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金門民俗文化村中建築最精緻的房子,海珠堂的建築裝飾的華美當時也是除了山后王氏宗祠之外的其他建築所無法比擬的,更何況金門國家公園成立之後特定請了一批傳統建築匠師參與整建,這些人的名字還被館裡處鐫刻在石碑後鑲在海珠堂的牆壁上。有這些藝師們的背書,當然值得人們在此好好欣賞了。
從這塊《金門縣山后民俗文化村海珠堂修建人員名誌》可以看到當年參與整修的匠師:
磚頭匠師顏必亮、細木匠師蔡輝英、文書陳錫興、彩繪匠師梁文勇、大木匠師吳武興、交趾陶師吳鼎信、泥塑匠師顏必烈、水泥匠師陳正建及顏佳政、粗工鄭啟堂及陳慶禎。
掛頭牌的顏必亮先生是文建會審核通過的一級古蹟維修師,是工作嚴謹的國寶級人物。彩繪師梁文勇及交趾陶師吳鼎信都是金門在地人。現在金門的傳統建築整修很少看到像這樣把匠師名字放在上面的例子。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管處)的整建距離現在已經10幾年了,歲月的沖蝕讓人不易看出哪些是海珠堂初建時的遺留,哪些是金門民俗文化村成立時整修留下,那些又是新作。但美本來就是一種歷史的加法,不同時期的用心營造自然會豐富建築的內涵。
海珠堂門外本來有亭閣園林之勝,但如今只剩下左右兩側的假山門洞。
門洞上分別寫有清風洞與白雲鄉。
整個假山門洞是用灰泥塑出山石的肌理。這樣的作法在臺灣某些古蹟或老宅還能見到。
海珠堂建築本體大量採用紅磚,有些地方甚至採用磚雕作為裝飾,充分顯現出閩南紅磚建築的文化特點。
比較不同的是海珠堂前櫸頭為兩層樓建築,一樓有圓拱外廊,二樓有西式窗櫺,表現出金門清末民初洋樓建築的特色。
二樓陽台女兒牆採用閩南常見的綠釉花磚作裝飾。
雖然金門本地產花崗岩,但海珠堂所使用的石材都是來自於泉州的白色花崗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泉州白石。這種石材的質地細緻,可以雕刻比較精細的作品。
整個海珠堂最精緻的石雕就是大廳前面這一塊石雕雙龍,活靈活現的飛龍宛如將從石頭中破空而出。
屋脊上的交趾陶除了傳統的鳳凰、麒麟、牡丹等傳統吉祥動物之外,也應用在金門其他古建築上不常見到的大象頭。
這些交趾陶現在仍然保有鮮豔的色彩,非常引人入勝。
整個海珠堂中最常出現的吉祥動物就是鰲魚了,因為海珠堂是山后王氏族人的學堂。自古以來,士子們寒窗苦讀,為得就是能夠鯉躍龍門,飛黃騰達。
這是屋脊上的交趾陶鰲魚,嘴中吐出來的水被巧妙地作出類似蔓草的形狀,看起來動感十足。
這是中庭天井的排水孔,也巧妙地作成鰲魚形狀。
鯉魚越過龍門之後會化作龍,而鰲就是這些鯉魚完全變成龍之前的型態。到處都看得見的鰲,其實是一種對子弟發達的期待。
除了屋脊之外,外牆水車堵是交趾陶最多的地方。
這裡大多是以戲曲或是特定主題的故事為題材塑造出各種人偶,在牆壁上將故事最精彩的一幕凝滯在海珠堂的牆壁上。
除了人偶之外,經典書籍也是水車堵交趾陶的主題。
富麗堂皇的木雕也是海珠堂建築裝飾的特徵之一,大廳內外都可以看見作工精細的各式木雕作品。
海珠堂匾額下的兩個支撐點有驚每得木雕裝飾。
木雕最精美的地方就是祖龕週邊。
祖龕正上方刻著「百忍堂」的故事。
「百忍堂」不是王姓的郡望,最在這裡刻上別人家的故事是有典故的。
據《舊唐書》《孝友列傳》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民間也因此衍伸出天賜金人的故事。刻上百忍堂除了希望能有九世同堂般的子孫綿延之外,也勉勵子弟要有開闊的胸襟。
棟架上的構建也有許多精緻的木雕值得細細欣賞。
海珠堂的彩繪採用大量成本極高的泥金畫,早期此類作品是以金和水銀相和成的泥狀物進行創作,近代也有直接用金漆繪製,通常會用黑色或紅色的底,借此凸顯金色的富麗堂皇。
就像堂內《金門民俗文文化村簡報》中所寫的:「從庭院樓閣的配置到塑(?)樑雕畫的取材,處處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特色。」海珠堂作為金門民俗文化村的門面,從古到今,其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也造就它的雕梁畫棟。其中的種種華美之處,都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相關文章: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