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中英、中法簽訂天津條紉,清廷開放包含台灣安平、淡水在內的通商口岸。同治三年(西元1884年)安平開港,外商紛紛在此設立洋行,直到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的三十年間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商務貿易的全盛時期。
如今,洋行的繁盛已成為過往雲煙,現在只剩下英商德記與德商東興兩個洋行的洋樓建築見證過往的繁華歲月。
東興洋行的老榕樹一如往昔地在風中輕擺根鬚,樹下來往的人們卻已經不知穿越了多少次的改朝換代。
如今的洋行,是旅人休憩的所在,習習的涼風是洋樓待客的溫柔,讓每個疲憊的旅人在此得到慰藉。
只是,這樣溫柔的撫摸無法留駐我們太多的時間,還有很多劍獅們等著我們去拜訪。
還沒跨上鐵馬,洋行對面的四季公園門樓上就讓我們看到了劍獅。
這個公園的出入口跟涼亭上都可以看到劍獅,石雕的劍獅口中銜著由左向右的七星劍,四五隻劍獅共同護佑來往遊人的平安。
下一站,要往安平公墓前進,雖然說大過年的,但是經過這裡還是讓人覺得不太自在.........
公墓旁的安平路850巷4弄2號,一個人高的洗石子照壁上有一尊洗石子的劍獅,卷曲的鬃毛看起來很有希臘式雕刻的味道。有人說祂像是電影「羅馬假期」中的那個「真理之口」,還好祂嘴裡銜著劍,不然大概真的有人會把手伸進去吧。
同一條巷弄往前走,8號的門樓上有一尊呈現淡淡粉紅的劍獅。
雖然說粉紅是很浪漫的顏色,祂嘴裡的劍也是代表祈福的右向左,但是圓瞪的雙眼加上猙獰的表情,實在是讓人看了很害怕......
回到公墓旁的路往停車場方 向前進,繞進停車場旁的運河路40巷12弄1號,可以看見一尊要抬頭觀賞的照壁劍獅。
這片照壁不是獨立在門前,而是從門前的圍牆突起一大塊的水泥照壁,從修補的痕跡來看,這道照壁的內部應該也是紅磚。
繼續往前,繞過弘濟宮後,來到運河路40巷1弄,這裡的民居中隱藏著兩尊劍獅。
第一尊劍獅整個就是青綠色的獅頭,大大的額頭幾乎佔去了大半張臉。
仔細看看,祂的額頭上有灑金粉唷!讓祂看起來金光閃閃。
第二尊劍獅就在這間房子裡,雖然遠遠地就可以看見劍獅的長相,是尊額頭上有太極八卦的木製劍獅。
雖然從主人家門口的掛牌「台南市八二三戰役戰有協會」來看,主人跟金門應該很有淵源,但是沒開門也就不好意思去打擾人家了。
路上經過了「歐家古厝」,這裡本來是清代安平水師教場舊址,建築為穿斗式三合院,有60餘年歷史,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唷!
建築本身是南部著名木匠師「貓排」張粒才傑作,內部牆壁則有台灣早期彩繪界大師潘春源的書法及彩繪壁飾。建造人是來自金門的歐山發、歐山德、歐海發三兄弟,又是個跟金門很有淵源的地方。
2004年,這裡被台南市政府指定列入傳統民居整修工程,由「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專案補助,並委由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著手修案。現在則以「台窩灣民居」的名字對外營業,提供住宿、安平文化歷史景點觀光導覽、老宅講古等服務。
「台窩灣」是安平的舊稱。
再來這尊劍獅是也是在照壁上,照壁從屋外看是在屋前矮牆上,但如果從屋內看就是就不一樣了,白色的牆面延伸到地表。
這尊彩繪的劍獅剝落的很嚴重,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出來是劍獅.....
下一尊劍獅是在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本來王船上的劍獅已經讓人很驚訝了,沒想到.....
現在的船上也有劍獅啊!
這是安平港邊「安平港觀光遊艇」上的劍獅。
安平果然是個到處可以看到劍獅的地方。
這次的安平尋獅之旅,從出發到到裡總共花了七個多鐘頭,扣掉吃飯的半個鐘頭,也大概要七個鐘頭,還好有「安平旅遊服務中心」提供腳踏車,不然要花更多的時間。雖然途中有幾尊劍獅因為附近有廟會所以我們沒過去之外,大部分還在「執勤」的劍獅應該都讓我們找到了。
找完了劍獅,時間也近黃昏,安平的夕照是台灣有名的美景,卻也怎麼也比不上劍獅給我們的印象深刻。
在我們心中:安平=劍獅。是一個永遠不變的恒等式。
安平尋獅記系列:
1.來到安平找劍獅
2.大街小巷訪劍獅
3.日正當中看劍獅
4.翩逐春風觀劍獅
附記:法力最高的「雨漸耳」劍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