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頭四維堂

印象中的古道常常隱身山林之間,經過歲月的侵蝕,每每變得柔腸寸斷,甚至路跡湮滅,常常要等有心人尋覓才有機會再渡紅塵。不然就是新建的道路完全將舊路蓋住,縱使用路人多如過江之鯽,卻鮮有人知道自己正踏在前人的足跡之上前進。

在金門的水頭聚落中,有這樣的一條路,沒有嶙峋的巨岩,也沒有崎嶇的地面,紅磚地面平整的讓人走在上面也不用擔心會失足跌倒,更是人們到水頭遊覽時必經的道路,卻少有人知道,早在得月樓出現成為水頭地標前,這條路就已經存在於聚落之中,與水頭十八枝樑的古建築群一起渡過三百多個年頭。

金門水頭卓齋

水頭早年被稱為「文里鄉」,書齋密度之高不只在金門無出其右者,連整個台閩地區都不多見。目前水頭可考的八個書齋中,有六個有道路相連,串連成為一條學習之道。更難得的是,這條路只有短短的三百多公尺。

這一條路與書齋興建大約同時,採用三條石的方式築成,築成的道路寬大約一公尺,這樣的路幅在從前算很寬的,加上石材加工不易,也只有富裕如水頭者才有辦法鋪設,因此成為水頭的特色,被稱為「石路」。

只可惜,這樣一條具有特色的「石路」,在部隊1949年進駐金門後,石材被駐軍取走,「石路」變成了「泥路」。直到1982年才照著舊路鋪上水泥,之後水頭被劃入金門國家公園後,這條路又被改成了紅磚道,所以現在所看到的「石路」其實是一條「紅磚道」。

滄海桑田,景物變遷,如今的水頭聚落景象與「石路」鋪設時已大大不同,但「石路」沿線的文化資產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隨著時光的沉積而增加,如今的石路沿線除了舊書齋之外,還經過了許多金門縣政府登錄的歷史建築或其他具有強烈故事性的屋舍,如果仔細探訪其中的故事,只怕短短三百多公尺的路就要走上大半天。

「石路」貫穿水頭頂界與中界,在頂界的起點就是黃紹光所興建「卓齋」,雖然在大部分的建築在1930年代已被拆賣,但目前僅存的前迴向,依舊可以讓人遙想當年衣言公興學的過往。

DSCN8544.JPG

「石路」出了「卓齋」之後就往南走,從前第一棟遇見的建築當年也是衣言公的產業,但在1930年失修倒塌。後來由在印尼經商致富的黃乃甫在此建了一棟番仔厝,這棟房子也就是如今登錄為金門歷史建築的「黃乃甫番仔厝」。

「黃乃甫番仔厝」如今在金門國家公園的整修下做為民宿使用。

金門水頭黃紹光宅

「黃乃甫番仔厝」旁的古老建築群就是約與「石路」同時興建的「水頭十八支樑」,而與番仔厝一路之隔的正是「卓齋」興建者黃紹光的故居。

目前這棟房子以「黃紹光宅」之名被登錄在金門縣歷史建築中,是十八支樑中建築群中最原汁原味的清乾隆中期建築。

金門水頭怡齋

過了「黃紹光宅」後,「石路」一路往西,沒多久就會經過現存的第二座書齋,也就是黃楚所建的「怡齋」。

怡齋造型獨特的軒亭讓它成為「石路」沿線的焦點。作為一個公共建築,「怡齋」的軒亭為行人提供了一個遮陽避雨的所在。如今軒亭雖已殘破,但從殘餘的結構來看如今已鋪上紅磚的「石路」,更讓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思古的幽情,遙想當年莘莘學子往來「石路」上趕赴書齋客毒的畫面。

金門水頭四維堂

與「怡齋」一牆之隔的,是黃楚父親黃祈興建的「四維堂」,也是「石路」沿線現存的第三間書齋。

四維堂」如今正由金門國家公園整修中,整修前的「四維堂」佈滿修補的痕跡,似乎試著要把所經歷過的三百年歲月鐫刻在牆面上,留予後人無限想像。

SC_0595.JPG

再往前走,便是「四維堂」起建者黃祈的故居。目前也是作為民宿使用。

DSC_0593.JPG

黃祈故居旁原本還有一棟房子,但目前已完全坍塌,只剩下地面上的紅磚標示出頹屋的故址。

如今黃祈故居旁的一大片空地成為「前水頭黃氏家廟」的廟埕,也成為水頭頂界重要的公共事務活動空間。

前水頭黃氏家廟」與旁邊的「黃濟古厝」都是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黃積啟古厝

前水頭黃氏家廟」廟埕旁,與黃祈故居隔著廟埕相鄰的是另一處金門縣歷史建築「黃積啟古厝」。古厝與「石路」同時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形式是「單伸手」,也是金門歷史建築中唯一此種形式者。

DSC_0578.JPG

緊鄰「黃積啟古厝」的是「黃廷宙銃樓」,這棟房子充滿了故事性,是人稱「半山富」的黃廷宙故居,目前也是金門登錄的歷史建築。

黃廷宙銃樓」的建築本身是乾隆年間的建築,但是旁邊的銃樓卻是1930年代時加蓋的,見證了20世紀初期金門盜匪橫行的一段滄桑。

金門水頭黃百萬書房(古書房仔)

與「黃廷宙銃樓」幾乎密不可分的是「石路」沿線目前現存的第四棟書齋,也是興建年代最早的,當地人稱為「古書房仔」,又由於人稱「酉堂百萬祖」的黃俊幼年時在此讀書,所以又稱為「黃百萬書房」。

金門水頭黃百萬書房(古書房仔)

「石路」過了「古書房仔」所在地「王公宮崎」後便轉而向北,這並不是因為路被現在所看見的「僑鄉文化展示館」所截斷,以前展示館所在的位置是一片低濕之地,以前人的鞋是布底的,當然不可能涉水而過,所以路只好轉向高處,沿著低窪之地興建。

「僑鄉文化展示館」目前也是金門的歷史建築,護龍山頭的西洋花樣泥塑裝飾十分精美。

金門水頭黃從宅

「石路」上坡之後,便會看見現在金門最夯的古厝民宿「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民宿最早的興建者是「黃從」,是個殷實的農家子弟。因此建於乾隆年間的「黃從宅」是金門富農建築的典型,雖然不在金門歷史建築名單中,卻無損它的代表性,是一棟功能性極佳的建築。

金門水頭黃從宅 

「水調歌頭」民宿正前方就是整個水頭聚落規模最大,也最華麗的建築「黃輝煌洋樓」。當然,在「石路」興建的年代裡,這裡是沒有房子的,只有一片低漥的濕地。

金門水頭黃金城宅

過了「水調歌頭」民宿,「石路」開始一路下坡,金門國家公園在施作這一段路的地表鋪面時不再採用紅磚,因為這段路是現在車輛進出水頭的重要通道,所以成了名符其實的「石路」。

這段下坡路的終點可以看到一棟近幾年整修過的房子,這是水頭前村長黃城池的祖厝,目前國家公園是做為民宿使用,取名為「定風波」。

在往這棟房子走的路上,左手邊可以看見水頭的地標「得月樓」,還有水頭第一古洋樓「黃金龍、黃廷瓢、黃廷宙父子洋樓」,這棟洋樓目前作餐廳使用。

金門水頭酉堂別業

「石路」的終點是水頭最重要的古蹟「酉堂」。「酉堂」不但是水頭規模最大的書齋,也是水頭唯一的國定古蹟,算是水頭所有古蹟的龍頭老大。

「酉堂」的創建者「黃俊」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興建的「酉堂」也是金門唯一具有池沼之勝的傳統建築,早期被當作是黃俊的別墅,因此有「酉堂別業」之稱。

綜觀目前的整條「石路」,沿線除了經過「卓齋」、「怡齋」、「四維堂」、「古書房仔(黃百萬書房)」、「酉堂」等五個書齋,還經過一個國定古蹟「黃氏酉堂別業」。「黃乃甫番仔厝」、「黃紹光宅」、「黃積啟古厝」、「黃廷宙銃樓」、「水頭57地號洋樓(僑鄉文化展示館)」與「黃輝煌洋樓」等六個歷史建築,沒經過卻可見到的歷史建築有「水頭黃氏家廟」、「黃濟古厝」、「得月樓」、「水頭417地號洋樓(黃金龍黃廷瓢黃廷宙父子洋樓)」等四處。三百多公尺內就經過了超過15處的珍貴文化資產,這豈是當年只是為了擔心自家子弟上學途中鞋襪濕透而興建「石路」的人想像得到的呢?

「石路」故事正如已經消失的鋪地石一樣,幾乎無人知曉,或許國家公園該找一個適合的地點立一個說明牌,告訴來到水頭的遊人們,它們腳下這條路所具有的豐厚文化內涵,也讓前人興學的義舉永遠流傳。 

DSC_0523.JPG

 

附錄:

名揚全島的-石路- ~~績夏~~

吾前水頭村莊內,有一段用三條石板合併所舖設的道路,叫做「石路」,全長三百二十公尺,三條石板合併的寬度約一公尺左右,步行時清潔舒適,形成了特有的色彩,因之島上居民,大都讚嘆嚮往。

考古代用石塊,石材舖設道路可謂常事,但常見於商賈中心地帶,如金門城北門外的舊街道,抗戰前的後浦大街(即今金城鎮的莒光路),都是用石塊,石板所舖成的道路,唯是在鄉下的農村,由一個氏族下的房派自資所舖設,而且在短短三百二十公尺之內,貫連了六間(幢)的學堂(俗稱書房仔),東由頂界東厝尾的卓齋,經頂界的怡齋、四維堂、懋齋、舊書房仔(即王公宮崎黃逢杼住屋),至中界的酉堂止。這六間私有學堂,為使子弟們上下學,步行方便雨天免遭泥濘濕透鞋襪之苦,(古代的鞋襪,連鞋底都是用布所自製,那有像現在市上的皮鞋和塑膠雨鞋哉)。因之這條石路,蘊含了嚮往文雅的感覺。

石路,與各書齋之同時於清代乾隆中葉所興建,歷迄兩百多年,直至民國卅八年間,國軍退守金門,因某種需要,而把名揚全島的這條石路,全部石板被取用,變為泥土路,至民國71年間,鄉村整建工程開始,才由泥土路改建為洋灰道路。現在國家公園又把洋灰路舖設紅磚步行道路。

出處: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村誌》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