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傳統民宅的基本原型是三合院,也就是所謂的「一落二櫸頭」,「櫸頭」就是兩側的廂房,閩南話中把廂房稱為「護厝」或「護龍」。
一般說來,當現有的屋舍不敷使用時,漢民族大多採用左右向外水平延展的方式來擴展使用空間,常見的方式除了「突歸」之外,就是再加蓋護龍。但是如果空間還是不夠,除了繼續向外蓋護龍之外,在土地有限的狀況下才會在垂直面增建,建構所謂的「疊樓」或「塔樓」。這些「疊樓」或「塔樓」很少出現在主要建築,大多會出現在護龍或突歸。這些加蓋的「疊樓」或「塔樓」雖然營造了較多的空間,但與洋樓相比所需的資金及土地都比較節省,對於在外發展的金門鄉親而言可以用比較少的花費達到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心願。
金門烈嶼西方聚落中的「方宅」,就是這一類「疊樓」的例子。
「方宅」建於1900年代,是方家人到新加坡發展後僑匯回金門所興建。建築平面格局為一落二櫸頭加右突歸,突歸後方為疊樓,疊樓是後來加建。從房屋正面的主屋與疊樓紅磚用料顏色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興建於不同時期。
建築工法方面,建築本體腰堵以上是用紅磚作「斗仔砌」,一落二櫸頭正面右方採用各種不同材質的石頭作「石塊亂石砌」,左邊及疊樓則採用「花崗岩板平砌」(磉仔石平砌),一般來說居家(陽宅)會用奇數,方宅是三列,上緣抹灰,頗富地方特色。。
疊樓以鏤空綠釉花磚砌成花磚窗,並用顏只磚砌出女兒牆,門旁原有門聯,如今下段幾乎不可見。
「方宅」雖然在西方聚落中部是特別顯眼,但是小巧的疊樓卻蘊藏著含蓄內斂的美感及當地人在建地有限下的建築巧思,也因此躋身於金門縣歷史建築名單之列,以特有的風華見證廿世紀初金門建築從閩南傳統過渡到樓仔厝的痕跡。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方宅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公告日期:2003/12/01
地址或位置:金門縣 烈嶼鄉西口村西方51 號旁
指定理由: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1900年左右
是否開放:是
是否收費:否
歷史沿革:
建於1900年代,為方氏赴新加坡發展後僑匯返鄉興建,主屋與疊樓先後興建於不同時期,戰爭時屋內挖有防空洞。
建築特色:
建築平面格局為一落二櫸頭加右突歸,突歸後方為疊樓,本體牆身材料為腰堵以下花崗石确亂石砌,上緣斗仔砌,腰堵以下抹灰仿斗仔砌,上緣抹灰,頗富地方特色。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