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有限的時間裡想要親身體會金門閩南傳統建築之美,「浦邊」這個聚落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除了為數眾多的洋樓之外,還有金門縣定古蹟「浦邊周宅」與兩尊風獅爺。今年三月初,金門縣政府公告登錄了三個新的歷史建築,其中兩個也是位在浦邊。
浦邊最新登錄的兩棟歷史建築其實就在就在隔壁,分別是浦邊32號的「何仁慈古厝」與33號的「昭武第」,而這兩棟建築是同一個人所建造的。
「何仁慈古厝」正是以起造人為名。關於他的生平,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頁上有很清楚的介紹,而這些介紹文字來自於他的裔孫何國傑先生:
何仁慈(敬字輩)(C.E.1885-1930),金沙鎮浦邊人,娶有兩房妻室,妻楊氏(C.E.1863-1926)育有一子,何肅鍊;妾番氏(生卒年不詳)育有一子何庭堪。
仁慈早期南渡菲律賓經商,在菲律賓從事雜貨買賣,經商有成,多次來往金門與菲律賓,並於家鄉金門浦邊聚落建業。後因捐官,故擔任「都戎」一職,於左側宅第的門額題有「昭武第」。
何仁慈在某次返鄉前夕,將菲律賓的產業交由外甥全權處理。不料在其返回金門期間,外甥把店舖裡值錢的東西搬走,並放火燒掉店鋪。當仁慈得知此事,大受打擊,後於家鄉過世,並安葬於金門公墓。
比鄰而立的「何仁慈古厝」與「昭武第」有共用的前埕廣場。過去除了前埕之外,還有一個作為私塾教學用的「迴向」建物,廣場週圍也有圍牆。現在迴向已經倒塌無蹤,圍牆也只剩下牆基與部分的建材。將來有機會的話,也許都會重建吧!
何仁慈古厝的建築格局是二落大厝,大門門額上掛有「廬江衍派」四個字,宣告主人的家族淵源。
台中市何氏宗親會網站有以下的介紹:
受姓太始祖何瑊公,原韓姓,春秋戰國人氏,韓國釐王之庶子。為避難秦始皇博浪沙之案抄族韓姓,匿居廬江,以舟渡江,有一日遇秦密吏,詢以姓氏,急中生智指下水為河,後成何,是為廬江也(今安徽省廬江縣),何家不久於此聚成廬江望族。故何瑊公裔孫該用『廬江』為堂號。又唐儀鳳間開閩始祖安撫使公,系出廬江,閩南河洛何家,應以『廬江』,堂號為根源。另廣東始祖何大郎公(唐福建寧化縣令),原籍安徽省廬州府廬江縣,系出自何庶公,又同韓國後裔。今台灣客家大都大郎公裔孫,亦以『廬江』為堂號,當不愧違背根源也。
「何仁慈古厝」是何仁慈在菲律賓經商有成後返鄉所建。雖然建築現況不佳,但從目前可見的建築裝飾來看,可以讓人想像當初完工時的華麗景象。
前落正面水車堵上應該本來有交趾陶人偶,現在不見蹤跡,但從現存的泥塑與剪黏的精緻度來看,這裡原本十分華麗。
墀頭上的剪黏與凹壽屋桁鳥獸花草的木雕插角都有相當高的工藝水準。
墀頭側邊可以看見卷草花紋的泥塑。
泥塑上可以看見彩繪的痕跡,在過往的年代裡,這些泥塑應該都閃耀著華麗光彩。
「何仁慈古厝」的前落正面是凹壽形式,兩側對看堵上的彩繪雖然已見風化,卻依然可以看見當年的畫工。
左邊牆上畫的是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右邊畫的是「尋僧訪友到野橋」, 落款處則寫「作於鐵沙道人筆意」。
雖然曾經有段家產被奪的往事,但何仁慈古厝依然是清末金門人南洋經商致富興宅的重要案例。希望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它能夠得到適當的修繕,讓人們能看到主人家曾有的風華。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何仁慈古厝 | |||||||
地 址 | 金門縣 金沙鎮浦邊32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項。 | |||||||
公告日期 | 2015/03/02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1040015312 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
|||||||
登錄理由 | (一)具歷史文化價值: 何仁慈於菲律賓經商致富後,於光緒年間回鄉修建左側祖厝(昭武第)與興建此宅,並回饋鄉里,協助修建宗祠及廟宇,為浦邊重要人物,與菲律賓華僑歷史有關,為清末南洋經商致富興宅案例之一。 (二)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 坐落位置於浦邊歷史建築群附近,建築興建之工藝細緻,特別在水車堵和正身堂屋龕座牌樓木雕充分呈現,表現建築工藝與本土特色,周邊有兩幢洋樓為歷史建築與左側昭武第有群聚之景觀效果,應予保存。 (三)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正面石雕與正身堂屋龕座木作透雕,為地區少見,具工藝技術之價值。 |
|||||||
創建年代 | 清光緒29年(C.E.1903) | |||||||
歷史沿革 | 何仁慈古厝建築座落於金沙鎮浦邊村。這幢建築建於清光緒29年(C.E.1903),屬雙落大宅。建築格局與做工,相對精緻。並於前方建有石板廣場及迴向,廣場兩側並有門可供出入,並有牆規,其中迴向當時是作私塾教學使用,但是已於民國七十年間倒塌,現已不復存在。 | |||||||
屋主生平 | 興建人何仁慈(敬字輩)(C.E.1885-1930),金沙鎮浦邊人,娶有兩房妻室,妻楊氏(C.E.1863-1926)育有一子,何肅鍊;妾番氏(生卒年不詳)育有一子何庭堪。 仁慈早期南渡菲律賓經商,在菲律賓從事雜貨買賣,經商有成,多次來往金門與菲律賓,並於家鄉金門浦邊聚落建業。後因捐官,故擔任「都戎」一職,於左側宅第的門額題有「昭武第」。 何仁慈在某次返鄉前夕,將菲律賓的產業交由外甥全權處理。不料在其返回金門期間,外甥把店舖裡值錢的東西搬走,並放火燒掉店鋪。當仁慈得知此事,大受打擊,後於家鄉過世,並安葬於金門公墓。 |
|||||||
建築構造 | 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前落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架構造九架樑,後落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架構造十三架樑。 | |||||||
建築材料 | 本幢建築正面主要材料構成為上堵傳統紅磚斗仔砌,下堵為二紋花崗石檻牆;側面前落與攑頭外觀材料為上堵傳統紅磚斗仔砌,下堵為石磉平砌牆(五紋),後落側立面與背立面外觀為上堵傳統紅磚斗仔砌,下堵為石磉平砌牆(七紋)。 | |||||||
外觀特徵 | 格局為傳統閩式雙落大厝,面寬11.12公尺,深20.07公尺,占地面積223.18平方公尺,雙落屋脊為翹脊,屋面屬傳統瓦作二坡屋頂,兩側收3座筒瓦。正面採凹壽作法,正立面水車堵與墀頭不論泥塑或彩繪都甚為精細,如:於凹壽屋桁之鳥獸花草木雕插角、墀頭側作捲草花樣於凹壽側、正門上石雕門印、正面次間花崗石窗框淺雕,石窗上聯隊:「鏡懸人壽」,「雲靄吉祥」、正立面次間柱邊捲草雕刻。 本幢建築與鄰房皆為何仁慈之自宅,其利用前後隘門將兩幢建築相連,背立面之隘門上為瓦花裝飾,正立面隘門上為青瓷花磚。相較之下,昭武第較為何仁慈古厝樸素,但歷史年代為昭武第較為久遠。 |
|||||||
室內特徵 | 建築內部因多處坍塌,保存現況不佳,僅大廳木屏堵仍保留一部分精緻的木作雕刻。 | |||||||
附近景觀 | 前方為埕與鐵皮車庫,左方為歷史建築「昭武第」,右方為窄巷道與歷史建築「何永洋樓」相鄰,後方為空地。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