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的「科博30-館慶特展」展示廳中有一隻歐亞水獺,嘴中銜著一條小魚,眼神悠悠地望著前方。

這是一隻來自金門的雄性水獺,因為車禍死亡後,被送進科博館中作成標本。

雖然可以就這樣一直咬著小魚,不用在位生活奔波。但牠應該是希望過著那種就算常常餓肚子,卻可以四處晃蕩的日子吧!

水獺無語,只是默然地佇立遠望,以自身的存在在異域傳述一曲野生動物的悲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的「科博30-館慶特展」展示的歐亞水獺標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展示文字是這樣敘述的:

這隻雄性歐亞水獺來自金門,遭車禍撞擊死亡。水獺是淡水的水陸兩棲的哺乳動物,以魚蝦水產為主食,過去台灣也曾廣佈野生的水獺,但已經久不見蹤跡。而金門因溪流、湖泊、水庫、魚池、水塘、渠道、河口等水域都有通連,並多養殖魚類,尚足夠讓水獺生息。然根據專家歷年調查,亦目睹金門開放觀光後的巨大改變,隱密的水域逐漸遭到開發破壞,加上道路不斷增加或拓寬,已對水獺與其他野生動物造成干擾,如不即時改善,恐將造成無法回復的影響。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在網路維基百科敘述中,歐亞水獺與原產於北美水獺((學名:Lontra canadensis))不同的是頸部較短、臉面較闊、耳朵相距較遠及尾巴較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歐亞水獺頭短與頸部不易分辨,口周圍具長鬚。身體背部為濃栗褐色,唇、喉及腹部中央為淡灰色。喉部顏色極淺,白至灰色,與其他部位顏色明顯區隔。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水獺有二層毛,內層毛密度是所有生物中最高的,在水中可以在內層保存一層空氣,除了防水之外,也能保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歐亞水獺四肢短,每肢都有五趾,趾間都有蹼膜,利於在水中游泳。腳爪粗短如木釘,有退化現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這件標本的牙齒與露出的牙齦看似仿製品,但還是可以看出門齒與犬齒的齒式。從還沒完全發育完全的門齒來看,應該是直接翻模自原件,可以看出是未完全成年的個體。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的水獺標本

金門原生動物基本資料

中  名 歐亞水獺 科  名 貂科 
學  名 Lutra lutra  別  名 水獺,Chinensis otter,Easter chinensis otter
保育等級 瀕臨絕種
全球分布 目前世界上約有13種水獺,其中有6種在亞洲地區可見,而在台灣的金門地區,則有歐亞水獺的分布。 
金門分布 近年研究顯示,雙鯉湖、古崗湖太湖、前埔溪與金沙溪一帶,都是水獺常出現的地區,雖然金門水獺族群量不大,但呈穩定狀況。 歐亞水獺蹤跡遍布金門地區各濕地,但在烈嶼的族群狀態並不明確,仍待我們進一步調查。水獺至今仍在金門水域普遍分布的原因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 金門的各溪溝、湖庫、池埤與海岸地帶等水域多半相互連通,形成從內陸到海岸綿密的水系,適合水獺沿水道活動的習性。
  • 金門大部分水域擁有豐沛的魚類資源,可提供水獺充裕的食物。另水獺主要捕食吳郭魚,亦不致損及養殖業者利益。
  • 金門至今仍保有許多沼原森森、林木茂密的原野,充分提供適合水獺活動、棲息場所。
形態特徵 頭體長60~80cm,尾長30~50cm,體重5~15kg。頭短而寬扁,與頸部不易分辨;口周圍具長腮鬚;體背部為濃栗褐色,唇、喉及腹部中央為淡灰色,軀體圓長,尾巴基部粗壯而末端尖細,整體具流線型;四肢短,每肢五趾,各趾間均有蹼膜,爪發育完善。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3,臼齒1/2;全齒數=36(台灣國家公園入口網誤植為38)。 
生物習性 歐亞水獺的毛皮有相當程度的防水保暖功能,但浸泡海水時間過久,鹽分將使毛皮的防水保暖功能下降,因此水獺仍需淡水將身上的鹽分洗去,故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水獺會選擇有淡水水源的區域棲息。而其選擇的棲所必須隱蔽夠、遮蔽好,洞穴、樹叢、石堆、坍塌的堤防護岸或涵洞都是可能的住處,此外牠們也能自行挖洞居住。

歐亞水獺主要在夜間活動,但有時白天也會出現。牠們通常沿著溪流、河道往返池塘或湖庫等各水域間進行覓食,活動範圍通常會沿著水道兩岸而呈條狀分布。歐洲地區的研究指出,歐亞水獺活動範圍從幾公里到20-30公里不等,變化很大,在活動範圍內各個小區域使用的情形或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每一隻個體活動範圍隨性別、食物豐度及族群生殖中的雌性個體領域性較強。

生育環境 歐亞水獺是水陸兩棲的夜行性動物,善泳也可在陸地上行走,以魚蝦蟹類為主食,喜歡在水質好、少污染、少干擾、食物豐富的海岸、溪流、湖庫或沼澤等水域間活動。 
保育現況 歐亞水獺在台灣本島已有多年無確實的野外發現記錄;地理位置離金門相當近的福建地區,該地水獺因為棲地減少、污染與獵捕等壓力,數量大幅減少。而在金門,除了方志中早有水獺活動的記述之外,當地居民的目擊資料,也顯示水獺在金門定居有相當長的時間,並且有繁殖的記錄。

雖然金門仍保有穩定的歐亞水獺族群,但牠們一直受到開發、自然棲地縮減、水道被阻隔、污染、乾旱導致水源與食物減少等因素的威脅,包括近來多次水獺在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死的案例。為此,我們必須保護棲地、改善環境污染、持續性監測調查、提供保育資訊等,從多方面著手推動水獺的保育工作。

由於水獺是濕地生態系食物網中最高級的消費者,一旦水體受到污染,牠們往往是最敏感、最先受害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歐亞水獺在1999年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易受危害物種(vulnerable),值得慶幸的是到了2001年,歐亞水獺已改列為接近威脅的物種(Near threatened),可見保育工作已有成效,但未來仍須努力。

備  註

濕地聯盟金門分會總幹事陸維元曾於金門發現小爪水獺(學名:Aonyx cinerea)足跡,但已久未再發現。

資料來源 台灣國家公園入口網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