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造訪金門歷史建築金門城南門傳統建築群,很難從外表看出哪一棟房子跟別人不一樣。事實上,它與其它三棟分屬於不同家族,這棟房子就是門牌號碼為金門城62號的王西東宅。
不同於建築群中其它屬於陳氏家族的陳清白古厝 、陳清泉古厝與陳清塔古厝是因為家族中人海外發達而興建。王西東古厝的興建其實正是戰地金門的一頁駐記。
這棟房子本來是一棟一落四攑頭的閩南傳統古厝,是屋主祖父輩興建的。1949年國共戰爭之後,被砲彈打中過5次,也因此造成房屋嚴重損壞,所以在1967年重建。
難得的是,屋主王西東建屋時為了周遭景觀協調,配合右側陳清泉古厝 古厝將房子改為二落大厝格局,所以讓金門城南門傳統建築群成為一個建築年代跨越到國共戰後的閩南建築群。
從建築外觀來看王西東宅,可以發現雖然建築形式維持傳統的二落大厝,但使用的建材已經幾乎都是現代的材料了。像是前落正立面就完全都是現代磁磚,環繞門額的更是馬賽克磁磚。
水車堵上最重要的裝飾素材是彩繪磁磚,這是在已經燒製完成的白色磁磚上彩繪再窯燒而來,臺灣在1950年之後相當風行,很多在那個時期興建的建築上都可以看到。
從這些彩繪磁磚的出現可以看出,當時金門人要修房子的話,建材已經不能像從前從廈門進口了,臺灣已經成為建材的主要來源。
當時的彩繪磁磚主題有很多,關於二十四孝的故事常常被應用,所以王西東宅的墀頭上可以看到「恣蚊飽血」「戲綵娛親」「涌泉躍鯉」「禮斗祈代」四個故事。
還好金門本身產花崗石,所以王西東宅的牆石是向金門花崗石廠訂作,只有地坪石材是留用舊建材,不過現在門口埕的石材應該是這幾年新鋪的。
王西東宅外觀與隔壁陳清泉古厝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屋頂是彎脊(馬背)而不是翹脊(燕尾)。或許這是因為那個戰亂年代興建的房子還是不敢用太過張揚的方式來興建的緣故吧!
現在很多人蓋房子都只求自己看的順眼,有時甚至不管跟周邊景觀是否協調,能像王西東宅這樣考慮週邊景觀而興建的房子真的不多了,如果現在人建屋前能夠多想一下,也許金門現在的面貌就不會變得如此駁雜,甚至再過幾年變成一個走味而且失去自己特色的地方。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金門城南門傳統建築群 - 王西東宅(金門城62號) [歷史建築] | |||||||
地 址 | 金門縣金城鎮金門城62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公告日期 | 2003/12/01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登錄理由 | 金門城南門建築群落為僑匯閩式建築,聚族而居之小規模聚落,整體保留完好,四棟建築組合為整體的傳統居住環境,建築形式相近,但仍各有特質,其營建技術具一定的水平、木作、木雕具藝術價值,其埕及隘門、院門合圍之院落,代表當地民居特色風格,具文化及歷史價值。 | |||||||
創建年代 | 民國56年 | |||||||
歷史沿革 | 本幢建築於國共戰爭前,為一落四攑頭傳統民宅,興建年代不詳,可能為王西東祖父輩所興建。國共戰爭後,因砲彈襲擊次數達5次造成後落屋頂嚴重坍陷,於民國56年重建,為配合右側陳清泉古厝之周遭景觀之協調,遂將改為二落格局。 | |||||||
外觀特徵 | 建築整體為二落格局,前後落為傳統瓦作二坡屋頂,山牆形式為彎脊,外攑頭為傳統磚坪屋頂。前埕兩側有井。 | |||||||
室內特徵 | 建築內部較無精緻之構件,僅鏡面堂前彩繪仍保留完整,前廳有精緻雕刻門扇。 | |||||||
建築構造 | 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前落5架樑、後落9架樑,攑頭改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屋頂。 | |||||||
使用材料 | 建築正面上堵為傳統斗砌磚牆,下堵為下堵為花崗石磉9紋;建築前落及攑頭外側面上堵為紅磚外抹水泥砂漿下堵為花崗石磉7紋,大厝身外側面和背面,為花崗石塊人字砌;天井攑頭面上堵為傳統斗砌磚牆,下堵為花崗石檻牆5紋;廳中路牆下堵半廳紅為貼磁磚牆面,其餘內牆皆為磚石造外抹灰。天井、大砛、門口砛地坪為原有花崗石條鋪面,廳與房改為磁磚地坪。 | |||||||
附近景觀 | 右側陳清泉古厝 | |||||||
備 註 | 建造時因時局動盪,建材採購不易,王西東先生無法至廈門購買材料,請託金門花崗石廠代為訂做牆體石材,僅保留原屋的地坪石材,總共花費進百萬元(含奠安),主要將攑頭部份改為鋼筋混凝土造,聘請本地匠師王廷元(木作)與許福林(泥作)。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