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18

熟悉地理的人,會說這一篇的標題寫錯了,台灣的極西點不是應該在雲林縣境,什麼時候跑到嘉義去了?事實上,台灣的極西點是外傘頂洲,以前的認知是位在雲林縣台西鄉外海的離岸沙洲。不過,這一塊台灣沿海面積最大的沙洲,正以每年大約60至70公尺的距離往西南方漂移,現在移動到嘉義縣東石鄉外海大約十幾公里的地方了。

本來寫完幾篇賞花文就要回頭寫金門的文章,只是這幾天讀到了一些報導,列出台灣十二處被謀殺的海灘名單,這其中有不少地方都曾經印下我留下的足跡,所以心中感觸很深,於是翻出名單中的外傘頂洲照片寫了這篇,也算是對於這個台灣極西點的一個追憶吧!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雲林‧口湖] 外傘頂洲

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航空衛星圖來看,過去被認為是屬於雲林縣的外傘頂洲現在已經幾乎都漂移到嘉義外海了。

DSC_0155 (2)

事實上,現在想要踏上這個台灣的極西之地也的確要從嘉義出海。

2009年秋天,透過朋友的安排到東石漁人碼頭搭船出海。雖然出發時間是中午過後,但船家除了提供東石與外傘頂洲之間的往來交通之外,也為參加的旅客提供了餐點,讓旅客可以在航行中享用。

當時所搭的船就是這一艘「外傘頂洲號」。 

DSC_0156

船行出海,船長沿途介紹外傘頂洲的相關資訊還有一路海面上所看見的蚵架等景物。

原本擔心入秋後風浪會轉大,但其實這一趟並不會到外海去,這一片海外圍有沙洲環繞,基本上是個潟湖,所以一路行來倒也安穩。

遠遠地就看見一個金屬的高塔,隨行的友人說那裡就是外傘頂洲。 

DSC_0169

外傘頂洲上是沒有碼頭的,所以船長是把船停在蚵架比較少的沙灘上。

停好船,工作人員跳上沙灘,在船尾架起了簡易的木梯,旅客便魚貫而下。

DSC_0166

雖然說事先就知道沙洲上幾乎沒有人家了,但是迎面而來的畫面還是讓人心中一驚。

沒有想到,台灣的極西之地竟是這樣的一片荒原,平直的灘地上遍佈著蟹類進食後留下的擬糞,除此之外,就只有遠方看不清晰的物件了。 

DSC_0167

回頭往來時路看去,台灣本島已經成為一種看不真切的存在。說看不見,卻又隱約可以看出地平線上突起些什麼東西。

DSC_0179  

航程中便已經聽船長說外傘頂洲上現在只剩下一戶人家。

趁著退潮時許多灘地都不會積水,不少人就往這唯一一戶人家所搭的竹篙寮前進。

DSC_0189

沙洲上除了我們這一船人之外沒有看到其他人,不過卻處處留下人為活動的痕跡。

這一塊字跡已經幾乎看不見的告示牌,就是告訴登上沙洲的人,這裡是文蛤的專業養殖區,不要隨便挖文蛤帶走。

DSC_0184

潮水退的乾,最後殘留在沙洲上的海水將沙地雕塑出許多波紋。

或許是不甘心作品尚未完成就要退場吧,起伏有緻的沙地波紋上有不甘心的淚水乾涸而成的鹽分。 

DSC_0194 DSC_0205

或許,在我們踏上這裡之前,今天的外傘頂洲上沒有人踏上來吧

往竹篙寮的途中,不知是何種蟹類的擬糞排列成放射而出的圖紋,以如花的姿態妝點這片沒有任何一朵花的台灣沙洲。

DSC_0212

這隻螃蟹是此行中唯一見到不是人類的有腳動物了,警覺地高舉雙眼,卻又不忍放下到口的佳餚飛奔而去。

DSC_0297

夾雜在擬糞中的足跡,不知道是誰留下來的?

作為一個專業的觀光客,所要做的就是拿起相機拍下這雪泥鴻爪般的痕跡。其他的,就不要破壞,除了回憶之外,也什麼都不要留下或帶走。 

DSC_0197

遠方終於看見了傳說中的「塭港堆燈塔」,只是看那個距離,應該不是這次旅程可以到達的,何況中間還有一大片潮池。

DSC_0223

走著走著,終於到了竹篙寮。

DSC_0253

這個竹篙寮,是由島上唯一的住戶搭蓋出來的,聽說是一對老夫妻,只可惜這一次無緣見到。

繞著這棟外灑頂洲唯一的房子走一圈,經著海風傳來的海潮之聲,突然就想起了電影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想起男女主角那段在濱海小屋的生活,那種物質或許不豐沛,兩個人卻愛的濃烈的生活。雖然這樣的生活最後以讓人難以承受的痛結束,但在我耳邊總是會不時響起電影中那段熟悉的薩克斯風旋律。也常常想到那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男女,那種絕對心痛,不容於俗世的愛情。

DSC_0247

竹篙寮門前,高掛著「口湖鄉蚶寮126之201」的門牌,聽說是雲林縣政府為了宣告對於外傘頂洲的主權才特地掛上去的。

DSC_0249 DSC_0251

竹篙寮中盡是屋主使用的簡單漁具

DSC_0259 

對於外傘頂洲來說,口湖,真的太遠了,遠的站在這間竹篙寮前無論如何遠望都看不見,更何況是坐在這個用漂流木簡易做成的木椅上。

這裡或許是一個適合看夕陽的地方吧?

我在這裡,幻想著電影裡女主角躺在男主角懷中,深情地撫著男主角長滿鬍渣的下巴,望著夕陽說:「沉默和微風來到了這裡?」的那個場景。

DSC_0294

一直以為,土地不像人。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段流浪的歷程,踏出這一步之後,沒有人可以確知下一步會踩在什麼地方。就像陳之藩在《失根的蘭花》寫道:「人生如絮,飄零在此萬紫千紅的春天。」

沒有想到,土地其實也是會漂移的。

踩在外傘頂洲的灘地上,我在不知何時停泊於此的膠筏前,遠望因為海霧而迷濛的地平線。

DSC_0309

離開竹篙寮,遠方高聳的金屬塔就是台電所建造的風力發電塔了。

獨特的造型,讓人以為是沙洲上的另外一座燈塔。

DSC_0313

短暫的體驗之旅,很快就要結束了。船老大要遊客們開始往「外傘頂洲號」上移動了。

DSC_0315

登船前,回頭尋找剛才的發電塔,鐵塔只剩下短短的突起,在一片看似隨意豎立的棚架之後。

DSC_0325

回程的途中,海上的蚵民開始作業了,看見他們搭著膠筏在這片因為有沙洲守護而富饒的海域上整理蚵架,向大海預約下一季牡蠣的豐收。

DSC_0350  

外傘頂洲上,發電塔與燈塔如雙峰矗立著,成為眼前蚵架的圖畫背景。

我不知道,這樣的場景還能維繫多久?這塊國境之西的土地還會向哪裡漂移?

也或許,在某個可預知的未來裡,外傘頂洲將會完全消失在台灣周邊的海面上。

DSC_0299

小檔案:

外傘頂洲(外傘頂沙洲)
外傘頂洲位於東石港西方海上約14公里,長約20公里,寬度1-3公里,面積約100餘公頃,呈東北、西南走向,因形狀似傘得名,是臺灣最大的沙洲。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稱為「移動的國土」,行政上歸屬雲林縣口湖鄉,但實際上大部份則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主要由濁水溪出海時挾帶大量的泥沙沖積而成。近年來由於沙源減少,面積範圍逐漸縮小,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天然的屏障。外傘頂洲上現僅有燈塔一座及漁民自行搭建之「竹篙寮」。

塭港堆燈塔位在口湖鄉外海的外傘頂洲沙灘上,1914年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首次設立燈塔,最初設立的目的就是防止航行在附近海域的船隻,因沙洲而招致擱淺,期間曾因颱風、沖蝕毀壞而數度重建,由於沙洲本身是浮動的地基,燈塔的方位也會因沙洲的移動而數次改變位置,影響海上船隻導航的功能。目前塔身以鋼鐵建材製造,與一般的磚石泥材燈塔不同,遠遠望去還以為海上架設了根電線桿。燈塔目前已沒有導航的功用,不過仍舊矗立在忽隱忽現的沙洲上,守候著島上的土地。

交通資訊:
下水上交流道往朴子、東石方向經168縣道行駛;或於中山高轉入82號東西向快速公路於太保交流道下右轉往縣政府方向接往朴子168線左轉直駛→朴子→東石→抵達東石漁人碼頭後自行搭乘船隻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