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浦邊麻瘋樹

1989年,當時的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秉承當時省主席邱創煥的指示,在11月21日以府農技字第161785號函訂定發布《加強珍貴老樹及行道樹保護計畫》。計畫中所謂「珍貴老樹」的認定標準是以台灣省平地及山坡地村落附近之老樹為主要對象,生長在林班地者不在此範圍內,且合乎下列條件之一:

1、胸高直徑1.5公尺以上(胸圍4.7公尺以上)
2、樹齡100年以上
3、特殊或具區域代表性之樹種

金門屬於福建省,早在1986年,縣政府就已經開始執行「金門地區稀有及固有古樹保育實施計畫」,這是國內第一個以保護老樹為施政目標的計畫,開老樹保風氣之先。可惜的是,在台灣現多縣市政府紛紛制定《樹木保護自治條例》的現在,《金門縣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到現在仍然是草案階段。

依照《金門縣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草案,金門地區對於珍貴樹木的標準如下:

1、胸高直徑達0.5公尺,胸圍達1公尺以上。
  已分枝者,合併計算各分枝直徑。
2、樹高15公尺以上。
3、樹齡50年以上。

如果再加上當年台灣省農林廳的標準,被保護的珍貴老樹就更多了。

金門雖然迭遭戰亂,原有林相也大幅受破壞,但聚落裡仍然留存許多伴隨村民生活的珍貴老樹,這些老樹或許年紀不到百年,有些樹到底幾歲當地居民也記不清楚,但無損於這些數目在鄉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浦邊聚落裡就有這樣一棵老樹,沒有人知道它長在那裡到底多久了,但它卻一路陪著村民渡過每個嘴破、喉嚨痛的日子。

金門浦邊麻瘋樹

這棵樹的生長位置就在浦邊目前唯一的縣定古蹟「浦邊周宅」前面上埕的條石旁,金門人稱為「白土萆」,發音近似於「北妥逼」,也就是大戟科的植物「痲瘋樹」。

「痲」與「麻」用在人身上時通用,因此「痲瘋樹」也有寫作「麻瘋樹」者。「痲瘋樹」是大戟科痲瘋樹屬的植物,這個屬的拉丁文是Jatropha,由希臘文 iatros(醫生)與trophe(食物)締結而來,意思是指「可以提供健康食物的藥用植物」,不過以現在的看法,藥用植物的身分依舊,但「可以提供健康食物」這個部份卻被認定為有毒植物了。

金門浦邊麻瘋樹

依呂金誠教授所做《金門地區植群調查與研究》的附錄,「痲瘋樹」是被列為人為栽培的。金門的痲瘋樹以當地人的說法,是從南洋引進,雖然說它在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與福建等省份已經廣泛的在聚落鄰近山區生長,但採用「白土萆」這樣的土名似乎只有金門才有,再加上這個名字與「痲瘋樹」的外語名Jatropha發音相近,因此這種植物進入金門的途徑應該是由落番至南洋的鄉親所帶回,並沿用當地的土名。

浦邊靠海,廿世紀初期也是許多出洋客出海的港津,因此這樣原產於熱帶美洲,後來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地區的藥用植物被鄉親帶回來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金門浦邊麻瘋樹

植物學上的「痲瘋樹」,是大戟科痲瘋樹屬的植物,引述行政院農委會出版的《台灣樹木解說》第三冊的敘述如下:

學名:Jatropha curcas L.
俗名:水漆,木花生,臭油桐,Physic Nut,Barbados Nut.
形態特徵:小喬木或灌木,株高2~3m,樹皮蒼白色,樹液水狀無色。葉叢生枝端,平滑,廣心形,全緣或3~5裂,具長柄,長7~18㎝,寬6~16㎝托葉細小。花雌雄同株,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作繖房狀排列;花冠黃綠色,雄花冠內有毛。蒴果橢圓形長2.5~3㎝,黃熟開裂。
生態/分布:原產美洲熱帶,臺灣引進普遍栽植。
用途/解說:麻瘋樹的種子與巴豆一樣都是峻瀉劑,種子榨出出黃綠色油脂,可供肥皂製造及機油。

金門浦邊麻瘋樹

第一次聽到「北妥逼」這個音的時候,我首先聯想到的是:「這是外來種植物」。然後分析每個單音的意義時,想到了「北」應該是閩南話的「白」,「妥」應該是「桐」,但是「逼」這個單音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找遍了手邊的書也找不出到底是什麼意思。

張建騰先生在金門日報發表「周宅「北妥逼」即是麻瘋樹」的報導對於「北妥逼」之名的由來沒有多著墨。李任水先生所著《金門草藥常識》一書中,音相近的「白肚慶(桕)」,植物體明顯是蔓藤,不是喬木。最後在陳西村先生所著《浯洲芳草展風華-拜訪金門原生民俗植物》一書中看到了「白土萆」三個字,書中介紹的也的確是「痲瘋樹」。然後再聯想到「痲瘋樹」的屬名Jatropha,於是就作了「「北妥逼」就是痲瘋樹外語Jatropha的轉音」這樣的推測,並進一步推測它進入金門的途徑是藉由出洋客從南洋帶回。

後來聽到金門鄉親把一種叫做「蓖麻」的植物稱為「肚蓖仔」或「杜卑」,馬上想到痲瘋樹跟蓖麻外型其實有幾分神似,也或許「北妥逼」三個字的意思是閩南話「白色的杜卑」之意也說不定。因為這種植物比較晚進入金門,又長的像金門原有的蓖麻,由此得名。 

金門浦邊麻瘋樹

略嫌枯燥的名實考暫且停下,接下來回頭看看這棵生長在浦邊周宅旁的痲瘋樹。因為在下拜訪的時候,正逢今年(2009年)浦邊蓮法公黑旗將軍聖誕作醮遶境,所以已是初冬,雖然早霜未降,但是節氣的運轉讓落葉性的老樹已經開始樹葉飄零。不過也正好讓人仔細端詳這棵與浦邊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珍貴老樹。

這棵痲瘋樹的樹體不高,樹幹也有明顯的創傷,最大的一道傷痕就是幾乎從樹頂貫穿到樹頭縱裂傷痕,這麼深刻又連續的傷痕不像是成年後留下,應該是在幼樹期間就曾受到傷害,所以留下這麼深的一道疤,也影響了樹的生長,讓它無法長的太粗壯。

金門浦邊麻瘋樹

走近觀察這棵樹的枝條,可以發現上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刀傷,而這也說明浦邊人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利用這棵樹。

原來當地人使用的部位就是樹的汁液,用刀割開樹皮後,把汁液直接塗抹在嘴巴破裂的地方,有非常好的功效,如果幼兒因為舌苔太厚而不肯吃奶,也可以用它的汁液來洗舌苔。除此之外,還有拿來治跌瘀腫,創傷出血的功效,有時也拿來治皮膚搔癢及濕疹,基本上是以外用為主。

不過使用時要留心的是,汁液沾到衣服會變成血紅色,而且幾乎洗不掉。

金門浦邊麻瘋樹

如果這棵痲瘋樹真的是當年出洋客返鄉後所帶回栽種,那麼這棵樹的歷史到現在為止當然是未滿百年,但是從它代表著出洋客落番返鄉的意義及與村民的互動來看,這棵樹在金門的歷史上是值得好好記上一筆的。

可惜的是,這次在樹下沒有看見樹苗,人們也還是直接從老樹上割取汁液,這樣的利用方式對於老樹壽命的延續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威脅,而且這棵樹服務鄉親這麼久,身上已經是傷痕累累,如果人們能把它當作母樹,藥用時是採取新植株汁液,如此以痲瘋樹本身的生命力,一定可以活上幾十年,繼續為金門鄉親的後代子孫服務。

金門浦邊麻瘋樹

附錄:

周宅「北妥逼」即是麻瘋樹 記者張建騰/特稿報導

縣籍古跡「浦邊周宅」屋旁有一棵長相奇特的樹,樹身由上到下遭到縱剖,只存一半,身上還有纍纍傷痕,但樹還活得好好的。  

棵樹之所以傷痕纍纍,是因為常常得「為民喉舌」!浦山里里長周家才是浦邊周宅的所有權人之一。據周家才所述,這株樹的金門名發音有點像「北妥逼」。在金門民間,人們常用它的汁液來治療喉痛、嘴破,或是幫還在吃奶卻不肯吃奶的小孩子洗一洗舌苔。  

周家才說,用刀割開「北妥逼」的樹皮,就會有汁液流出,先是透明的,然後是乳白色的,但汁液若是沾上衣服,會變成血紅色,而且不容易洗掉。  

曾有一些人向周家才討「北妥逼」的種子回去種植,但卻種不起來。周家才自己將一堆種子隨地聚在一處,沒什麼管顧,反而長出新樹了。現在,若有人來要汁液,周家才會請他們割取新株的樹液,讓老樹休息。  

無獨有偶,帶團的導遊或領隊去到山後民俗文化村,若有口舌之疾,居民王少騏也會推薦他們試一試「北妥逼」。王少騏是民俗村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  

北妥逼究竟是什麼樹呢?金門社區大學的講師陳西村說:北妥逼就是麻瘋樹。  

在農委會行政院農委會編纂的「臺灣樹木解說」資料中,麻瘋樹又名:水漆、木花生、臭油桐。在中醫博士楊文乾所編的︽神奇草藥大圖鑑︾中,麻瘋樹又叫青桐木、假白欖。  

根據相關報導,印度改的麻瘋樹,已經成為人類能源的希望樹種,是極具開發前景的生物柴油植物。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4622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