源進行長期監測、棲地保護與生態旅遊規劃,對鱟魚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環境景觀維護將有實質助益。計畫實施地點與範圍主要包括:金門西、北海域潮間帶,尤其是古寧頭鱟保育區。目前,古寧頭北山、南山及夏墅三處潮間帶的六條觀測線業已定位;鱟魚保護區巡狩隊業已輔導古寧頭當地社區居民成立。

縣府表示,生態保育的最終手段就是棲地管理,而最好的棲地管理就是不干擾、不破壞。金門的鱟能夠存在,就是因為金門過去處於戰地而保護了鱟的棲地,而在金門解除戒嚴之後,鱟也因棲地遭受威脅而導致生存警訊再起。透過該計畫,縣府希望搶救、保護這些珍貴活化石生物。

「金門縣鱟魚資源調查與復育計畫」將推動實施的內容,主要計有:

一、稚鱟調查:每月實施二次調查,時間分別在十二至十五日及二十五至三十日,調查地點延續過去,依舊在浯江溪口及鱟魚保護區內的南山、北山潮間帶。調查方法從高潮線的泥沙交界處往低潮線的方向,設置一條觀測線,再以每二十公尺為一個調查間隔,直到蚵架區或沙洲。並於每個調查間隔內再劃定一個五公尺見方的調查範圍,計算範圍內所有稚鱟的數量,測量其頭胸甲寬,以統計齡數分佈情形;同時測量氣溫,俾探討稚鱟活動的季節變化。今年度分別在南山、北山及浯江溪口三處潮間帶各設置二條觀測線,合計六條,其中在北山的觀測線分別有十五個及八個測點,南山的觀測線則為十個與五個測點,而浯江溪口則劃分為六個及八個測點。

二、鱟魚棲地保護:組成鱟魚保護區巡狩隊,每月定期二次及不定期進行保護區的巡護與棲地保護,以避免鱟魚遭受滅絕,增加生物多樣性。

三、生態旅遊規畫:與地區旅行社及學校合作,邀集愛鱟人士到潮間帶欣賞鱟,使民眾及學生了解鱟的生物特性及自然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6618

 

水試所召開復育座談會期待透過兩岸合作為鱟找回生機 2007/7/20
記者蔡家蓁/金城報導

鱟的保育工作可以當保護金雞母來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陳章波昨日做出上述表示,陳章波還說,「鱟的保育是不做,絕對沒有;做了,不一定有;做久了,或許會有;所以,一定要做。」

金門縣水試所昨日假該所會議室召開「金廈海域三棘鱟復育方案座談會」,由水試所長楊誠國主持,陳章波主講,其他出席人員尚有:教育局長李再杭、研考室主任陳朝金、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邱天火,建設局、交通旅遊局等單位也派代表出席。

陳章波一開始就說,「鱟的保育是不做,絕對沒有;做了,不一定有;做久了,或許會有;所以,一定要做。」

陳章波也提到,龍山寺廟前的一對石刻,上面分別刻著章魚與鱟,合起來就是表示彰顯孝道(以閩南語發言即有鱟的音),相當有意思,也顯示鱟與文化關係久遠。

才剛參加完在美國紐約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鱟科學與保育研討會」的陳章波表示,此行發現日本人與美國人都對鱟研究,情有獨鍾,已經研究一、二十年,而第二屆的國際鱟科學與保育研討會預定在馬來西亞舉行,因為如今,泰國與馬國人還是喜愛吃鱟,其他各地已經逐漸正視與保育。

陳章波也提到,中國鱟在亞洲地區的分佈極廣,而與金門地區最為靠近的福建、廣東及廈門沿海,同樣也有鱟的棲息地。金門地區保育工作的推行雖對鱟族群量有所助益,但如果大陸地區漁民繼續撈捕及吃食成鱟,以致成鱟數量減少,相對的成鱟上岸產卵的機會降低,鱟的族群量因之快速消減,金門鱟保護區的設立就不具任何意義與功能了。在此期許能透過兩岸合作,共同推展亞洲地區中國鱟的保育,讓鱟在人類與環境中找回一線生機。

楊誠國則說,金門作鱟的保育數年,小有所成,未來發展空間大,如何結合保育、護育工作,他們也在努力尋思。楊誠國指出,希望爭取在金門將鱟列為保育動物,這部分,八月份他將赴農委會來爭取,修正相關條文。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41503

 

將鱟魚列入保育類動物農委會暫不考慮 2007/9/11
記者莊煥寧/金城報導

縣府昨日起一連兩天假水試所辦理「鱟魚保育研習會」,邀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博士等學者專家抵金講授「鱟的生活史及其棲地」等相關課程,指導建立標準化的稚鱟調查方法及成鱟的放流(Tagging)技術,並進行社區保育之經驗分享。縣府也期待大家都成為金門鱟魚保育的種籽,讓鱟在金門再延續另一個二億年。

研習會由縣府建設局長李增財主持,水試所所長楊誠國及地區中小學校老師代表、金門縣休閒農漁業促進會、漁會代表、水試所同仁,及對於海岸環境及鱟魚保育有興趣之民眾四十餘人到場參加。

建設局長李增財也歡迎大家來參加縣府舉辦的這項研習會,用實際行動來關心這種日漸稀少的生物「鱟」,他說,鱟魚存活於地球二億多年,形體上沒有怎麼改變,被稱為活化石。以前在台灣西海岸的沙灘仍有許多鱟,如今是覓不可得,澎湖三十年前也有很多,現在也只是偶爾一見,倒是目前在金門還有不少鱟的蹤跡,這種族群消失的現象,跟台灣本島、澎湖和金門的開發程度正好成正比,由此更瞭解,保育金門的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

他表示,近十年來,在中央研究院陳章波研究員熱心指導下,縣府與水試所舉辦多場次的鱟魚生態活動,並由水試所培育稚鱟來放流,對於鱟魚資源保護已邁出第一步,鱟魚的珍貴性也深植每個人的內心,大家都知道鱟是亟需保護的動物,但要採取怎樣實際行動與措施,可能一知半解,此次舉辦研習會活動,藉由中研院專業與科學的知識來引領我們前進,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他指出,在今年八月時,縣府曾向農委會提出「將鱟魚列為保育類動物,希望藉由保育法規來制約人為的破壞。」,但農委會以目前對鱟魚族群變動方面缺乏科學數據為由,暫不考慮將其列入。為了將來能夠得到這些科學數據,對鱟進行數量調查與標識成為重要課題,在二天的研習課程即偏重在這些方面。

事實上,保育鱟魚資源已成為國際共識,李增財表示,今年七月在美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鱟科學與保育研討會」,就連中國大陸也將鱟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廈門大學多位學者也從事相關研究,將來兩岸如果能夠攜手合作,共同建構一個完善的鱟魚保護網,金廈海域的鱟魚資源才有亮麗的未來,在雙方合作前,我們要先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不論是學術上或棲地管理上,都需要大家的熱心參與,也期待大家都成為金門鱟魚保育的種籽,讓鱟在金門再延續另一個二億年。

昨日研習課程上午安排由陳章波主講「鱟的生活史及其棲地」、嘉義布袋鱟保育團隊隊長講解「社區營造」,及中午的「鱟」影片欣賞,下午則前往夏墅海邊,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約僱助理葉欣宜、陳家宜指導「現場誘引產卵實作」。

陳章波指出,鱟的棲地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成鱟的產卵場、二是稚鱟的孵育場、三是成鱟的生活成長地點,就金門而言,在水頭灣這一帶這三種棲地非常鄰近,在水頭與后豐港中間半月灣的高潮線上有很好的、粗顆粒的產卵場,在下面有很平坦的泥灘地,再往下就是金門跟烈嶼之間有比較深的水道,也因為這三種類型的棲地鄰近在一起,所以這裡的鱟也就特別多,俚語有「水頭鱟、古崗澳」的說法,也說明水頭鱟非常的多,而水頭這樣對鱟最好的棲地,卻也是建港之地,因此,人們在價值選擇判斷上只好做了一些犧牲,但縣府也於二○○○年在有類似微棲地的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劃設了鱟保育區,佔地約八百公頃,持續推動相關的復育工作。

除了天然的棲地,陳章波也提到,可以針對鱟需要的三種類型的棲地特徵(如后豐港及水頭棲地)加以研究,將來在工程施作時,就把鱟的棲地需求考量進去,進一步藉由工程營造出鱟的生活棲地。

這項研習會今(十一)日的課程由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種子教師吳松霖、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班楊明哲指導大家進行潮間帶觀察(夏墅)、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謝蕙蓮(助理石宗立)主講「稚鱟調查方法的標準化(SOP):限制因子、變因、次數最有效方法」、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主講「成體標識(Tagging)」,及綜合討論等。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42567

 

珍愛金門水試所放流鱟35萬尾 2008/4/26 記者李金鎗/金城報導

為復育金門生態之美沙灘上的活化石|鱟,水試所又培育繁殖稚鱟三十五萬尾,昨由副縣長楊忠全於建功嶼附近海灘主持稚鱟人工放流活動,楊忠全希望藉由此項放流活動,喚醒大家的用心和努力,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育觀念,大家以仁民愛物的心情,讓大自然生態穩定和諧,達成生態復育與教育的目的。

「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其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兩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型態,因此,動物學界譽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因此,金門人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

這項放流活動昨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起在金門鱟資源豐富的棲地金城鎮建功嶼與浯江溪口海域舉行,由副縣長楊忠全主持,建設局長李增財、浯江溪鱟巡守隊及金門農工職校、金城國中、多年國小師生兩百多人參加。更有來自台中市的觀光團三十多人走訪建功嶼,適逢舉辦稚鱟人工放流活動,楊忠全特別為他們介紹「鱟」的生態,讓他們覺得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副縣長楊忠全指出,建功嶼和浯江溪口海域為金門鱟最好的棲地,由於人為破壞愈來愈嚴重,如何讓我們周遭環境民生經濟與自然環境穩定和諧發展,是全民的期待,也希望藉由此項放流活動,喚醒大家的用心和努力,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育觀念,大家以仁民愛物的心情,讓大自然生態穩定和諧,達成生態復育的目的。

金門縣水試所所長王漢文指出,「鱟」為棲地生態指標動物,台灣西海岸相當少見,金門外島也有棲地破壞之虞,因此,水試所除了於1999年底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口大量的增加,人類對海洋所造成的汙染與破壞已嚴重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與生態平衡的維持;鱟族群的豐度也因此受到影響而大為減少。為此,水試所多年來致力於鱟的復育與保育研究工作,自八十八年迄今每年均自行以人工繁殖方式,培育一齡以上之中國稚鱟野放於金門海域,今年又自行繁殖稚鱟三十五萬餘尾,昨於金門鱟資源豐度最高的棲地建功嶼與浯江溪口海域進行人工放流復育工作,期以資源培育的方式能增加該海域鱟魚族群的豐度。

昨天放流「鱟」活動,即是放流水試所培育的一齡、二齡稚鱟,數量有三十五萬尾之多,在副縣長楊忠全帶領下,學生們興奮的將稚鱟放流入大海,期待來年「鱟」到好運來。有的父母也帶著孩子到場參加,來場親子生態保育的機會教育,水試所技術人員也在場說明介紹鱟的生態與如何分辨公鱟與母鱟,現場並擺設有許多成鱟,讓小朋友對於最能代表金門印象的生物「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46858

 

保育灘地上活化石鱟解說有人氣 2009/8/3 記者蔡家蓁/金城報導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縣休閒農漁業促進會承辦的「鱟保育解說活動」昨日展開,吸引五十多位民眾到場參與,共同關心、保育有灘地上活化石之稱的「鱟」。

鱟保育解說活動於昨日上午九時許在建功嶼誠實堡展開,包括縣府文化局課長周祥敏、浯江溪巡守隊隊長洪德舜等人都到場出任講師,跟民眾暢談鱟的保育。

周祥敏在介紹社區營造在地化時指出,會舉辦這樣的活動,期盼以社區營造為核心,藉由在地居民的共同參與,透過社區營造推動,提升在地認同的情感,激發社區意識,共同為金門這塊土地努力,建構金門文化力,創造金門在地文化特色,以帶動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

對鱟相當有研究與感情的洪德舜則導覽鱟的生態與保育,他說,「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其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因此,金門人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

金門縣文化局說,鱟保育解說活動,從即日起至九月三十日止,每逢週六、週日的退潮時間,將由浯江溪鱟巡守隊員在建功嶼海域提供解說服務,希望讓遊客重視生態保育,不分你我大家都來保育灘地上的活化石「鱟」。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70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