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37.JPG

水頭聚落的「下界」,與一般人所熟知的得月樓所在地的「中界」,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情。少見洋樓與番仔厝的跋扈飛揚,有的是閩南傳統建築的溫潤內斂,卻又不像「頂界」十八支樑的整齊劃一,所有的建築似乎都有著自己專屬的風格,讓人可以輕易地區分出屋宇各自的性格。

水頭108號前,一棵枝葉濃密的龍眼老樹,陪伴著磚紅色的「凸」字形照壁,似乎盡職地為主人阻擋來自前方的喧囂。

DSC_0231.JPG

老樹與照璧是屬於「王氏古厝」,這棟起造於明末清初紅磚瓦厝,有著閩南傳統古樸莊重的氣質,以不語的溫柔,記錄著過往歲月的悠然。

現在的「王氏古厝」是一棟二落大厝,但其實在遙遠的明末清初時,它只有現在的後落,一直到了民國32、33年(西元1943、1944年),當時的屋主「王成南」從印尼與母親回到金門後,才又加建了前落,成為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建築形式。

DSC_0234.JPG

或許就是因為前落與後落興建的年代相差了三百多年吧,建築也就有了不同的表情。由王成南17歲跟隨其父至印尼,經營雜貨生意後,與母親攜回白銀後,修補了原本已經殘破的後落,而加建的前落,牆面不但使用了九道的花崗岩石條平砌,腰堵以上更是採用了紅磚,屋前的地坪與照壁也都採用了大量的紅磚,用石材與紅磚將前後兩棟興建歷史不同的建築的外觀統合起來。

DSC_0232.JPG

後落牆面所採用的是「出磚入石」的砌法,這種砌法,常見於清初,或是經濟狀況不佳的金門建築。

明朝末年,金門附近戰事頻仍,兵荒馬亂,金門經過幾次盜匪的燒殺擄掠,早已滿目瘡痍。加上鄭成功據守金廈兩地與清廷抗衡。清初攻克廈門後,頒禁海令,遷移金門居民入內地。等到禁海令廢除,金門人回金門後,由於沒有足夠的營造材料,只能撿拾剩餘的建材進行重建,於是產生了種種混合材質的建築技法,「出磚入石」只是其中之ㄧ。

DSC_0414.JPG

同樣是「出磚入石」,從石材的取用還是能看出屋主的經濟狀況。好一點的可能還會用到多來自廈門,呈白灰色的「泉州白」花崗岩。差一點的,就只能使用金門本地所產,色澤較為偏黃的花崗石。再差一點的,就只能收集到什麼就用什麼,所以一面牆上可能種顏色的石材都有,甚是連石臼、柱礎、柱子等石材,或者是沒有加工過的石頭通通會上牆,成為建築的材料。

「王氏古厝」後落左方牆壁大約雀替的位置上,就可以看見一排圓形的石材,而且顏色深淺不一,想來是把收集來的石柱加以裁切後運用的結果。

DSC_0235.JPG

前有老樹與照壁的「王氏古厝」,形成一個內聚的生活空間,照壁阻擋了巷沖,老樹則是提供了遮蔭,使得屋前埕變成舒適的休憩空間,王氏族人可以在此聚會,產生一股對於家族的內聚力。然而王家人沒有將這塊大埕用圍牆與周遭環境阻隔。事實上,每年農曆七月十八日,水頭普渡時,這裡是聚落內設醮的八處之一,算是一個開放的空間。

DSC_0217.JPG

不是設醮日子的王氏古厝前,一如水頭下界的其他地方般,滿溢著看盡世情後的舒緩空氣,你是王氏族人也好,不是王氏族人也罷,照壁依舊在此阻擋煞氣,而老樹依舊為每個需要的人提供濃蔭。

 

  

基本資料

名稱:水頭王氏古厝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公告日期:2003/03/31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前水頭108 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前水頭段0564-0000地號
指定理由:1.創建年期久遠者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所有權屬:私有

 

 

註:文建會網站上,將此宅的興修誤植為「原為清乾隆時期的建物,到清末光緒年間又加建成二落大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