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674.jpg

官方公開的四月十二迓城隍遶境巡安行列的順序,在天后宮媽祖會香陣之後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旗牌執事、董牌爺、文武判官、南管樂隊、香燈、鄉老、道士、香擔、神駒、十音、天女散花隊、邑主城隍、遮陽涼傘、城隍粉閣、隨香善信、東門境香陣、西門境香陣、南門境香陣、北門境香陣。

不過,從旗牌執事到道士這個序列還有天女散花隊都已經亮過相了,等到天后宮的蓮花大鼓陣出現之後,屬於浯島城隍爺本身的陣仗雖然規模縮小了,但是最核心的部份還是能夠維持住基本的組成,雖然還是有點小亂.....

DSC_0481.jpg

城隍陣仗走到這裡是由「神駒」領軍,原本應該在它之前出現的「香擔」退到了下一順位,再來後面穿著黃色短衫的壯丁就是「十音」,「十音」團應該是由九位樂師演奏十件樂器,這十件樂器是兩支橫笛、兩支胡琴、一隻三弦、一面蘇鈸、一面南鑼、一副雙音、一副雙鐘,共同奏出御前清音為浯島城隍做前引。但是這一次的樂師只有七位,沒有看見雙音跟雙鐘。

DSC_0497.jpg

「十音」之後就是「邑主城隍」跟「遮陽涼傘」還有一把大芭蕉扇,這頂傘從城隍爺從城隍爺離開廟開始就要護在神像上面,一直到城隍爺遶完境回到廟中為止,用來遮擋天上降下來的穢氣。橙黃色的大芭蕉扇彰顯浯島城隍爺的威儀。

DSC_0499.jpg 

隨後出現的「城隍粉閣」今年是由輪值境主北門找人扮演,前兩年都只有一個人,今年上面坐了三個人,其中有一個應該只是搭便車吧....

今年的主題是「樊江關」,金門人似乎非常喜歡這個主題。

DSC_0502.jpg

隊伍走到「隨香信眾」,就代表邑主城隍本身所屬陣仗結束。今年廟方不像往年有準備黃色的進香旗給信眾,但是這並不影響諸德信眾的虔誠之心,很多老人家還是走完了全程。

DSC_0506.jpg 

「隨香信眾」之後就是後浦四個門境的香陣了,今年輪值境主是北門,為了尊重客人,北門境自身的陣頭會最後出場,然後讓隔年的境主東門打頭陣。其實每個門的陣頭大同小異,但是秉持「輸人不輸陣」的心理,每個門都會有一些獨特的陣頭。

關於每個門各自的隊伍詳細順序,請參考去年的文章:聖者的行進系列,今年的內容跟去年差不多,所以就不重複寫了,只做觀察紀錄與心得分享。

打頭陣的東門境,隊伍與其他門一樣,是由「陣旗」、「托燈」與「大鑼」前導,後面再接著「旗隊」。

DSC_0520.JPG

旗隊後面就是東門境的特色陣頭「蜈蚣座」。許多資料包括金門縣政府出版的「浯島城隍文化巡禮」中都使用「蜈蚣陣」這個詞,去年就弄錯了,今年再版還是沒改過來......

「蜈蚣陣」又叫「百足真人陣」是用多塊長木板串接而成,木板上有座椅,一般是36個座位,最多可到108個,由經過精心打扮成歷史人物或民間故事主角的孩童坐在上面,頭尾再用糊紙作蜈蚣頭跟蜈蚣尾。東門境香陣中的「蜈蚣座」只有32個座位,頭尾又都做成龍的形狀,座位也都畫上了龍的鱗片,所以是否該稱為「蜈蚣陣」其實有待商榷,而且其他地方「鑽蜈蚣陣」的習俗似乎也不存在於金門。

不管怎樣,這一條龍形的「蜈蚣座」一出現,馬上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尤其是上面扮裝的小朋友各種可愛表情,幾乎成為每部相機或攝影機不可或缺的鏡頭。

DSC_0565.JPG 

西門境今年該給他們拍拍手,我看了幾年,今年第一次看到西門境出「蜈蚣座」這個陣頭,而且他們不像東門是用車子推動,而是完全用人力抬,光是這一點就值得讓人為西門的用心拍拍手。

西門境蜈蚣座今年的主題是「英雄會」。隊伍前面拍手的那位先生應該是西門的主事者,他沿路不斷請大家為蜈蚣座上的小朋友拍拍手,鼓勵小朋友。

我喜歡這種感覺,新的一代有機會參與傳統活動,這樣傳統才能不斷流傳。

讓我們也為西門人拍拍手。

DSC_0573.JPG

西門隊伍裡出現了來自台灣的陣頭,但是金門人似乎分不清「家將團」跟「官將首」的區別,不知道家將開了臉之後是不能對著祂們的臉拍照的,而且演陣時任何人都不可以踏到陣中,這個動作叫「破陣」,是非常忌諱的。家將團為了避免不知情者誤觸禁忌,手上都會握著一把貼有符咒的扇子,當有人對著祂們拍照時,祂們都會拿扇子擋臉。但是金門某技術學院的學生水準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差,在家將拿扇子擋臉時竟然會去撥開祂們的扇子拍照,然後沾沾自喜的告訴同學:「我拍到了!」現在是怎樣,大學生就算不知道家將團開了臉就是神明,不能正面拍之外,難道連對人的基本尊重都沒有了嗎?

所以到後來,這個來自台灣的家將團有些家將也懶得遮了,嫌自己八字太重的就站到祂們面前盡量拍吧!

DSC_0597.JPG DSC_0600.JPG

隨後登場的南門境,陣頭也很多樣化。與西門一樣,南門也有「化妝車」,但是西門的化妝車上只有一個人,南門的化妝車上常是一個群組,也因此西門的化妝車是人在車子兩邊推,南門的化妝車卻是三輪車,由家長在前面踩。但是無論哪一種化妝車,遇到模範街頭的斜坡時都要用「衝」的,不然卡在斜坡上就尷尬啦!

DSC_0656.JPG

「鄭元和打花草」是南門獨有的陣頭,這個陣頭最大的特色在於表演者中的空手者有拍胸的動作,所以也被稱為「拍胸舞」。「打花草」傳說是唐朝鄭元和落魄市集為丐時所創,後來他高中狀元,成為了天子門生,他所創的陣便廣為流傳。

這個陣在演動的時候幾個主要的角色會繞著手拿綵球棒的人旋轉,當綵球指向誰,誰就要做出相對應的動作,模擬「蹴踘」,演一齣行動劇。

我很喜歡陣裡扮媒婆的小女生,非常活潑開朗。

DSC_0665.JPG

每個門的陣頭最後都會有一面大旗,這面旗子出現就代表這個門的陣頭告一段落,後面會緊接著下一個門的陣旗。

這樣的一面大旗充滿了威嚴,也是旗手展現臂力的時候。不過遇到路線上有電線橫過時就麻煩了,要把旗子倒下來後,繞過電線再立起來。

DSC_0668.JPG

北門是今年的輪值境主,所以排在最後一個出場。北門的隊伍一直給人活力十足的印象,隊伍中的「獅隊」非常吸引人。金門的「獅隊」師襲廣東,弄獅動作常需要有武術基礎才得以完成,不過這次出的是小獅,以華麗的外表取勝。

DSC_0670.JPG

「獅隊」後面出現的是「軟甲太子爺」。「太子爺」就是「中壇元帥」,北門境的「軟甲太子爺」由身穿紅色T恤的「中壇元帥會」負責操弄,以年輕人為主的組織成員將太子爺舞動的相當活潑,非常受到圍觀群眾的歡迎,甚至有小女生會趁太子爺休息的時候要求合照。

DSC_0688.JPG DSC_0686.JPG

官方的順序表,隊伍到了「北門境香陣」應該就結束了,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四個門的隊伍走完之後,後面還會有鼓樂隊、鼓吹隊、舞龍隊,還有一些其他的學校陣頭,但是這些陣頭通常會跟走在最後的那個門的隊伍混在一起,變成聯軍。不過,從鼓吹隊孩子臉上的笑容來看,他們似乎並不介意,沿途抱著快樂的心情巡安。

只要下一代不排斥,傳統就會有新生命。

關於隊伍混亂這件事其實有時候也不能太訶責參與者,畢竟一個下午走下來,體力較差的往往不堪負荷,而有些陣頭的演陣者沒有替代人力,沒有辦法換手休息,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或是老人家,一趟走下來真的很辛苦,這似乎是每年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只是看看熱鬧,隊伍順序對不對並不重要,但是如果大家都不重視隊伍應該有的順序,那以後的人會不會把錯的順序當成是對的?站在讓迓城隍傳統能永續流傳的角度,這個問題似乎得想辦法解決。

至於觀眾的脫序行為,有時問題是出在觀者不知道每個陣頭都有每個陣頭的禁忌,敦厚的金門人遇到這一類的問題常抱著「以和為貴」的心理,不斷的忍讓。公部門既然這兩年都有出版品,是否該將這些禁忌放上去,然後在一些特定的地區(例如城隍廟埕,以及所有隊伍會停留的廟宇前方)劃出觀賞區,把隊伍跟觀眾作一個明顯的區隔,不然灑再多的鹽米都沒有用,因為大部分的人應該不知道灑鹽米就是要大家退後,也不會再發生金門某技術學院學生在城隍廟前擋在神轎前讓神明差點上不了神轎的尷尬場面。(我承認,我就是當天把擋路的從神轎前拉開的那個人,鄉老不好意思動手,那就我來代勞吧!) 

今年的四月十二迓城隍辦的真的很熱鬧也感覺得出來各參與單位的用心,如果滿分是100,我會給出超過90的分數,但是好可以再好,期待來年能看到一個更完美的四月十二迎城隍。

DSC_066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