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6033938.jpg

▲榮民邵承澤為陸軍工兵退休上校總教官,看到本報關於金門尚義機場外海灘發現卅餘顆飛機未爆彈群報導,與本報連絡接受訪問。(陳君瑋攝)

這篇報導很有趣,也許在某些程度上它解釋了為何現在金門海邊的沙灘上或是營區舊址周圍的土裡常常發現未爆彈。

原來,在從前美國還沒有支援我們地雷之前,國軍弟兄是用「炸彈」改裝埋在土裡當地雷........

這該怎麼講呢?該說他們很有創意嗎?不只炸彈,連汽油桶也可以拿來當地雷....

在過去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能想到這些點子其實已經不容易了,我比較好奇的是,難道在改裝的過程裡不會有危險嗎?真是難為這些改裝的人了。

我比較擔心的是報導裡的這段話:

大、小金門島四周海灘,只要平坦易登陸地方,國軍便如「母雞下蛋」,隨便挖個坑就埋,再畫條紅線或架設鐵絲網就當成地雷區。直到民國四十年後,國軍取得美援地雷,才停用這種變通辦法。因此當年究竟埋多少地雷或飛彈、範圍多大,早已不可考。

這...........

看來以後金門海邊還是少去比較好,遇到炸彈或是地雷都不是件讓人太愉快的事。

說句題外話,這件事是因為當事人還健在,所以才可以得知實情,如果哪一天見證這些事的人都不在世了,後來的人是不是都會把這些事件做錯誤的解讀呢?像這次的事件,我相信一定有人會以為那些炸彈是以前的國軍故意丟棄的。

應該有單位出面來收集這些耆老們的見聞,然後把這些記錄留到後世,讓後人可以還原事情的真相。畢竟這些事件都是歷史的一部份,不該被遺忘。

以下是引自網路的報導原文:


埋炸彈當地雷 金門未爆彈解謎 

李金生、蔡旻岳/連線報導  

金門尚義機場外側海灘,前天突然冒出卅餘枚未爆飛機炸彈,連軍方也搞不清楚來源。現年八十歲的工兵學校前上校副校長邵承澤老先生,昨向本報揭開謎底,原來是民國卅九年前後,國軍尚未取得美援地雷前,前線守軍將飛機炸彈埋在海邊,防範共軍登陸的阻絕工事。

 邵老先生指出,卅九年前後,剛爆發「古寧頭戰役」,打得昏天暗地的金門群島,因一水之隔的共軍蠢蠢欲動,國軍為防範共軍滲透登陸,只得在美援地雷還沒來之前,將空軍的飛機炸彈改裝成地雷,埋在海邊當作阻絕設施。  

邵承澤證實 當年國軍資源奇缺  

邵老先生說,卅多枚鏽蝕不堪的飛機炸彈,印證著當年國軍什麼都缺,什麼都不能用的窘況。卅九年轉進台灣、金門等地時,阿兵哥背著一把舊槍,手上還能拿到一百顆子彈就是最好的裝備,大部分的軍火根本來不及運離大陸,為了鞏固金門防線,只好絞盡腦汁改裝地雷。

 民國七十三年以上校軍階退伍的邵老先生,曾四次到過金門。他說,當時是由專門負責機場、橋樑破壞任務的國防部技術總隊執行設置作業,先將改裝過的飛機炸彈埋入一呎深的沙坑中,再用直流式電池或絆發式引信引爆炸彈。  

美援地雷未到前 先以炸彈改裝  

大、小金門島四周海灘,只要平坦易登陸地方,國軍便如「母雞下蛋」,隨便挖個坑就埋,再畫條紅線或架設鐵絲網就當成地雷區。直到民國四十年後,國軍取得美援地雷,才停用這種變通辦法。因此當年究竟埋多少地雷或飛彈、範圍多大,早已不可考。  

當時,國軍除將炸彈當作地雷,也在打過反登陸殲滅戰的古寧頭和距離大陸更近的小金門,將五十三加侖裝的汽油桶埋在海邊,當作縱火式地雷,想盡辦法阻止共軍上岸。 

隸屬於二○八師青年軍,曾參加華北和登步島等多次重大戰役的邵承澤說,其實早在一次世界大戰時,英軍最先發明戰車,沒有任何武器可以阻擋。德軍參謀本部下令工兵用炮彈改裝成地雷,放在陣地前方阻絕戰車,同時也用火焰噴射器對抗戰車。二次大戰時,地雷才廣泛使用,因此當年金門國軍作法,也算是窮則變,變則通的應變方式,並非全新的作戰技巧。

 他還表示,被海水沖刷出來的飛機炸彈,一枚威力相當於十餘顆反戰車,專門破壞履帶的戰防雷,雖然彈體均嚴重鏽蝕,引信也已失效,但炸藥可能仍具危險性,軍方應謹慎處理,不可掉以輕心。(中時電子報970906)

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6/4/15fe7.html


以下是相關報導:

144577858.jpg

 金門海灘 冒出30多顆未爆彈
▲金門尚義海灘4日發現30餘顆已鏽蝕的未爆飛機炸彈,軍方封鎖現場進行移除銷毀。二次大戰盟軍雖曾空炸金門,但在海灘投彈機率極低;至於國共戰役以炮擊為主,也不可能出現空投彈,這批未爆彈來源讓軍方百思不解。(李金生攝)

金門海灘赫見飛機鏽彈

李金生/金門報導

金門尚義機場外側海灘四日突然裸露出卅餘枚美造飛機炸彈,雖已鏽蝕不堪,初步鑑定已不具危險性,但每枚長度逾一公尺,重達二、三百磅,遍布範圍超過一百五十平方公尺,在海灘挖花蛤的民眾初見以為是大魚屍。據當地父老指出,民國卅三年八月卅日,二戰盟軍曾空炸金門,但投彈海灘的可能性極低;國共炮擊也不可能出現空投彈,令軍方百思不得其解。  

昨天上午八時許,一名拾螺婦人走過尚義機場灘頭據點,赫然發現海灘一大堆東西,起初還以為是死掉的大魚,走進一看驚覺都長得很像炮彈,趕緊通報軍方處理。  

聯勤金門未爆彈處理小組上尉蔡懷芝和士官長盧光國帶隊趕至,立即封鎖現場,從有些還可看出尾翼構件,初步鑑定是每顆二、三百磅重的美造飛機炸彈,因外觀嚴重鏽蝕且長滿貝殼,且引信失效,應已不具危險性,將盡快移除銷毀。  

但平日常有民眾經過的海灘,何以突然出現這些大炸彈?連軍方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二次大戰、國共戰役炸射下來,或過去軍方委外承商任意掩埋,經海水長期沖刷出土,有待進一步調查。(奇摩新聞970906)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5/4/15dbc.html

 

反登陸工事 成特殊地景

 

2008-09-06 中國時報 【李金生/金門報導】

 C9790611.jpg 
阻敵利器 
▲金黃色沙灘綿延數公里,盛產花蛤的金門尚義海灘,在兩岸關係緩和,卸下海防第一線任務之後,因為前天發現30餘枚未爆飛機炸彈,而再成為矚目焦點。昔日反登陸的「軌條砦」,至今仍直挺挺的矗立沙灘上,見證金門風雨飄搖,刁斗森嚴的年代。(圖:李金生)

金門日前發現數十枚鏽蝕的飛機炸彈,而引起社會關注。而在國共高度對峙期間,國軍為防範共軍從海上、空中來犯,曾以雷區、反空降樁和軌條砦阻止,如今硝煙散盡,金門從兩岸軍事對抗的最前線蛻變為和平往來的前哨站,這些反登陸的防禦工事,也成為特有的戰地景觀。 

民國卅八年十月廿四日爆發「古寧頭戰役」,共軍一萬五千餘人登陸激戰,最後雖以國軍大捷告終,但國軍評估對岸仍有再出動船團,進行登陸襲擊的可能,因此在四十年間於大、小金門海岸密集布雷。  

兩岸緊張關係緩和之後,金門自八十七年起開始執行排雷作業,估計至今還有一百五十三處雷區,七萬餘枚地雷尚未出土,成為金門地方建設的最大障礙。 

大約在海岸布雷的同時,台灣鐵路管理局提供大批報廢的舊鐵軌,由島上工兵在岸邊用水泥灌模澆製基座,拖往海灘阻絕對岸船隻進來,這種被叫做「軌條砦」的阻絕設施,與雷區並稱金門海岸兩大防禦工事。  

至於「反空降樁」則是防範來自空中的攻擊,出現時間在七十二年左右,目前全島各地仍到處可見,一根根指向天際,柱頂還有鐵條的水泥柱,成為金門田野最特殊的地景。  

在尚義海灘發現大批未爆彈之後,這些屬於大時代的產物,引起當地居民的議論,無奈之餘也只能說:「這就是金門!」  

出處: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8090600188,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