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廿二年(1933年),在金門本島東邊一個叫做「大地」的聚落裡,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宅子完工了。這棟當時花了二萬八千銀元的房子是由金門在地的土水匠師吳守滑及吳克榮,還有後浦頭的木作匠師黃傳心,加上來自惠安的打石師傅莊文財共同興建。施工時間從民國十八年開始,到廿二年結束。屋主是老家在這裡的「麻六甲」「山王」吳心泉(1887-1950)、「海王」吳仲坦兄弟,完工的房子格局是右側有護龍的二落大厝。特殊的是,護龍是帶著異國風情的五腳基洋樓建築,彰顯著屋主海外飛黃騰達的榮耀。
八十個年頭過去了,原本居住在裡面的吳心泉的母親張昔、妻子陳省、長子吳忠信、二哥吳守瓢等人,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襲金門而舉家避居南洋去「走日本」,把房子託付給族人吳永岸一家。這一家人到現在仍然住在這棟地址為大地12號的房子裡,只是代管人已經交棒到了第二代的吳清榮夫婦。
雖然人不在金門老家,但吳心泉一家人對於家鄉故居仍是十分關心,甚至他的長子吳忠信在民國六十一年時還匯寄了新台幣七十萬元給代管的吳清榮,請他對老家進行修繕。
如今,走埔華路經過大地時,從路上就可以看到老房子線條優美的左側山牆,註記著這一家人在麻六甲山海稱王的榮耀。
吳忠信曾經貴為拿督,但他的父親吳心泉並不是一開始在海外發展就飛黃騰達的。
吳心泉是吳幸的第三個兒子,早年就與大哥吳守作及四弟吳仲坦以起到泰國尋求發展。吳守作病死之後,吳心泉及吳仲坦轉往新加坡,後來輾轉到了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從事人力仲介與包攬工程的業務。他把金門建築使用花崗岩作建材的經驗帶到麻六甲,在當地開設花崗岩石材場。並且得到同鄉的戲子陳文坤的協助,利用他與英屬殖民地官員相熟的關係,順利發展事業。
吳心泉的商號原本以「金泉成」為名,事業擴大後改為「金泉發」。他的事業後來陸續交棒給第二代的吳忠信兄弟、第三代的吳梓新兄弟,到現在是第四代的吳友鏗兄弟。目前他的曾孫吳友鏗仍於麻六甲經營建築業。
除了吳心泉之外,當年與他一起到南洋發展的兄弟吳仲坦曾經初任中華總商會及福建會館主席,並在1956年榮獲英國女皇頒發MBE勳章。
有了鄉親吳清榮的細心照料,老宅子到現在的保存狀況都還不錯。但是在日軍佔領金門的時候(1937-1945),日軍連部佔住了護龍的洋樓,而且為了進出方便,進駐的軍人常常直接踩踏在老宅屋瓦上。後來日軍走了,房子卻沒有還給主人,換了一批軍人住到裡面,一樣是連部進駐,所以長期累積的破壞讓房子不得不在民國六十一年整建。
這次的整建除了修繕了屋面以外,護龍疊樓因為結構危險,所以向前增建了一部份,但整體的外觀並沒有太大改變,不仔細看的話不會看出增建部分的二樓外廊沒有拱圈,柱子上端也沒有灰泥的裝飾柱頭。倒是從空照圖看,可以看出疊樓前半段的屋頂已經改成了平頂,與原本的斜坡屋頂大不相同。
雖然經過了整建,歲月也在屋宇間留下無法抹去的痕跡,但如今依舊可以在吳心泉宅的許多角落裡發現當年興建時的講究。
墀頭中定格的戲齣不知上演的是哪齣戲碼,被歲月之流磨花的玻璃,栩栩如生的人偶再度紅塵,以生動的表情引人懷想主人家的騰達。
日本面磚雖然已經如周邊的彩繪般逐漸褪去光澤,但細緻的灰泥泥塑卻在風雨中保留了下來。
做工精細的木雕留住了過往的繁華。
不語的頑石,在工匠的巧手下有了嶄新的生命。
當然,在這樣一個濱海的聚落裡,出現這麼一座華麗的建築,尤其興建期間其他聚落發生了水頭大劫案,讓主人家不得不思考關於那些保守基業的事。
於是,屋宇前埕兩側建起了隘門,隘門上也樹起了玻璃山,期望能夠在動亂的時代裡,為家人留住一個安身之地。
只是,這樣的祈願終是無法在時代的變動下實現。
時間的流轉,終究將昔日華美的疊樓帶來了陳舊。
十丈的紅塵落成了青苔的記憶。
無論有什麼樣的榮光,都是庶民生活的場域,以沒有距離的親和,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
不過,事物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低調的華麗依舊有掩不住的光彩。
民國一百零一年,房子的第四代主人之一的吳友鏗僑居地麻六甲向金門縣文化局提報,希望將先人留下的老宅登錄為文化資產。在經過「金門縣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審議之後,它們決定給老宅更高的規格,
將它指定為縣級古蹟,讓「吳心泉宅」成為金門八處國定古蹟、三十七處縣定古蹟之後的第四十六處古蹟。
關於「吳心泉宅」,新一頁的故事已經開啟。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大地吳心泉宅 | |||||||||
地 址 | 金門縣 金湖鎮瓊林街1 號 | |||||||||
類 別 | 古蹟 | 等 級 | 縣(市)定古蹟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公告日期 | 2012/12/07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1010096061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
登錄理由 | (一)、吳心泉係馬來西亞馬六甲(英文 Malacca、馬來文 Melaka)金門僑領,為金門下南洋重要人物,其子拿督吳忠信曾擔任馬六甲金門會館第三任主席,其孫吳梓新現任馬六甲金門會館第五任主席,皆為馬六甲僑界具有貢獻之人物,在僑界的成就與地位深受各界肯定。就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角度而言,其建築深具人物事件之歷史文化價值。 (二)、該建築為馬六甲浯僑回鄉建築代表,整體風貌完整,同時彰顯當時的時空背景,極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三)、格局形制、裝飾風格不僅反映中西合璧之特徵,相關匠師作工如石、木、構工等均極為精緻,極具藝術價值。 (四)、建築本體之防禦性構造保存完整且極具巧思,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並有極高再利用之價值。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創建年代 | 西元 1929 年 | |||||||||
歷史沿革 |
「吳心泉宅」創建於1929年,創宅的屋主吳心泉過去曾在「麻六甲」與胞弟吳仲坦分別在僑居地被稱為「山王」、「海王」。吳心泉(生於民國1887年)早年與其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事業發跡後,委由二哥吳守瓢在家鄉大地興建屋宇。先於1929年至1931年興建二落閩南古厝;繼於1931年至1933年興建護龍疊樓。當時是聘請在地專業土水匠師吳守滑(內洋人)及吳克榮、打石師傅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師黃傳心(土名,後浦頭人),總共花費二萬八千銀元。 |
|||||||||
屋主生平 |
大地鄉賢吳幸的第三子吳心泉(生於民國1887年)早年與其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他們先在泰國謀生,卻因環境困頓,吳守作病死,於是吳心泉兄弟便改赴新加坡,輾轉至馬來西亞馬六甲(麻六甲)從事人力仲介及工程包攬。 |
|||||||||
外觀特徵 | 建築整體格局為二落帶右護龍,護龍起疊樓方式興建,疊樓採用五腳基洋樓形式,為地區少見。前方有埕,埕兩側有邊門,形成獨立之內院。 建築屋頂特徵為出料磚採用五紋磚形式,護龍部分使用大量西式線板,正面並有西式山頭。正面凹壽有「延陵衍派」匾額面堵及對看堵,保有大量至廈門添購的彩釉磁磚,六角吊筒與桁引雕刻、獅座雕等,雖部分破損,但仍可見雕工細緻。正面下堵有葫蘆與罄石雕、獅頭石腳、如意卷草石腳。正面次間水車堵有蝴蝶、螭虎泥塑,墀頭內部泥塑人物故事情節尚稱完整。 |
|||||||||
室內特徵 | 本幢建築內部木雕構件精細,如前廳木屏堵之象座與四不像座雕刻、錢窗花、四季花卉雕刻門扇-夏荷、秋菊、冬梅,正廳屏堵錢窗花、卷草花卉雕刻,案桌 琴、棋、書、畫、蝙蝠、雕刻與龕面花草與孝節故事雕刻等。 另因大地聚落離海甚近,本幢建築對於防盜措施,也提高其強度,如大門輪錢門的內門設計,巷頭門內門天地插栓的設計、洋樓一二樓間天窗的設置等也為一般傳統民宅較為少見。 |
|||||||||
建築構造 | 整體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前後落屋頂為二坡屋頂,後落為9架樑構造,前落為5架樑構造。攑頭屋頂為傳統磚坪屋頂。護龍為二坡屋頂,前段為5架樑構造,後段五腳基洋樓前段亦為5架樑構造。 | |||||||||
使用材料 | 建築正面上堵為傳統紅磚斗砌牆體,下堵為花崗石檻牆3紋;側面與背面為花崗石塊人字砌築,山牆為傳統紅磚斗砌牆體;前落內部牆體為磚砌外抹灰,前廳半廳紅為傳統紅磚斗砌牆體,前廳向天井面為木作雕刻門扇屏堵。攑頭天井面上堵為傳統紅磚斗砌牆體,下堵為花崗石檻牆3紋。 >後落正廳鏡面為煙炙磚平砌安置馬鼻窗、聯對,下堵為花崗石檻牆3紋;內部牆體為磚砌外抹灰,正廳半廳紅為傳統紅磚斗砌牆體,正廳內壽屏與大房分隔牆為木屏堵。< 護龍正面外牆上堵為磚砌外抹灰,下堵為花崗石檻牆3紋;側面與背面外牆上堵為磚砌外抹灰,下堵為花崗石塊人字砌築。護龍內部為磚砌外抹灰,疊樓廊柱為磚砌外抹灰與煙炙磚砌混合構造。 |
|||||||||
附近景觀 | 位於金沙鎮大地聚落中隅,前方為鋼筋混凝土造二樓樓房,左方為空地,右方為鋼筋混凝土造二樓樓房,後方為二落民宅與鋼筋混凝土造四樓樓房。 | |||||||||
現 況 | 住家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附錄:金門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大地吳宅)周邊衛星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大地吳心泉宅(大地吳宅)[縣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