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浦,舊名塗山,一塊十二世紀後期由梁姓家族開基的土地。

西元1560年,後浦當時勢力最大的許氏家族雖然在自己興建的土堡保護下免於海賊的侵襲,但在軍政重心都在金門城的情況下,1629年後浦土堡還是被盜賊攻破,三百多人被屠殺,財物也被洗劫一空,為了保護家園,許氏族人還是自己夯築土堡,等到鄭成功將補給及訓練中心從金門城移到後浦堡後,後浦逐漸成為金門歷史舞台的重心。

1650年,鄭成功以金廈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利用後浦訓練陸師,當時的訓練場有內外兩較場,其中的內較場所在地就是後來的模範街。

內較場的土地是屬於公有地,1924年,當時的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從南洋集資購買鄭成功時期的內較場作為基地,興建了長約75公尺的丁字型街道。街道的路端是金門縣商會,街道兩旁則是40間住商混合的店屋,充滿南洋風情的紅磚拱廊加上整齊美觀的街道足以作為街道建築的模範,所以傅錫琪將這條街取名為「模範街」。

模範街雖然看起來與台灣的湖口、三峽等地的老街外觀相似,接近所謂的「大正風格」街屋,但是背景完全不同。台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日治初期的台灣老街都有仿巴洛克風格的繁複裝飾,後期才有線條簡潔的大正風格出現,而金門雖然曾被日軍進佔,卻沒有被長期殖民,模範街的興建年代正是金門海外華僑經濟實力最巔峰的時候,以當時「最先進的」及「最現代的」的南洋殖民城市做參考範本,採所謂「五腳基」的建築形式,用連續的柱廊呈現。

模範街是由當時台閩地區著名的「廷元師」負責設計、規劃及建造,再帶領惠安的師承弟子約三十人到金門興建,不過每一戶所請的師傅及所用的材料都不一樣,加上興建成本的不同,造成模範街的每棟街屋有了不同的表情。其中模範街1號是「廷元師」家族後來居住的地方,也是少數房屋產權沒有轉移的例子,大門門扇上「雲龍扶泰運,花鳥寫春光」的對聯是出於倡建人傅錫琪之手,也是他少數現存的墨寶。

模範街街屋給人最顯明的印象就是一片磚紅,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實每一家立面的裝飾都有不同。上圖由右到左分別是模範街20到24號,其中20號是單開間,立面為圓形拱窗楣加綠釉欄杆裝飾,22及24號則是雙開間,立面為窗楣雕花加綠釉花瓶欄杆裝飾。這些綠釉花瓶欄杆構件是從廈門買來的,產地應該是越南。

模範街14及16號也是街屋中少數產權沒有轉手的,為顏臣敏創建於1924年,顏氏兄弟本來在現在的莒光路經營中藥行,致富後分家。14號是原本的中藥行店面,16號則是藥材倉庫,是由顏家自行聘請工匠從大陸購買材料興建,當時花了三千銀元以上。現在14號仍由顏家經營飲料店,16號則出組給印章藝品店。

這兩棟街屋都有陽台,使用半圓型拱圈收頭,增加了街道的立體感,紅磚柱間排列著綠釉花瓶欄杆,柱子本身在柱頭及柱身都有精緻的作工,則豐富了建築的表情,可說是整個模範街中最美麗的建築。

模範街最主要的立面建材是紅磚,立面裝飾也可以看到磚雕的出現。模範街的磚雕大多是用淺浮雕的方式在窗楣、柱頭或牆面的地方雕刻。模範街25號二樓窗楣上方的壽桃及篆字磚刻,還有三樓整建時用尺磚代替綠釉花瓶欄杆,讓整個立面呈現出磚的多樣表情。

模範街26號及28號則是整個模範街中少見的非紅磚立面。歷經時間之流的蝕刻,興建當時是模範的街屋也顯現老態,尤其是在橫街的店屋毀壞速度更快,而重修時原本的「顏只磚」、「圓仔」(杉木桁條)等建材不易取得,只好改用洗石子的方式整建。

民國初年,落番的金門僑民返鄉尋找興建洋樓的土地時,許多人會試著尋找前清或是更早之前是衙署或是練兵的地方,據說這些土地經過操課軍士長期的操演,土地會比其他地方硬實,地基也就比其他地方穩固。模範街當初選擇在鄭成功時期的內較場興建是否也有此考量,隨著耆老的凋零,許多相關的資訊也隨之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或許就是因為建造的基地本為軍事用地,模範街的一生總是與兵燹無法分割。

1921年起,模範街的籌建就吸引了許多人的眼光,在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書法名家翁同文及木工宗師王廷元的努力下,這條T字型的街道以它揉合中西的洋樓形式成為當時金門海外僑民經濟實力達到巔峰的見證。

所謂「兵者,不祥之器」。模範街用地本來是軍士操練之地,興建的時候曾經挖出一個墳墓,而土地的所有者幾天內突然暴斃,那間店屋也轉了好幾手,換了幾個主人。

模範街有模範之名,建築在當時也是最新穎的,所以原本後浦老街的商家對它的榮景抱有相當的期望,但是或許就像當地人說的「四王爺怕吵」,模範街端點的「觀德堂」主祀「蘇府四王爺」,「蘇府四王爺」是「「查埔佛」,神性非常怕吵,所以造就了模範街靜悄悄的景象。

不過,模範街距離「前清金門鎮總兵署」不遠,總兵署歷經縣政府、行政公署、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金門縣警察局的身份轉換,來往辦功的人車也為模範街帶來一些繁榮,但也因為鄰近行政中心,在兩岸砲戰時期這一帶就成為砲擊的目標區,模範街口的2號街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改變了容顏。

早在金門被日軍佔領的1944年,這裡就曾經被盟軍轟炸,那一年的8月30日,B29轟炸機來到了金城的上空,以日本人聚集的金門縣商會為目標發動攻擊,只是駕駛員失去了準頭,所以炸彈命中了人潮聚集的地方,後浦的「吧剎」及「文厝內」都中彈,落在文厝內的那顆炸彈把模範街口炸了一個大洞,模範街2號街屋也因此重新整建,成為一樓是新式磁磚,二樓以上是洗石子的樣貌。

關於這一次轟炸有一個傳說,說盟軍轟炸金城只死了19個人,是因為北鎮廟的玄天上帝怕炸彈危害到商會裡的蘇府四王爺跟香客,硬是將原本瞄準商會的炸彈用手指彈到模範街口的清香飯店旁,讓王爺跟香客能夠安然無恙。

1949年九月,廿二兵團進駐金門島,十月胡璉帶領的十二兵團增防金門,兩岸情勢緊張,但在古寧頭大戰之後,因為十多萬軍人的湧進,模範街又呈現了繁榮的景象。來自福建沿海的新移民因為大陸淪陷而渡海在模範街棲身,也為模範街帶來了榮景,不過模範街人氣旺到極點的原因是金門縣政府選擇在模範街口的金門縣商會辦公,模範街因此成為了金門縣的政經中心,不但設有金門郵局、縣府餐廳與廚房、合作社、撞球場、中藥行、茶室等等,縣府員工也有人在模範街租屋居住,不僅繁榮了模範街,更形成了從模範街向下延伸到莒光路的「後浦大商圈」,假日時人滿為患,道途壅塞。

1968年,金門縣政府搬到了新大樓,離開了模範街的世界,模範街就正式告別過去那段繁華似錦的歲月,回復過往的寂靜,紅磚街道孤寂地等待每一個黃昏來臨,有些街屋已經人去樓空,頹圮的街屋只剩下紅磚的立面還在,為了保有模範之名,努力地抗拒時光之流留下的註記。

如今的模範街,人潮雖然已經散去,卻成為人們寄託鄉情的所在,行走其間似乎也能從殷紅的磚牆上望見曾經的烽火歲月,也因此它成為少數整條街被完整保存列管的歷史建築,造型各異的解說牌與歷史建築標誌不斷提醒人們模範街曾有的繁華過往。

在觀光客逐漸取代駐軍成為金門島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時,模範街的面容又再悄悄的改變,將來的模範街會變成什麼模樣?什麼人會成為紅磚街道故事的主角?模範街走過了往昔的烽火歲月幸運地走到今天,將來往哪個方向前去則是考驗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或許我們該做的就是凝滯住烽火紅樓曾有的滄桑歲月,不斷的傳述關於老街的故事,讓它們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成為屬於我們共有的歷史記憶。

每年的金門迎城隍,城隍遶境的路線都會包括模範街,看著遊行隊伍中莘莘學子愉快的身影,模範街的記憶在他們的心中想來也是個美麗的回憶,只希望這一個個關於模範街的記憶能夠像浯島城隍祭般世代綿延,一個世代一個世代的流傳下去。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