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金門,天空中常常是厚重的雲層,加上不時從南方海上飄來的濃霧,空氣是可以擰出水的潮濕,與夏雨所差別的是,雙眼看不見紛飛的雨絲。
雖然不見青梅轉黃,梅雨依舊一視同仁地灑落金門群嶼,為缺水的島群帶來豐沛的雨量,靜待烈日酷暑的到來。
水氣豐沛,便是樹高草長時節,而我也在這個「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時候,到烈嶼拜訪烈嶼觀察筆記部落格的主人taconet,在他與陳建雄大哥帶領之下進行「烈嶼尋『堡』記」。
那天早上,雨很大,我們搭交通船到烈嶼後,不得不先到不會淋雨的金門國家公園「烈嶼遊客中心」(舊九宮醫院)還有「地雷主題園區」。參觀完已過中午,雨勢也停了,開始「尋堡」的行程。
「西宅營區」是當天停留最久的點。
停留最久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裡的面積比較大,而是有一些不方便公開的理由。
不管如何,「西宅營區」已經開放的區域還是非常值得一觀,雖然我這一次沒有全部逛完,以後也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來。
長時間的降雨,讓青苔沿著水泥縫隙蔓生,氤氳的水氣讓營區籠罩了一股神秘氣息。
在這氤氳水氣籠罩的高地上,有幾個坑道口,最大的一個,坑道口正上方用灰泥砌出了「長風隧道」四個大字。
坑名「長風」,據說是「長風部隊」所建。關於這個部隊,似乎知道的人不多,還是知道的人不願多談?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詩仙李白千年前在塞北邊疆寫下如此千古絕唱。「古關今渡」的金門,從往昔兩岸對峙的邊疆轉化成現在的小三通渡口,又有誰寫下屬於它的永恆詩篇?
在當前見證歷史變遷的營區碉堡逐漸在開發的壓力下消失的現況下,西宅營區算是幸運的,而我有幸走入刻意保留的營區中,遙想那一段兵馬倥傯的戰地過往。
1.西宅營區前方有一塊石敢當,黝黑的玄武岩上寫著「石敢當 誠實部隊 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營區有個傳說......
4.走上斜坡之後就可以看見長風隧道一號出口。長風隧道內部是「T」字形,一號出口是在「T」字橫劃的右邊。
5.上方前面寫著「民國四十八年七月竣工 長風隧道 賈維錄題」。
6.內部的射口旁可以看見「三不打 看不見不打 瞄不準不打 打不到不打」的紅字。
7.這一端的隧道內分隔成幾個不同空間,以一條通道從旁邊貫穿。
10.三號出口並沒有直接貫穿外面,出口處縮成只能一個人進出的寬度,凸出部分有射口。
旅遊資訊
景點名稱:西宅營區
所在位置:金門縣烈嶼鄉東林北街,龍泉民宿後山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東林九井路右轉往龍泉民宿方向接東林北街到底
搭乘公車:尚義機場搭乘山外往金城3路公車至金城車站,再轉乘每整點一班往水頭7路公車,於水頭碼頭下車,水頭碼頭每半小時一班交通船可到小金門九宮碼頭,碼頭搭乘公車北南線、北線順、南線順或南線逆等路公車在西宅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西宅營區配置說明
西宅營區興建於民國47年孟夏,昔日為旅部所在,砲戰時期為小金重要指揮中心,現為配合國軍精實專案旅部移至龍盤山。
西宅營區站地面積5786㎡,軍事設施可分為穴居式營舍、地上單棟式營舍及地下坑道三種;穴居式坑道多建於炮戰初期且均以人工開鑿而成,由於物資缺乏,建築品質較簡陋且使用功能混合;這也充分展現砲戰初期物力危艱之情境,地上單棟式營舍則多建於炮戰末期,建築品質有明顯的提昇且使用功能分類較明確,此情境充分顯示軍事對峙情勢減緩及國家經濟提昇,地下坑道有長風隧道成T字形配置,於炮戰初期以人力費時一年完成,總長77公尺,內部走道功能除供通行外尚需兼供官兵寢室之用,坑道出口分設三處;山腰上尚有一處15公尺長之坑道係提供指揮通信的機房。
西宅營區民國94年由軍方移交金門縣政府管理,期間縣政府即積極爭取進行該營區的保存整修經費,遂於民國九十五年獲得營建署『城鎮地貌改造』專款補助,來進行該營區保存整修,企提升國人另一旅遊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