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

深秋的金門,大地是一片富饒的金黃。

金門高粱酒遠近馳名,除了得自於寶月泉優越的水質之外,金門本地栽培的高粱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然而高粱在金門的廣泛栽培卻是在國軍轉進金門之後的事。胡璉將軍在《金門憶舊》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述:

曾經徵求民眾意見:「不吃高粱,吃不吃大米?」反應是「不吃高粱,當然吃米。」但是籌措經常食用的大量白米,談何容易!在苦思焦慮之中,忽然想出了解決的辦法:原來金門每月至少要從臺灣買酒十萬瓶以上,若果把這筆買酒的錢改買大米,以大米換回高粱顆,再以高粱顆製成「聞香先下馬」的蘭陵酒,這樣飲高粱酒,吃大米飯,燃高粱稈,豈不一舉三得。此一構想,經過提出研議,果然一致贊成。時正早春,高粱萌芽,說作便作。民國四十年底在張子英處長督導下,周新春廠長利用舊金城寶月泉的甘泉,開始生產了「金門高粱酒」。當時紅牌大_十二元一瓶,黃牌高粱祇賣八元五角。雖然如此,仍比從臺灣買來的酒便宜很多,因為減少了運費和耗損。金門物質供應處每月獲利 八、九萬元,不僅解決了食用及燃料問題,而且無中生有的得了一筆巨額款項。百萬元一年,在當時確是一個大數目。「財政是庶務之母」,地方建設,打仗措施的需費便也迎刃而解。

由此可知金門廣植高粱,是胡璉將軍在物資缺乏的情勢下所想出的解決方案,也因此為金門開展了新的生機。

高梁

高粱原產於熱帶非洲或印度,早在十三世紀就被引入中國栽培,後來的主要產地反而是在屬於溫帶的東北、河北、河南與山東。

金門何時開始栽培已無法可考,1945年以前栽培的大多是「在來種」,植株矮,穗直粒白,可以用來煮高粱粥,製高粱粿。而1945年左右,從大陸東北引進了植株高達二公尺的「北掃種」,顆粒紅色,且穗軟下垂,鳥兒棲息不易,因此烈嶼人稱之為「鳥仔怨」,在1962年其他品種出現前,一直是金門高粱主要的栽培品種。

1968年出版的《金門縣志》對於金門高粱品種的來源有以下的記載:

金門舊有高粱,惟品種不佳。日據時期,從東北運來豆餅,偶粘有高粱種子,落田間,發芽滋長,為山外農人發現試種,產量特高,農民競相播種,遍及全縣,遂成特產。

現在金門所栽培的高粱,大多是以「北掃種」所選育出來的「金選三號」再自行改良的「金門五號」,之後的「金門七號」「金門九號」,還有從台灣引進的「台中三號」「台中五號」等品種,尤其是「金門七號」與「金門九號」的種子糯質含量高,釀酒的風味佳。再加上新品種的再生能力強,可利用宿根栽培,高粱的收穫也從過去的一年一獲,變成一年兩獲,更由於秋作高粱的擴展,讓金門的秋天有了遍地金黃的美景。

高梁

高梁

每年秋末冬初,往來於金門環島北路上,從金城方向過了瓊林之後,一直到沙美都可以看見整片的高粱田,晴空下的高粱田,耀眼的金黃色彩,照的人從眼底到心中都是一片豐饒印象,縱使今年因為雨水不夠,高粱的收成不比往年,數大便是美的黃金印象依舊讓人感動。

事實上,雖然金門的高粱可以一年兩獲,但春作高粱的除草成本過高,1990年代以後這一片農田幾乎春作都以小麥為主,整個高粱的種植也變成以秋作為主了,要想看整片的成熟高粱田只有每年的這個時候。

浦邊蓮法宮遶境

收獲之後,高粱田中只留下乾枯的高粱桿,繁忙的農事,到此暫時告一段落。無論今年的收成如何,這都是感恩的時候,廟會活動接連上場,酬神演戲,村莊裡一片歡樂景象,人們也不會忘記恭請境主神明遶境巡安,除了讓神明親睹今年的豐收之外,也預約來年的風調雨順。

高梁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