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迎城隍」在2013年10月4日與「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一同被文化部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也讓更多人認識金門的城隍爺信仰。不過,這個金門迎城隍指的是「浯島城隍廟」主辦的四月十二日迎城隍,金門還有另一個城隍遶境活動,主辦單位正是金門歷史最悠久,位在金門城的「古地城隍廟」。
從台灣來的人大概很難理解為何「古地城隍廟」已經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但如果能夠想通在國共戰爭之前,金門與台灣是循著不同歷史紋理發展這個事實的話,看見金門有創建超過六百年的廟宇其實也不用太過意外。
在同屬一個政治實體管轄之下,就算是創建已經六百多年的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外觀難免也受到台灣傳統廟宇建築的影響,許多角落都充滿了濃濃的台灣廟宇的風情。
光看屋頂的剪黏作品,甚至難以分辨與台灣廟宇的不同。
六百多年的古廟,如今的容顏是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將舊廟整個拆除重建後的結果。
現在的古地城隍廟是鋼筋混泥土結構的兩進式閩南建築,端座大殿中央的是在殿城隍爺。
在殿城隍爺不參與每年的古地城隍遶境出巡,至於每年參與遶境的,是平常端坐祂前方的城隍爺神尊。
除了城隍爺之外,另外有兩尊在殿文判官與在殿武判官,終年與大城隍鎮守在廟中,聆聽善男信女的祈願。
至於城隍爺駕前的范將軍與謝將軍則是軟架神像,如果有遶境活動便隨著城隍爺神輦共同遶境巡安。
這兩年廟中多了軟架文判官與軟架武判官各一尊,廟會時隨著老爺出巡。
與其他歷史悠久的廟宇相比,古地城隍廟目前所擁有的匾額年代都不算久遠。民國八十六年改建前只有四塊依序為「合境蒙庥」、「惠我黎民」、「護國佑民」、「群黎沐恩」等四塊匾額,但因為年代都不算久遠,所以改建後也都沒有懸掛,被放在戲台後面的儲藏室裡。
至於現在能看到的「福佑四方」(浯島城隍廟敬賀)、「神威顯赫」、「威靈顯要」、「福佑四方」(縣長陳水在敬賀)、「神恩顯赫」、「萬德莊嚴」等六塊匾額,都是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奠安時由各方所敬獻。
這一幅「古地城隍廟」的字是名家手筆,由新加坡著名書畫家邱少華所敬立。
邱少華出生在金門,九歲到新加坡定居與求學,現為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書法老師與專業書法家,並曾得到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頒發的「國際書藝貢獻獎」。
《古地城隍廟重建落成誌》則是這座廟的重要歷史記錄,記載了這座廟的歷史源流。
不同其他寺廟是直接把捐獻蓋廟的金額刻在石頭上,而是寫明每一戶的人口數,一個人口代表5000元,乘上人口數就知道捐獻金額了。
說到這裡,不知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中關於金門迎城隍的介紹中提到的《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是否就是把這塊碑的名字寫錯了?
如今城隍廟中可以看見兩幅水泥浮雕,都是由台灣的匠師來金門施作,文判官後方的是「城隍昇天」。
施作的是敦煌寺廟藝術彩繪工程,落款者是嘉義太保市葉青竹。
武判官後方的則是「城隍出巡」。
落款者是嘉義新港鄉李松源。
雖然說廟被重建了,但古地城隍廟的祭典儀式是依照古禮。每年農曆五月十七日古地城隍遶境時,所有金門城的宮廟神明都會來參與盛會,齊聚廟中醮壇宮信眾膜拜。
「古地城隍遶境」雖然不像「四月十二日迎城隍」般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但是金門城人對於這個祭典的重視卻絲毫不打折扣,每年都有精細的任務分工。
每年農曆五月十七日是金門城最熱鬧的時候,在那前幾天,古地城隍廟前就搭上了彩樓。
活動當天,無論是陣旗、涼傘、香擔、神輦,還是隨行的軟架神尊,都在廣場上等待著即將到來的鑼鼓喧天。
每年古地城隍遶境都在當天下午約三點開始,不過參與遶境的對伍會提早會集在廣場上練習。
金門城在地的古城國小學生,每年也都會表演鼓陣。
在其他地方的遶境都逐漸走向觀光化的現在,古地城隍遶境是難得還保較多傳統面貌的遶境活動。每次隊伍出發前,都可以看見長老仔細確認隊伍出發的順序,出發時也不躁進,一切按照應該有的順序前進。
這樣的對傳統的堅持,是一種對於天地神靈的虔敬,走過了悠悠的六百多年歲月,下一個六百年也將依舊走下去,每年的五月十七,鑼鼓聲都會在古城響起,生生世世。
金門宗教建築基本資料 |
||||||||
名 稱 |
古地城隍廟 | |||||||
主祀神明 |
城隍爺 |
配祀神明 |
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范將軍、謝將軍、文判官、武判官 | |||||
教 別 |
道教 |
祭典日期 |
每年農曆五月十七日 | |||||
始建年代 |
明代不確定時期 |
最近重修 |
民國86年 | |||||
所在位置 |
金門城85之1號 |
聯絡電話 |
082-329401 | |||||
聯絡人 |
管理委員會 |
登記字號 |
金縣寺總登920063號 | |||||
歷史沿革 |
明代設守禦千戶所於金門城,當時即建有守城護隍的城隍廟。明末金門城毀於賊寇及戰火,清代在此重建。 民國55年、60年、72年都曾經整修,86年時拆除原結構改作今日之不見木鋼筋水泥結構。 清康熙十八年(西元1608年)首任金門總兵陳龍遷治後浦(今金城),城隍於當年四月十二日分火,即今浯島城隍廟。 |
|||||||
建築特色 |
閩南式兩進建築,鋼筋混擬土結構,前方有廟埕與戲台。 | |||||||
神話傳說 |
城隍在古代是指城和護城河,河有水是「池」,無水是「隍」,所以城隍也就是指城郭溝池之意,意謂保護城池之神明。在萬物都有靈的觀念中,地表上高凸的城和低窪的隍,具有防衛功能,也維繫著全城百姓的安危,人們對城池進行崇拜,也是理所當然的行為。 | |||||||
楹 聯 |
大門聯: 戲臺: 牌樓: |
|||||||
備 註 |
牌樓已於2011年8月24日被卡車撞毀: 傷逝-記金門城古地城隍廟牌樓 |
|||||||
資料來源 |
金門寺廟名錄網站、《金門寺廟巡裡》 |
按讚得到最新訊息
北雁南飛-金門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