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湖

有些事是勉強不來的,就像是日昇必會日落,而緣起註定緣滅,所以東坡居士因此寫下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千古絕唱。

陽明湖,一個深藏在金門東半島的人工湖,從它積水成為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它走向乾涸的道路。


檢視較大的地圖 

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地圖來看,陽明湖是一個略呈箭頭型的單一湖泊。

但是如果以這樣的印象來找金門的地圖,會發現現況與地圖是有段差距的。

陽明湖地圖-1

幾年前在上面這張Google map地圖所圈起來的位置里,有一個跟現在所見到的陽明湖面積差不多大的另一個湖,也叫作陽明湖。

或許該說,以前所謂的「陽明湖」指的黃海路在陽明橋兩側的兩個小湖合稱。

陽明湖衛星圖  

回到Google map的衛星圖,可以看出圈起來的地方有一塊草地,這個地方已經看不見湖面了。

也就是說,陽明湖已經逐漸從金門地圖上消失了。

這就是大自然的消長,人力的介入其實也無法改變太多。

黃海路陽明橋段

想要拜訪這個逐漸走向消失的湖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走黃海路了。

從環島東路的鵲山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彎進往山外方向的黃海路,沒多久就可以看見「陽明橋」,再往前就是陽明湖了。

陽明湖

陽明橋上就可以看見陽明湖靜靜地仰臥在太武山下。

九十六年續修的《金門縣誌》中,關於陽明湖有這樣的記述:

陽明湖:在太武山東側,田埔溪上游。民國四十八年興建,五十二年六月十日兵工復進行整修,新築陽明路側護堤坡計三百四十五公尺,鋪設草皮,擴建湖庫至長三百五十公尺寬五十公尺深五公尺,重建陽明橋下游蛇籠及橋基護波,總經費新台幣七萬五千四百七十五元。

八十二年乾旱,湖底裸露,八十三年二月,雨季遲到,縣府以湖庫面積五點六公頃,蓄水量僅八萬立方公尺,乃專案像內政部爭取經費新台幣九百六十萬,由兵工協建濬深。是年三月開工,四月提前完工,浚挖淤沙二十萬三千九百餘立方公尺,蓄水量增至二十七萬立方公尺,此後陽明湖併入太湖給水站供水系統。八十五年七月五日,再併同太湖浚深工程,發包民間施工,總工程經費新台幣一千一百三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元。八十六年五月十二日陽明湖部分完工,計挖掘土方十一萬九千一百零一立方公尺。水庫壩型為自由式混擬土溢流堰,土壩(路堤)高五點七公尺,集水面積一點六三平方公里,總蓄水量二十六萬立方公尺。

也算是把這個人工湖的前世今生作了清楚的交代。

陽明湖標誌 

過了陽明橋之後,可以看見一個類似紀念碑的褪色水藍結構體。

陽明湖濬工誌

結構體的左下角,可以看見幾個字: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登步部隊

陽明湖濬工誌

正下方是一塊花崗岩紀念碑,花崗岩的右上角則是登步部隊的三色三角形隊徽。

陽明湖濬工誌

紀念碑上刻著《陽明湖竣工誌》:

陽明湖竣工誌

  金門囿於地形,自古苦旱;近世國軍守島,攔河築壩,興修湖庫,水荒使得解決,陽明湖為金門東半島,重要儲水湖,以久未深濬,湖日淤淺,容水量不敷軍民之用,事經縣府研謀擘畫,以專案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經費,並委由防區官兵協力濬深。

  為謀掌握工程時效品質,經完善籌畫分工後,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動工。時逢早春,寒風冷雨交相侵襲,施工官兵櫛風沐雨,不畏艱辛,日夜趕工,竭誠獻力,於四月二十四竣工,歷時六十五工作天。竣後湖面廣布五點六公頃,挖掘土方二十五萬立方公尺,總蓄水量達三十萬六千立方;周邊遍植草皮,栽種花木。使兼具水土保持與美化功能,故陽明湖濬深除儲水之實用目的,亦將埕防區軍民休閒遊覽之勝景。

  唐陳淵牧馬金門而有藥井神話,明鄭據金門抗清而有國姓井傳奇;今日防區官兵以現代化機具手腦並用濬挖陽明湖,過程與前賢誠不同,而意義則一。因知時代雖變異,而金門軍民一體,同島一命當如昔日。由此觀之,則陽明湖濬深工程實具有更深之意義在,是為誌。

陽明湖

從圍溪成湖以來,陽明湖不是第一次乾涸了,二十年前的乾涸有國軍官兵弟兄加以濬深,那二十年後的現在呢?

或許,季節性的水滿水枯是常態,所以陽明湖周邊成為稀有動物水獺的最愛,在這裡休養生息。只是就算沒有陽明湖,在這人們往來不頻繁地方,這一段的前埔溪本來就有水獺家族存在了吧。

我是偶而經過的旅人,在一個寂靜無人的午後,不預期地走進湖畔,讓全身毛孔體驗著湖面清風。

只是,我不知道,在我之後的旅人,還有多少時間能夠想有這一片太武山下的水面波光。

陽明湖  

旅遊資訊:

自行開車:

由沙美走環島東路至鵲山圓環右轉走黃海路或是由山外直走黃海路。

大眾運輸:

沙美車站
搭18路公車於陽明山或陽明站下車再步行即達。
搭33路公車於陽明站下車再步行即達。

山外車站
搭18路或於陽明山或陽明站下車再步行即達。
搭25路公車於陽明站下車再步行即達。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