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民國四十六年,趙家驤將軍品定「新金門十景」,名列十景之首的正是「明王古墓」,並以詩詠之:「淒涼監國墓,憑弔一愴神。君父煤山恨,賢王率王濱。可憐南澳劫,不愧百年身。當此艱難會,誰將俎豆陳 」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趙將軍所詩詠的所謂「明王古墓」並不是真正的魯王墓。在真正魯王墓被發現,魯王遺骨被移葬太武山麓的小徑後,之後的「金門新二十四景」自然以魯王新墓代之,題為「魯墓靈光」。

雖然如此,之前被誤認為魯王墓的場域依舊有可觀之處,撇開那些關於歷史的紛擾不談,來到這裡依舊可以感受到盎然古意。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這股濃厚的古意主要來自於魯王疑塚旁的「魯亭」。從道光十一年(1833年)至民國四十八年(1958年)八月二十二日,一百二十餘年來,眾人都認定這個場域中的古墓是魯王墓,所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夏天,金門人許維舟於倡議在墓塚右側建「魯亭」,隔年春天完成。完工後的「魯亭」中央有一塊石碑,亭子的梁柱上也都有當時黨政要員的提聯。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正中央的石碑高約208公分,正面由當時軍事委員長蔣中正先生頒題「民族英範」四字,全部碑文為: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一月

民族英範

蔣中正題

之所以會有這個碑,是因為民國廿五年對日戰爭即將開始,當時的中國籠罩在民族主義至上的氛圍中,為了表彰民族氣節,加上當時的福建省第五區督察專員黃元秀對於魯王抗清的復國志節極為敬佩,所以請國府委員長蔣中正題「民族英範」四字,並立碑表彰。

至於「魯亭」的柱子上,分別有當時駐閩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福建省主席陳儀、金門縣長李世賡、福建省第五區督察專員黃元秀以及金門文人許維舟的提聯。碑後兩旁石柱上與碑正面同一個方向的柱聯應該是陳儀所提,姑且不論陳儀這個人在台灣近代史上的功過,站在保存文化資產的立場,這樣毀損古蹟,把他的名字從柱子上挖掉實在是讓人看了搖頭。

話說回來了,還好這對題聯是在金門而不是台灣,而且柱子上沒有留著陳儀的名字,不然搞不好有台灣人看見後會把整個魯亭砸掉也說不定.......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至於石碑後面則是「募建魯亭碑記」,其碑文如下:

粵稽魯王墓自清道光丙申四月福建分巡興泉永道周凱為樹墓碑禁
樵蘇加封植忽忽又閱百年矣風霜久歷剝蝕滋甚客夏六月 福建第
五區行政督察專員黃公元秀巡視金門詣墓展謁追維魯王當年監國
抗清誓復國土抑何其氣之壯而志之堅歟設任其湮沒不彰民族曷資
宗仰 黃公因之捐廉倡議修墓築亭為魯王留一紀念迺命維舟出任
募捐重修築事義無可諉勉效馳驅荷承李縣長暨諸鄉君子踴躍輸將
鳩工焉庀材焉彫之琢之經之營之且得許君維翰及金城鼓岡兩鄉民
眾樂於趨事赴功故不匝月而亭告成焉 黃公於是大書特書其亭曰
魯亭並請 蔣委員長題民族英範四字刊於石俾後之過斯亭者猶想
見當日魯王鞠旅陳師滅此朝食之氣慨油然興起其敵愾同仇之志念
有不頑廉懦立而丕變世風者哉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孟春之月 里人許維舟謹識並書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從「魯亭」的柱子跟橫樑滿佈的題刻,不難看出當時對於魯王的推崇。

我常常在想,如果當時就知道墓裡面的不是魯王,而是宋朝的命婦,應該就不會有這些東西存在了吧!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魯亭外有另一塊石碑,碑額橫刻「捐資修墓建亭芳名」,碑文為: 

捐資修墓建亭芳名

專員黃元秀捐銀壹百元          附列開支各條如左:
縣長李世賡捐銀捌拾元        l建亭暨碑工料對石匠陳炳煌莊來生等去銀弍百陸拾玖元柒角
參謀滕時發捐銀伍元         l築洋灰亭蓋亭座並修墓工料對泥水匠許嘉后去銀壹百捌拾元
吳錦章捐銀壹百捌拾元        l金城鼓岡兩鄉助工修築對津貼點心去銀弍拾玖元
洪朝煥 董允耀各捐伍拾元      l雜費對扛運石碑石條工資計共去銀參拾肆元
林長庚 林長椿合捐肆拾元      又對碑柱髹字照像並買杉蔴竹遮等費去銀參拾陸元伍角 
許嘉文捐銀弍拾元            計共支銀伍百肆拾玖元弍角
許維舟捐銀壹拾肆元弍角       
林策勳捐銀壹拾元
  計共捐銀伍百肆拾玖元弍角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孟春之月 董事許維舟謹佈並書

我個人認為,這塊石碑的碑文比魯亭裡那塊的背面文章有價值,它不但碑文格式特殊,而且把所有的開支寫得清清楚楚,包括石匠、泥水匠連工帶料花了多少,搬運費花了多少,甚至連金城、鼓岡(今古崗)幫忙的鄉民用了多少點心費都有寫明,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史料。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姑且不論「魯亭」所在位置的尷尬地位,民國25年(1936年)台灣還是日本的屬地,但金門與中國大多數地方一樣都已經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之下,當時台灣所立的碑都是以「昭和」為落款年號,要看到像「魯亭」這樣以民國紀年的碑恐怕是沒有,所以金門在這個時期的碑其實都有其時代意義,只可惜這樣珍貴的見證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或許要到哪天這些東西都消失了,金門人才會驚覺自己失去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不管如何,「魯亭」的存在是起因於錯誤,但這樣的錯誤在時光累積後有了歷史的厚度,後人見了總是能從建築式樣,相關場域的氛圍感受到構築在歷史訛誤上的古意,如果當年發現錯誤後竟已經決定不將魯亭遷往小徑的新魯王墓,那是不是該對這樣的古蹟多一些關注呢?

不過,反正關於魯王,也沒有太多人注意了,魯亭遷與不遷,在兩岸情勢改變的現在,似乎也沒什麼差別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Hamlet》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