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o23'

在政治口水氾濫的台灣,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數字的意義?

北緯26o23',國境的極北之地,這個地方,在台灣海峽那頭的東引島上。

如同許多個海峽對岸的島嶼一樣,東引也是戰地前線,往來的交通也有許多的限制,台馬輪是東引對外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天往返基隆、東引及南竿之間,每天的行程還不一樣,如果今天從基隆出發時船是先到東引的,隔天的船就會南竿,所以要去東引一定要算清楚船班行程,免得要在島上多待一天才能到自己想到的目的地。如果遇到台馬輪一週一次的檢修,那就要跟阿兵哥們擠合富輪了,只是合富輪是軍包船,船上只留很少的艙位給老百姓,上船之後得習慣滿船都是阿兵哥的感覺。

如果是搭合富輪,從基隆出海後大約要12個鐘頭才會到東引,港澳邊「中柱港」三個大字或許是船上阿兵哥最不想看到的標誌,不知道這些年輕的生命看著陸地逐漸接近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東引」原名「 東湧」,傳說很早以前,福州東北方海面一夜之間湧現一座小島,因此命名為「東湧島」。其實東引海域是周圍島嶼中最深的,船隻從南竿駛向東引時,過了亮島(俗稱浪島)後,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東湧」來稱呼這個島。

東引島居民生活的場域主要在島中央,中柳、樂華兩個以階梯為界的村落是東引老百姓最集中的地方。這裡的傳統民居建築是典型的閩東石屋,就地取材的石塊堆積成「一顆印」形式的正方形石屋。傳統石屋加上蜿蜒的石梯,一股懷古的意象油然而生,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戰地前線的東引,許多角落都留有軍事標語,走在巷弄中,無處不見的標語提醒人們此刻正身處戰地,也點出這裡「軍民一家」的生活型態。

「東湧燈塔」是東引最著名的景點,建築在懸崖上方的燈塔面向台灣海峽,延著懸崖蜿蜒而上的建築群充滿了「希臘」的感覺,與巨岩、海洋,共同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東湧燈塔落成於清光緒30年(西元1904年),不但是北方進出福州馬尾時的主要航標,也是大陸「福州航區」的最後一座燈塔,百年來猶如永恆的守護者,忠實地指引過往船舶。

東引鄉本來有「東引」及「西引」兩個島,島嶼間有一塊突出海面的巨石,當地人稱為「中柱」,反共救國軍來了之後,建造了一道長長的堤防將兩個島連起來。雖然方便了島嶼間的交通,長堤的興建卻造成了海流的改道,讓東引人自豪的黃魚成為歷史陳跡,不過現在的東引仍是許多釣客夢寐以求的優良釣場,東北季風最盛時仍然可以看見喜愛重磯釣的釣客來此體驗與大於搏鬥的快感。

早期東引的開發偏重於「東引島」,「西引島」因為軍事據點眾多,相較之下,開發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撤軍裁軍成為既定國策的現在,兵員逐漸撤出前線島嶼,幾次的精實案之後,連補充的兵員也逐漸減少,役期也不斷縮短,許多陣地據點也因此走入了荒廢之途。

雖然說馬祖並沒有真的在國共內戰中成為兵戎相見的場域,但是對於軍方釋出的土地與營舍,馬祖人並不像金門一樣急著讓它們走入歷史,或是搞一個「平封戰啟」的名目任其荒廢,而是積極地開發這些戰地資源,尋求閒置空間的再生,甚至是針對某一個意相加以延伸,賦予一些看起來沒什麼的地方新的生命。

「國之北疆」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利用「邊境」的意象塑造一個已閒置的營區,強化東引邊城的印象,畢竟對許多人來說,「邊境」是浪漫的,是一種既遙遠又真實的存在,尤其是男人,對「邊境」更是有無限懷想,甚至有人終其一生就為了尋找「世界的盡頭」。

「世界的盡頭」太過遙遠,也許踏上國家的邊境比較容易。

「國之北疆」位在西引島的西北角上,是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去年(2006)新開發出來的景點,位在「羅漢坪」據點裡,據點雖然現在已經閒置,但是周邊還是仍在使用的營區。沿著西引的戰備道路順著指標的方向走,看到「清水澳」立石時彎向右邊的岔路,如果不確定路線可以詢問在岔路口的哨兵,岔路的盡頭有個小平台,平台對面是一條水泥小徑,路一直走到底,就可以到達「國之北疆」的石碑前。

這一段路走起來並不吃力,沿著地勢起伏的路徑沒有太大的高低落差,沿路所見是大片大片的草原,疾風中,低伏的禾草展現生命在逆境中旺盛的生命力。在石間或是風力未及的角落,則是生長著東引本地特產的野花,金黃色的是細葉假黃鵪菜,粉紫的是華南狗娃花,花半邊原有細緻蕾絲的是長萼瞿麥,季節對時還能看到豔紅的紅花石蒜與袖珍可愛的棉棗兒,說這裡是野花的天堂,看過的人一定都會相信。

沿路遠望附近的岬角,詭奇多變的巨岩構成多變迷離的海岸景觀,在這個通往國境極北點的路上,宛如異世界風景構築而成的邊境讓這趟旅程有一種難以抵達的價值感。不過居高臨下的視野讓人可以在安全的情境下體驗邊境,除了眼睛可以飽覽壯麗的風景之外,還可以讓肌膚感受從真正的「國之北疆」「小北固礁」吹來的邊界之風。

黃昏時,這段路更是被即將告別的陽光染上夢幻色彩,讓這段路更像是一段引領人們走入異世界的道路。

位在羅漢坪岬角上的「國之北疆」石碑其實體積並不大,不到一人高的花崗岩上刻著大大的「國之北疆」四個字,雖然這裡不是真正的「國之北疆」,真正的國之北疆是數百公尺海上的「小北固礁」。在西引西北方海上有兩塊礁石,因其形狀而被稱之為「雞礁」及「雞礁囝」。國軍進駐後,分別將它們改名為「北固礁」及「小北固礁」當成靶礁使用。但在軍方長期射擊下,這兩塊礁石越來越小,就算站在「國之北疆」石碑旁遠望也不一定看的見,也就是真正的「國之北疆」,唯有緣者才得以見之。

縱使如此,站在「國之北疆」的平台上遠望四周蒼茫的大海,「邊境」的意象還是濃郁的在心中化不開,終於到達邊界的感動也讓人久久無法自以。一個人獨自的走到了國之北疆,孤獨的在這裡吹風,要想體驗自我放逐,有哪裡的感受能比得上一個人夕陽西下時來到這個放眼望去無盡蒼茫的地方。

「國之北疆」,看得見邊境的地方,到底是放逐的開始還是結束?

「國之北疆」石碑所在的羅漢坪岬角是西引島西北角的礁石群。如果從海上看,這一帶的海蝕柱林立,看似「十八羅漢」排列而得名。這一帶地形險峻,驚濤拍岸塑造了讓人驚奇的地形景觀。如果時間允許,黃昏時絕對要在這裡多作停留,看著太陽在雄峰奇岩間從海面上沉落絕對是一種獨特的視覺感動。只是回程要原路走回清水澳岔路附近的停車處,最好在天完全暗時回到停車處。

從「國之北疆」回到中柳榮華的路上,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夕陽從形似鱷魚的「一百高地」緩緩下降的畫面,想要欣賞這樣的美景可以在沿路幾個轉角的地方稍作停留,東引鄉公所貼心地在這些地方設置了水泥座椅,但是不要等到太陽完全落下才離開,這一段路的照明不多,雖然岔路不多,但高高低低的道路夜間行駛也不好走,最好還是快點回到聚落中休息。

聚落的天后宮其實也是個欣賞夕陽的好地方,從天后宮前往海面看去正好可以看見海天一色的美麗景象,最近在天后宮下方的港邊正有工程進行,看起來像是賞景平台或公園一類的工程。

邊城,東引,為台灣守護北疆已經超過50個寒暑,在兩岸對峙不如以往,硝煙氣味也逐漸淡去的現在,它又該在這個時代的轉捩點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忠誠門」下已不再是船舶進出的要道,但門上振臂疾呼的兵士依舊忠誠地在門樓上守護,也許東引這個邊城將會轉化成一種象徵,為那些尋找「邊境」的心靈提供一個真實而可及的所在。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