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雞是烈嶼小金門的鄉土辟邪物,在大部分的資料裡都把祂與金門本島的風獅爺相提並論,不過關於風雞的資料比風獅爺少很多,大部分引用的資料都脫胎於金門日報林文鍊先生寫的文章:烈嶼風雞傳奇故事http://www.kmdn.gov.tw/pub/pub-2004-4-30-20-41-34.htm)。這篇刊登於2004年的文章也整理了當時記錄到的烈嶼風雞,不過經過了這些年,數據已經有所異動,有些現在也找不到了。除此之外,這篇文章主要的重點在於故事傳說,關於風雞的種類與材質著墨不多。不過林馬騰先生的風雞與神雞http://www.kmdn.gov.tw/pub/pub-2005-3-1-20-4-37.htm)一文則補足了部份的缺憾。

在林馬騰先生的文章中,開宗明義地點明風雞的材質:「風雞因泥塑身漆白色,又稱白雞。」所以在烈嶼小金門看到的風雞大部分都是用灰泥塑的。不過現在新作的風雞,尤其是聚落形的風雞大多改用石頭作材質。

雖然林馬騰先生的文章裡點明風雞的本名是「白雞」,後來才莫明奇妙的被稱為「風雞」,但在一般大眾已習慣用「風雞」這個名詞的情況下,改用「白雞」可能會讓人不知所云,所以本文仍採用「風雞」一詞。

「風雞」依照所有權可以分成「公有」與「私有」兩類,「公有」為聚落居民共有,一般豎立在路口或坐落於廟宇旁,用來鎮風煞、避邪氣,保佑鄉民和路人平安。從前的作法是先用磚塊造基座,再用磚當內體作成雞的形狀,外表再敷上蚵殼燒成的白灰後再仔細塑雕成雞形。「私有」的風雞體型小,豎立在私人住宅的屋頂上,通常是在住宅不安寧或遭白蟻蛀蝕時,由神明派令安置來鎮宅禳災或驅白蟻。塑法是先用泥土捏成雞形曬乾後,再糊上白灰捏型。

既然是泥塑的,堅固的程度自然比不上石製的辟邪物,因此烈嶼的屋頂風雞少見有歷史悠久的作品,現存的屋頂風雞也常常在風吹日曬雨淋之下受到風化侵蝕,充滿了歷史的痕跡,其中被侵蝕的最厲害的應該要算是西方聚落裡的這一隻屋頂風雞吧。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這隻風雞會被人看成放在屋頂上的水泥塊,沒有仔細觀察也看不清祂雞的形象,甚至連祂到底是站還是蹲都不易區別,但就算已經形銷骨立,祂還是像開始一樣,堅守自己的崗位,不管軀體逐漸在風雨中殘缺,為了保護這個家,祂永遠無怨無悔地在屋頂看守。

灰泥其實並不是很耐久的材料,灰泥塑的風雞可以說從祂一站上屋頂開始就註定祂消逝在時光之流的宿命,西方屋頂風雞在時間的侵蝕下已經被風化到只剩大略輪廓,但是祂的精神永遠不變,傲然無悔地守護家宅。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