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慈堤看落日的人,過了長城橋後總是呼嘯而過,急著去找個好位置去與太陽告別,卻少有人注意到,橋頭有一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涼亭。
這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紅色涼亭就是「介壽亭」,它在這裡已經站立了快要半個世紀的光陰。
「介壽亭」建於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初一日,落款人是當時國防部長黃杰。
「介壽亭」在本質上是一座紀念亭,它的建造,是為了配合亭中「慈湖紀略」碑。
這塊碑的正面是「慈湖」兩個字,背面則是有「三湘才子」稱號的易君左所寫《慈湖紀略》。
|
慈湖紀略 易君左謹撰並書 慈湖舊名雙鯉湖面積頗廣潮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庚戌冬 |
一般說到「慈湖」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臺灣大溪的慈湖,而它的得名是因為景緻與蔣中正的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相似,讓他思念起母親王太夫人,所以1962年10月31日,親題「慈湖」兩字,慈湖名稱的「慈」字意為「慈母」。但金門這個慈湖的名稱由來就不一樣了,這是當年的國防部長黃杰以「復以我國倫理慈孝為本,而此項國防工程端賴於總統英明睿智之啟示及愛國愛民愛軍之慈心」將雙鯉湖改名為慈湖 。名稱由來不一樣,這也就是為何同樣名為慈湖,景色卻天差地遠的原因。
在過往的那個年代裡,「介壽」這個名字隨處可見,但隨著世事更替,能看到的也不多了。金門慈湖之名既然有歌功頌德的意味,紀念亭以介壽為名,似乎也不會讓人太意外了。
慈湖在興建當時是金門最大的水利工程,但人們現在看見的卻不是當年興建時的艱辛,看見的是向晚時分的美麗落日。夕陽無限美好,歷史人物的功與過,就讓個人心中的一把尺各自評量吧!
附錄: 湖下風情網站(http://www.hbes.km.edu.tw/ten1/h43.htm) 中「慈湖紀略」的記述 湖下濱龍舌頭和南山濱海烏沙頭兩崎角之間,有條天然的港流,一直通古寧頭港,遽聞漲潮單帆船哲始至北山村靠岸,成為昔日商人買賣交通要站。港內有大範圍的泥攤,攤上遍佈蚵埕,植有無數蚵石,大多湖下村民所有,每年經營生產,獲利甚豐。此外湖下、西浦頭、古寧村民赤常在此海域從事漁撈活動,如魚、挨網、耙蝦、掘、塗龍、,以及鄉補蟹、蟳等,帶來三村極大的收益。 古寧頭戰役之後,湖下和南山之間的交通日益重要,當局未考慮戰備軍事的需要,增闢公路以便利交通、福利民生,逐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一日開工。據耆老言,國軍動員許多士官兵,先從烏沙頭一側嘗試以裝填沙土的麻袋堆置於基底,唯不久沙袋即為海水衝塌流失,乃改以大石塊填塞基底,再將沙袋、土石堆置傾倒其中,其上再以石條、石塊壓覆,如此往中間合攏。為了增強提體,又在外圍嵌疊石塊成緩坡,減少因潮水漲退而產生的土石流失,經四十於日完成提防土方。翌年元月十九日首次合圍,然因為中間之潮溝水流極強,所用以填封的沙袋、土石檔水力不足,隔日封口就被沖垮。眼見溝流中水流湍急,水又極深,構工部隊於是動員更多士兵及車輛參與工作,並自水頭村旁塔山炸取眾多的巨石以作為補強基體填塞封口之用。終於在二月十四日進行第二次的封口工程,據筆者的大伯所言,封口日期本為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後部隊長官聽從筆者的祖父楊清淵先生的意見,(當時筆者家二樓註有工兵長官,祖父和長官們熟捻)將封口的時間改為農曆正月出九日,因為當天的潮水退得較遠,漲潮的時間也較久,有較多的時間可以從事封口的工作。(本文為楊宏龍老師撰寫)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