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晴空,照不見是的,曾經有的冠蓋雲集。
如果要找一個能夠代表金門戰地記憶的場景,或許人們所想到的是粗獷豪邁的各種軍事地景。然而,這麼許多的戰役史蹟中,真正曾經是歷史事件場景的地方並不多,大部分是事件過後才建造的工事與建築。
如果要尋找真正的金門戰地記憶,或許還是該走進民間聚落中去追尋吧!
「山外」,是許多曾經在金門當過兵的人不會忘記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曾經讓自己的腳印踏印在這個島嶼中央位置的聚落,或許該說是市集之中。
整齊的街道後面,有一片充滿盎然古意的閩南聚落,聚落的最高處,有一幢風格特異的建築矗立其中。
這棟建築,很久以前就矗立在這裡了。
不過,大概很少人記得,民國四十年的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古寧頭戰役結束後的一年多之後,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先生就曾經在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胡璉將軍陪同下,在這棟建築右方的廣場上校閱有功官兵。當時勵志社的胡崇賢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後來常常以不同用途,出現在不同的媒體上。
對應老照片,陳期宰洋樓的外觀並沒有太多的改變,除了原本的木門變成金屬材質之外,另外就是多了許多蔓草雜樹,而時光也在上面留下深深的刻痕。
至於照片中所出現的人們,如今應該是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了吧!
關於這棟洋樓的歷史,並沒有因為這樣而結束,相反地,隨著戰地政務的實施而進入繁華。
民國卅八年成為十二兵團十八軍軍部的駐地之後,四十七年中國軍人之友社借用這裡作為金門招待所。解除戒嚴之後,這裡先是變成名為「金門洋行」的特產店,之後更成為酒家,以「京城天下」之名與「大世界」「華爾街」鼎足而三。
只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潮起必定潮落,酒店一如之前的部隊駐地、 招待所般走入歷史,「京城天下」也成為「君臨天下」,洋樓再成為KTV、 特產店,最後成為現在的空屋,似乎成為金門近代盛衰的縮影。
如今,不知何時到來的雜樹蔓草成為房子的新主人,洋樓似乎成為綠意中的一種陪襯。
至於它的未來呢?
就像它所在的島嶼一樣,沒有人知道將何去何從。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名稱:陳期宰洋樓
類別:未指定,金門歷史建築清查計畫中列為登錄價值評選非常高等級
種類:宅第
創建年代:1930年
地址:金門縣金湖鎮山外50號
歷史沿革:
旅居新加坡的陳期宰在1930年斥資興建此棟出龜大洋樓。1949年成為十二兵團十八軍軍部的駐地。1958年中國軍人之友社借用作為金門招待所,之後曾經是空屋,後來整修後經營「金門洋行」特產店。1994年4月改變經營型態,改名為「京城天下」,再改為「君臨天下」。1997年空置至今。
外觀特徵:
建築平面格局為兩層出龜洋樓加後落,本體牆身下緣堵石,上緣磚砌,外層抹灰。前落屋頂二導水,屋頂有老虎窗,山牆開園行通風窗。外牆抹灰浮雕飾板。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陳期宰洋樓 | |||||||||
地 址 | 金門縣 金湖鎮山外段269地號 | |||||||||
類 別 | 古蹟 | 等 級 | 縣(市)定古蹟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3、4項。 |
|||||||||
公告日期 | 2015/02/11 |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40012222 號 | |||||||
評定基準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指定理由 |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為僑鄉文化背景的產物,亦做為為軍方長期使用之指揮部、招待所,留存戰地政務史蹟。 (二)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與陳清吉洋樓具備同一時代的空間美學,價值極高;且用料講究,施工細緻,砌造與加強之RC樑與板並結合傳統構造系統,為當時營建技術之表率。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該洋樓建築樣式為金門當中最具典型且石材用量與石雕最完整之建築,四面迴廊的配置方式為金門唯一,格局宏大,為地區罕見,係金門地區僑匯洋樓巔峰之作。 (四)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配置格局與做工堪稱具地區建築史之代表性,因規模宏大,整體保存具相當之再利用價值。 |
|||||||||
創建年代 | 民國十九年(1930) | |||||||||
歷史沿革 | 民國十九年(C.E.1930)興建,二十三年(C.E.1934)完工後,屋主舉家遷居於內;第二年,屋主即病逝於屋內,二十五年(C.E.1936)其家眷返僑居地,此屋委為其堂兄代管。 民國二十六年(C.E.1937),日佔金門,將此屋予排部使用;民國三十四年(C.E.1945),與日戰亂結束後,遂成空屋,為陳氏族人柴房使用,直至民國三十八年(C.E.1949),國軍退守金門,當時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將司令部設置於此;爾後又歷經青年軍、第五軍及第八軍,高吉人、王多年等將軍,都將此屋作為軍團司令部。 八二三炮戰之後,第八軍把軍團司令部遷到山外西北太武山谷的武揚坑道,此屋被改為國軍招待所(金防部的軍官俱樂部),民國六十年(C.E.1971)軍官俱樂部遷到庵前,遂改為國軍迎賓館,專門接待來金視察之軍官;七十一年(C.E.1982)國軍迎賓館 撤往現址,此屋閒置。 民國七十五年(C.E.1986),國防部閩南工作處將此作為辦公處及宿舍,並加以整修,此屋才免於傾頹。八十年(C.E.1991),閩工處遷出,交還屋主陳詩松,由於詩松仍居新加坡,此屋乏人照料,民國八十二年(C.E.1993)四月,承租作為「金門洋行」(販賣藝品)使用。八十三年(C.E.1994)四月改變經營型態,成為「京城天下」卡拉OK餐廳,八十七年(C.E.1998)結束營業,目前無人使用。 現產權人:陳詩宗、陳詩水、陳詩和、陳南洲皆定居於新加坡,建物由山外陳氏宗親會代為管理。 |
|||||||||
屋主生平 |
陳期宰自小隨父移居新加坡,於民國十九年回鄉(C.E.1930)興建此屋,二十三年(C.E.1934)完工後,舉家遷居於內;第二年,屋主即病逝於屋內。 |
|||||||||
外觀特徵 | 本洋樓主要分為前後幢,前幢為四面外廊之出龜洋樓,後幢為五腳基洋樓中央以攑頭天井區隔,經判定後期為增加空間使用,將兩幢洋樓間之攑頭,增建為二樓。 前幢出龜洋樓用料精細,於三面外廊之一樓柱樑,使用花崗石構件組成,尤其正面出龜洋樓,花崗石柱雕刻精細,有花鳥、生物(鼠、蝦子、鱟、鯉魚、螃蟹、雙龍搶珠、象、獅)、故事情節等,於一樓橫眉提有「番仔樓」泥塑字樣。在洋樓細部裝飾線腳,呈現多層次轉折,為金門少見。於屋頂有磚坪內有山頭裝飾,為閣樓立面牆,中央為門,兩側開立八角窗。一樓廳門上方,為「穎川衍派」堂號,兩側聯對為「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二樓廳門上方為「福祿壽金」提字之傳統木雕窗花。正面木窗上楣,另有透雕木窗,精緻典雅。 |
|||||||||
室內特徵 | 前幢凸龜洋樓平面布局,四周環以外廊,內部空間中央為廳,廳分前後,中間為樓梯,兩側為房,房分前中後,除與一般洋樓為兩層外,另有固定樓梯通至二樓半樓(閣樓)。建築空間形成井字布局。內部於一樓廳兩側牆面下堵(半廳紅)部分,以彩釉磁磚裝飾;二樓廳屏堵,有故事情節之擂金彩繪與花鳥雕刻窗花。 後幢五腳基洋樓布局,中央為廳,兩側為房,前有外廊。兩幢洋樓間以攑頭、天井區隔,天井內有井。天井四周石欄杆區隔,別具特色。 |
|||||||||
建築構造 | 出龜洋樓: 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輔以簡易鋼筋混凝土系統(外廊部分),屋頂為T字形屋頂,內有卷棚屋架之閣樓空間,四周為磚坪屋頂,屬傳統閩南式屋架構造。 五腳基洋樓: 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屋頂為四坡屋面,傳統閩南式屋架構造。 |
|||||||||
使用材料 | 本幢出龜洋樓之四面外廊之一樓柱樑,使用花崗石構件組成,外廊內部牆面下堵為花崗石檻牆,上堵為煙炙磚砌牆體,目前以油漆刷塗,二樓外牆下堵為蠣殼灰抹灰牆面,上堵為抹水泥砂漿牆面,其餘內牆為水泥砂漿牆面(水泥砂漿材質為後期修繕時新作,早期為傳統白灰砂漿粉刷)。 後幢五腳基洋樓,外廊下堵為花崗石檻牆,上堵為抹水泥砂漿牆面,其餘內牆亦為水泥砂漿牆面。 外側圍牆以抹灰立柱分段,下堵為花崗石埆人字砌,上堵為抹水泥砂漿牆面。 |
|||||||||
附近景觀 | 位於金湖鎮山外聚落東隅,前方為道路與一落二攑頭之傳統建築,左方為道路與一落四攑頭之傳統建築,右方為二落大厝之傳統建築與3層樓現代建築,後方為3層鋼筋混凝土建築。 | |||||||||
現 況 | 殘破荒廢棄置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2015.09.29 更新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