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苦戀一定會開花結果。

直到上一個冬天。

我的苦戀失了根,我的思念開始在風中漂泊。

遠行歸來,大樓管理室的大哥關心的詢問:「怎麼又瘦了?」我習慣性的聳肩,回報一個感謝的微笑之後,拖著行李登上電梯。

回到家中,放下行李,我突然想起海峽對面島嶼上的那棵樹。

那是一棵獨自站在田野間的苦楝樹。

觀德橋邊的那一棵樹,不知道今年會不會開花?

觀德橋一直是我到金門時必到的地方,倒也不是橋的本身特別華麗,或是有什麼特別吸引我的故事,純粹是因為這裡是一片田野,每年春天的小麥跟秋天的高梁都讓我有一望無際的視野,有一種心境開拓的感覺。

這樣講似乎有點看輕了觀德橋,畢竟它是座古橋,而且被金門縣政府列入縣定古蹟保護。關於這座橋,目前人們所知不多,只知道創建於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是金門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石橋。

觀德橋全由花崗石材構成,橋面是四條長5公尺、寬50公分的石板鋪成成長5公尺、寬2公尺的石橋。橋端有石獅及蓮座各一對,分別位於橋的兩端。

觀德橋石獅的雕工精細,造型可愛,體型雖小,卻也算是金門地區清代石獅的傑作,長期隱没在田野之間,隔著橋面遙遙相望,盡職地守護這座位於古官路上的石橋,很有共度一世,一生相守的味道。

橋邊的田中有一塊石碑,中間用楷書刻上「觀德橋」三字,右邊刻「道光庚戌年桐新建築造」,左刻「瓊林社誥封武德尉騎蔡行猷立」,整塊碑寬72公分高178公分,碑身無底座,直接立在地上。

觀德橋橋端的石獅和蓮柱背後以及橋面最外側的兩旁石板上都可以看見榫孔,由此可以看出石橋的兩旁本來是有石條護欄的,不過現在都已經佚失,只留下榫孔。

「官路」是從前連絡金門島西南的金門城和東北角官澳之間的主要道路,舊時公文傳遞,官民往來,大抵都經此道,所以稱為「官路」,此路並非由官方修建,而是串連幾條原有的道路而成。觀德橋的創建為行旅搭起了聯絡的橋樑,減少了兩地奔波的辛勞,橋體雖不大,作用卻很大。隨著古官路的沒落,原為要道的觀德橋也幾乎被遺忘在田野,而橋頭何時開始有了苦楝也沒有人知道。

那棵苦楝樹到底開花了沒?

遠樹帶行客。

也許,我該去一趟金門了。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