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圓環一直是溪邊聚落明顯的地標,這個位處金門本島東南角的聚落,擁有號稱全金門最美麗的沙灘,也擁有全金門唯一的海水浴場,只是在時代變遷之下,到這裡的外來客少有為海浴而來,來到這裡的不是尋找風獅爺的癡迷尋獅客,就是尋找自己往日軍旅舊跡,真正專程來這裡的人已然不多,讓這裡多了些邊境的況味。
年初再訪溪邊,鯉魚圓環周邊的環境已有改變,圓環中的鯉魚塑像依舊凝滯躍起的姿態,不同的是,原本路邊廢墟般的房舍,多了一幢嶄新的建築。
印象裡,這裡原本是部隊的營舍,幾次經過只見迷彩色的城垛環繞,裡面的房子宛如廢墟,間或幾條搖頭晃腦的大黃牛,看見陌生人靠近,不怕生地抬頭望一眼後,繼續低頭反芻口中的食料。這次經過,牽牛花依舊在迷彩牆外恣意地開放著,牆裡的牛群不見蹤影,只見一幢磚紅的房子,晴空下默然地站立在一片寬廣的水泥基地上。
紅瓦房中央一塊弧狀的山牆,山牆面上兩條躍起的紅色鯉魚在怒起的波濤中合拱一球渾圓的太陽,山牆底面一排紅色大字,清楚的寫著「溪湖里活動中心」。
我走近觀看,屋前的花崗岩落成誌上,訴說著這塊土地的過往滄桑。
原來,這一幢耗資千萬餘元新台幣興建的社區活動中心,是「溪湖小學」的舊址。1946年,溪邊旅星僑胞鄭清山、鄭清淵等人,在鄉人建議下,於新加坡籌募「溪湖小學」建校經費美金三千餘元,匯回家鄉,由鄭木生、鄭復伙、呂清堯等人負責建校工程。隔年年底校舍包括禮堂、教室,老師宿舍、餐廳、廚房及廁所的校舍完工。沒幾年國民部隊退守金門後就佔用,一直到1990年軍方才退出。之後校產竟被收歸公有,直到前些年才歸還地方。
牆面上另一方黑色大理石的落成誌更清楚的講述了這一段歷史。
整個建築最引人顯眼的,就是正立面山牆上的「鯉魚躍龍門」的剪黏泥塑。這個圖案是重建以前校舍上的圖案。先用灰泥塑出海浪、鯉魚等的粗胚,在用陶瓷片一片一片的拼上去,完成後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所謂「鯉躍龍門,身價百倍」,自古學子努力研讀,多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踏入科舉的門檻,光宗耀祖。「鯉魚躍龍門」的典故依據《藝文類聚》、《太平廣記》等書的記載,大多是引用自目前已經亡佚的漢代《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不登者點額暴腮。」另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引用《爾雅》:「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反。」都是在講這個典故。
溪湖小學的校舍有前後兩排,前排包括了禮堂與兩間教室,後排則有老師宿舍、餐廳與廚房,另外在東面有廁所。兩排之間有天井,天井旁又開側門,讓後排可以不經前排建築與外界交通。
前排建築正面為塌壽結構,凹下去部分是建築主體的禮堂,牆體為顏只磚,外有迴廊,迴廊外為水泥柱,兩側灰色牆面的則是教室。
與目前所能見到的老照片相比較,重建後禮堂門窗的數量與配置與以前略有不同,門窗上方的圓拱在重新建造時也沒有再復原,僑匯時期洋樓特徵的圓拱雖然不可見,還好西式山頭有加以重建,算是與起建的僑匯時期有了連結。
現在所看到的建築其實完全都是新建的,原本的建築在重修時已經完全拆除。
新建建築後方的水泥房子,是部隊進駐時期加蓋的建築。1949年進駐後,溪湖小學建築基地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了原有建築外,兩側與後方都加蓋了營舍,出入口也築起了厚重的圍牆。如今兩側的營舍已經拆除,後方的營舍則還有部分的留存。
在愛吾廬醉墨齋部落格的留言裡,記述這裏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故事:
記的小時後至該地後面軍方加蓋的餐廳觀看勞軍表演,因軍中疑因軍人發狂(斯時年紀尚小不知何故)發生恐怖攻擊,當時軍民死傷無數,至今雖已過了四十餘年,每當經過溪湖國小現址,仍然心有餘悸;
記得大哥將我及大姐扔出窗外才免被踐踏不測,否則也無法寫下這一段見證過的歷史,依稀記得我、大哥‧大姐三人手牽著手身上沾滿血汙一哭往回村的路上,在半路上﹝位於溪邊與下湖中間的小橋﹞,村中一些父母一路狂奔哭嚎欲衝向事故現場,因為他的小孩也在裡面不知是否安然。途中只見父母急奔而至確定安然後相擁而泣,雖口中責備但已無怒容。
這件事被稱為「溪邊事件」,難得緣份~金誠連新聞台裡摘自陳培雄將軍所著「考驗-老童生回顧集」一書裡,對於事情經過有以下的描述:
「溪邊事件」發生於民國56年9月18日,金東守備陸軍第32重裝師,當時師長陳培雄少將,中央軍校第15期。那晚在溪邊這座小型禮堂內,有個慶功晚宴(32師射擊比賽第一名),由師長親自主持,節目進行到一半時,忽然有人從左邊窗戶投入兩顆手榴彈。因暴行受傷的有:兩位副師長、團長等數名,一名士官傷重不治。
能跑、能走其他人員都驚慌跑走了,現場只留下師長,想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數分鐘後,一位兩棲偵查連的士官(成功隊),光著上身、穿紅短褲、拿著卡賓槍,來保護師長。
「當時32師人全都跑光了,只有我陪著師長在那裡...,」事後金防部政戰主任,發給蛙人戰士獎金五千元
暴行是一位自願留營,事後又後悔的士兵。看見同梯次人員都退役回家,自己有所感觸而後悔。
出處:http://mypaper.pchome.com.tw/natac/post/1271437635
我不知道事件發生在那一棟建築裡,眼前所見屋後的兩棟建築,似乎規模都沒有大到作為禮堂或是餐廳。或者,被拆除重建的地方,正是事件的發生地點?只是如此一來,就不是前文中所稱「後面加蓋的餐廳」了。
歷史渺渺,白雲悠悠,曾經發生過的一切,隱入了時間的洪流之中,40幾年前那一夜發生的事,當事人依舊存在人間,但是這一段隱蔽的歷史,人們不知是否願意往事重提?
軍方退出後,物資供應處接管這裡作為高粱酒倉庫,但部分營舍仍有駐軍。1983年倉庫撤除後,兩棲偵察連再度進駐,直至1990年才完全離開。之後原本的人民土地,又因為處理的疏失變為國有,在地方人士的努力奔走下,終於又還地於民,然後又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下,讓溪湖小學能夠一原貌重建,成為溪湖里居民的活動中心。
從學校到軍營,再從軍營轉變為活動中心,幾次身分的流轉,不也代表了島嶼居民心境的轉變,舊有的記憶已然沉積,新的記憶正待未來的參與,將來的溪湖小學舊址會變成如何,或許,山牆上高高躍起的鯉魚,正是居民對於新生的期待。
相關連結:
溪湖社區活動中心肇建全紀錄
http://tw.myblog.yahoo.com/jw!kxlcGAmFCUAXJRacqHk-/article?mid=680&prev=694&next=633&l=f&fid=25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