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金門政務委員會邀約地方文士傅必聰、戴海容、羅志超、王秉垣、李怡來、顏西林、李朝啟、曹之冠、夏明翼、黃璉等品定了金門新二十四四景,其中第十六項是「延平劍氣」,依八十一年出版的《金門縣志》註解:
延平劍氣:指鄭成功祠,想當年陳師鞠旅,劍氣沖霄,至今莫不敬仰。
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不過來看看幾則金門日報的簡報:
金門日報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咦?怎麼會民國五十六年選的景點建於民國五十八年?莫非品選者能夠跨越時空?
其實檢視五十七年版的《金門縣志》,可以發現關於這一段的敘述是:
延平劍氣:指鄭成功衣冠塚,想當年陳師鞠旅,劍氣沖霄,至今莫不敬仰。
發現沒?兩個指的是不同的地方,只是後來「延平郡王祠」取代了「鄭成功衣冠塚」,成為金門二十四景中「延平劍氣」的所在地。
那「鄭成功衣冠塚」在哪裡呢?
依據金門文獻委員會編印的《金門勝蹟》一書的記述:
在未興建延平郡王祠以前,曾在夏墅港興建一鄭成功衣冠塚,係採取明代塚墓的圖形設計,可以延平郡王祠兩相輝映。從鄭成功衣冠塚走向山坡,即可達延平郡王祠,祠前有寬廣的水泥路面,路旁遍植松柏。
不管怎麼樣,延平郡王祠已經取代了鄭成功衣冠塚,成為金門二十四景之一,原本作為勝景之一的鄭成功衣冠塚,如今至剩下八十一年版《金門縣志》上的兩首吟詠詩:
范叔寒 《金門二十四景詩》
延平劍氣:九州鼎沸陷神京,雙手擎天晚大明。劍氣沖霄虹貫日,千秋爭仰鄭延平。
曹之冠《金門勝景題詠》
延平劍氣:投筆從戎學老班,延平志絕毀儒冠。書香繞室徒增雅,劍氣沖霄為挽瀾。金廈練兵除滿族,台澎發砲逐荷蘭。東南半壁憑撐起,特建忠墳慰久安。
不過現在所看到的延平郡王祠景色並不是當年初建的景色,金門日報上就登有民國六十三年某次整建。從報導上來看,現在所看到的面貌大多是成於這一次的整建。
延平郡王祠佔地廣闊,最主要的建築就是位於園區核心的大殿。
走進掛有李石曾所提「忠肝義膽」匾額的牌樓之後,首先見到的是兩尊從太武山南麓出土的古砲。
我比較好奇的是,傳說是鄭成功弈棋觀兵處的古石洞是在太武山北邊,為什麼鄭成功的古砲會在太武山的南麓出土?
延平郡王祠的建築本體採用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所在地為當年鄭成功海上觀兵之處。
從延平古砲往主體建築的方向走,可以發現整個建群群組是以中軸線為對稱軸,左右兩側分布。
左側可以看見一個掛有直書「正氣」兩個字的精緻涼亭。
正氣亭後方有一個邊門,看出去就是後豐港。
門上的兩句對聯句首合起來是「延平」。
右側與正氣亭相對的位置則是「浩然亭」。
兩個亭子合起來就是「正氣浩然」。
後然亭後方的邊門,對聯句首合起來是「郡王」兩字。
所以兩個邊門的對聯句首合起來就是「延平郡王」。
這個邊門旁有一個造型樸拙的金爐,看起來似乎已經很久沒人使用。
走出這個門,可以通到皇明石井鄭氏祖墳,也是一個與鄭成功相關的史蹟。
這個角度是從門外往回看浩然亭。
延平郡王祠的建築祠高十一公尺,寬二十一公尺,深十四公尺,面積約三百平方公尺,祠雖不大,外觀氣象莊嚴雄偉。
祠前有一塊黑色石碑。
這塊石碑是紀念民國八十五年在這裡舉辦的丙子科國聖金蘭盛會(金門戰地國殤忠靈)大法會。
讓人意外的是,法會的主席竟然是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
延平郡王祠以鋼筋水泥為主要建材,飛閣流簷,雕梁畫棟。
鐘鼓相伴,每年國曆八月二十七日得享金門各界群集崇拜。
祠中氣氛莊嚴肅穆。
祠中正中央的延平郡王雕像,高2.1公尺,氣勢莊嚴雄偉。
神像兩側的牆壁上分別是《金門延平郡王祠記》與《延平郡王年表》。年表前的東西叫做轂轆,是以前輪子的外框。
延平郡王祠中保有民國六十三年整建時所掛上的牌匾,這一塊「天地正氣」位於鄭成功神像正上方,是當時副總統嚴家淦所題。
「忠義千秋」匾位於《金門延平郡王祠記》上方,由陳大慶將軍所題。
這塊匾題於六十一年十二月,當時他是國防部長。隔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就過世了,所以延平郡王祠在六十三年的那一次整建,他並沒有看到完工。
「忠昭日月」匾由當時的考試院院長孫科在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所題,他在隔年九月死於考試院長任內,也沒機會看見這座延平郡王祠整建完成後的樣子。
「光耀千秋」匾掛在延平郡王祠入口的正上方,是由當時的教育部長蔣彥士所題。
除了彰顯鄭成功志節的匾額之外,祠內的兩側牆壁上還有鄭成功事蹟的浮雕,這一面的主題是講鄭成功含淚勸諫其父鄭芝龍。
這一面是講他在父親降清後,到文廟焚燒儒服儒巾。
這一廟是講他到台灣驅逐荷蘭人的事蹟。
這一面則是他攻打金陵城,可惜功敗垂成的故事。
歷史記載的雖然都是事實,不過隨著時空的不同,對於這些事實卻會有不同的解讀。鄭成功在過往的年代裡,曾經是一個民族英雄的象徵,但在金門人心中,對於鄭成功卻有不同的評價。
從延平郡王祠向外望去,浮雲流轉於天際,寂靜的園區中,少見來旅遊的觀光客腳步。閒適的氛圍,早已感受不到當年蔣經國總統指示興建時,那種「劍氣沖霄虹貫日」的壯志豪情。江山風月本無常主,只有能夠看淡歷史的閑者才能領略其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