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東引的人,應該都會踏上這條把聚落一切為二的古老街道吧!
這條老街被稱為「中路」,就位在東引最熱鬧的市區當中。
《東引鄉誌》中是這樣寫這條街的:
中路:從南澳「澳正」直達亨裕商店的一百多層階梯,叫「中路」,中路將南澳一分為二,昔日階梯旁邊是大水溝,現已全部加蓋。
所謂的「澳正」,指的是南澳中央的位置,大約就是現在忠誠門前方的位置。
中路老街絕對不是條平整的路,從忠誠門往上看就可以見到一百多個階梯,感覺與台灣九份的豎崎路非常相像,都是貫穿整個聚落的縱貫道路。不同的是,中路老街看起來比豎崎路寬,鋪在地面的石材也是東引在地有產的花崗岩。
另一個與九份豎崎路相同地方,在於這裡所有橫向街道也是靠著這條縱貫線串聯。
每條橫向街道延伸出去之後,就是錯落有致的房舍建築,塑造出特殊的山城景觀。
幾乎所有馬祖靠海的聚落都位在自己專屬的澳口(港灣)之中,行政上也都是劃為同一個村,只有東引島上的南澳有中柳與樂華兩個行政村,而這兩個村的村界就是中路老街。從忠誠門往上看的左邊是「中柳村」,右邊則是「樂華村」。
不管是那個村,從高處看都可以看見同樣的發展肌理,靠近港灣的大多是古老的閩東傳統石屋,越靠近外圍高處,就越多是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了。
與現在九份的繁華相比,中路老街毋寧是比較閑靜的,沒有熙來攘往的人群,只有古老的石屋,一如過往的每個日子般默默地面海佇立。
在過往那個以漁業為主的年代裡,身為東引最大澳口的南澳自然也曾有過一番榮景。往昔的榮景已經散去,繼往的繁華又在不可預期的未來中,現在的中路老街,就像是一部名為「歲月」的電影在我們所存在時空中的定格,凝滯住某個畫面,讓八方而來的有緣人以各自的心情體會。
中路老街目前所保存的古老建築,除了傳統的閩東石厝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地人俗稱「蕃囝搭」的洋樓式建築了,而樂華村36號正是其中的代表。
與金門許多洋樓都有一段與軍隊有關的身世一樣,樂華村36號洋樓也有與部隊相關的過往。
民國44年11月底,中將指揮官夏季屏,率領從大陳島撤往台灣的反共救國軍江浙縱隊數千人,從澎湖乘數十艘巨型機帆船駐防東引。當時兵員眾多,有些軍人搭帳篷居住,而辦理公務則是暫借民宅。當時的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指揮部就是暫借樂華村36號洋樓辦公。
當然,現在的洋樓早已不是軍隊的辦公處了,現在的洋樓看起來有整修過的痕跡,繼續佇立在中路老街上,延續古老街道上的歷史涓滴。
從商家店面的數量來看,中路老街是真的曾經有過繁華歲月的。
或許,長長的石梯是當年因地制宜的結果,也因為是主要交通要道而有繁華歲月,但在中柱港興建,周邊鋪好平整的道路之後,中路就逐漸走向沒落了。
行走在中路老街上總是有些說不出的「違和感」,或許是來自於新鋪的路面吧!嶄新的石材與古老建築間總是有點不協調。
也許,經由「光陰」的巧手輕撫過後,老街會有一種新舊揉和的美好氛圍。
路面不是老街中唯一有新面容的物件,除了新式鋼筋水泥建築之外,經過整建的古老閩東古厝也出現在中路老街上。
中柳村20號的這棟古厝是全東引目前唯一由政府整建的傳統建築,保留了許多閩東建築特色。
看到這棟古厝,千萬要走進旁邊的小巷,房子的另一面地勢較高,可以平視它的屋頂。
當然,看屋頂不是唯一建議進巷子的原因,巷子盡頭的老屋牆壁上有著幾乎風化的軍事標語:
軍民一家
互敬互愛
我很懷疑,現在的台灣社會還有多少人留有這樣的記憶?或許,很多人對於戍守前線軍士們的尊重,已經如同這個標語般逐漸風化。
不管如何,這是屬於東引前線戰地的記憶,在它消失前,還是快來看看吧!
一如馬祖的許多傳統聚落,「石頭」,絕對是蓋房子最主要的建材,所以一個又一個馬祖老聚落,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石頭城。
「南澳」,當然也是如此,而它的石頭屋,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在中路老街的周邊。
石頭屋是中路老街經過時光焠鍊的歷史容顏,雖然聚集的人群已八方而去,老屋依舊在石頭城中看守。
就像東引到現在依舊為台灣看守一樣。
我依稀記得,舊時的九份也給我同樣繁華落盡的感覺。
只是現在九份豎崎路旁,矗立的是茶藝館與販售復古氛圍的店家。而東引的中路老街旁,矗立的是沒有加工過的古老氛圍,彷彿是曲終人散瞬間的定格。
幾條橫向的巷弄其實都值得去走走的。
巷弄裡的房舍雖然建築的沒有老街旁講究,卻更貼近石頭城的氛圍。
戰地九份石頭城,繁華落盡的石頭城巷弄裡,只有遠方旅人的腳步聲迴盪著。
東引大部分的洋樓都在中路老街的周邊,這些洋樓都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了某個歷史的斷面。
中柳村40號洋樓牆上塑著「湧泉浴室」四個字,這是屬於戰地軍民的記憶。在那些部隊水源不足的日子裡,民營浴室就是可以舒服洗澡的地方。
中路老街的最頂端是一個木亭,老街也在這裡一分為二,通往木前東引島上主要的商店區。
這個區的屋舍已經幾乎看不見閩東傳統建築風格了,鋼筋水泥的建築像人們宣告,它們是老街上屬於新時期的斷面。
某棟房舍的一角有一塊石碑,上面刻寫著這樣的文字:
本鄉南澳村街道狹小坎坷不
平排水不良影響衛生鄉民深以
為苦蒙 東引守備區指揮官撥
款興建拓寬道路改善環境嘉惠
地方鄉民感戴謹誌永念
東引鄉鄉長林守基率鄉民敬立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元月 日
這是中路老街四十年前的記憶,一次軍民一家的見證。現在的老街面貌呢?是什麼時候,什麼人,在什麼樣的機緣下改變的呢?
答案,就不是像我這樣的旅人,在漫步老街時能找得到的。
2013 揚帆連江 馬祖之旅系列文章
◎ 揚帆連江 啟航
◎ [連江‧東引] 邊境 希臘 - 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縣定古蹟]
交個朋友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