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來到東引有什麼一定要去的地方,那一定就是「東引島燈塔」了。
沿著燈塔路走到底就是一段沿著岩山開闢出來的步道了,只容兩人擦肩而過寬度的步道,蜿蜒在山海之間,預告即將見到的美景。
如果說海的美是一種遼闊,山的美是一種壯麗,那麼這段路就是一條山海之間的裝飾彩帶,以繞指的溫柔緩合兩股力量的遼闊壯麗。
走到底,眼前是一座充滿18世紀英國建築風情的燈塔,這就是「東引島燈塔」,中華民國目前治權所及最北處的燈塔。
事實上,沿途就可已陸續看見燈塔的附屬建築,純然白色的建築外牆,搭配蔚藍的大海,藍與白,一幅不須修飾的希臘地中海風景。
縱使在這個夏末秋初時節,天空被厚重的雲朵掩蓋,依舊擋不住旅人的腳步,跨越海洋,八方而來,尋訪這個傳說中的「東引別墅」。
1. 通往東引島燈塔的步道開口可以看見大石頭上寫著「燈塔」二字。
2. 繼續往前走一段路就可以看見東引島燈塔真正的入口,旁邊可以欣賞東引著名景點之一的「太白天聲」。
3. 這一帶的花崗岩色澤偏白,當海浪擊打底下的岬灣時,浪濤聲迴盪在山海之間。
4. 從太白天聲的眺望台往上望,就可以看見山壁頂端的燈塔附屬建築。
5. 燈塔步道的白色水泥護欄宛如一匹白練般,瀟灑地在巨石間伸展綿延。
9. 雖然燈塔入口處上掛的牌子是「東引島燈塔」,但燈塔前的解說牌上寫的是「東湧燈塔」。
11. 沿著燈塔底走一圈,可以看到後方山頭上的附屬建築,花崗石巨岩上矗立的白色建築讓這裡很希臘。
13. 燈塔本身是參觀路線的轉折點,再來就是長長的階梯,其他附屬建築幾乎都在上面。
14. 台灣其他地方的燈塔都是燈塔建築高於附屬建築,只有東引島燈塔不一樣,燈塔位在臨海岬角,其他建築在上方。
15. 因為位於地勢較低的地方,所以能用俯視的角度來欣賞東引島燈塔之美。
東引島燈塔落成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燈塔本身為白色圓筒形磚結構,塔高24英呎,燈高325英呎,可以分成塔身、塔燈及塔頂三的部分。
塔身兩層,由石板基座、筒身、筒頂三段組成,外牆漆為白色。
塔燈為鑄鐵構造,分為上下兩段。
下段為主要工作層,外牆由十六面鑄鐵牆板鉚成封閉實體,並設有八櫺旋開式通風孔洞。
上段為透明玻璃罩,亦由十六面構成,除三面以鐵板封實外,其餘十三面皆為透明弧面玻璃罩。
塔頂是用來保護燈塔的屋頂,半圓穹窿構造,由十六片同板用鉚釘釘合,表面著以黑色漆,上方有筒形小燈籠頂。
16. 燈塔雖然是實用建築,缺乏華麗的建築裝飾,但是塔燈外牆、欄杆等鑄鐵構造呈現了十九世紀末葉盛行於歐陸工廠、車站等近代建築風格的簡潔美感。
17. 階梯旁可以看見一塊「閩海關東湧鐙塔」的石碑。「鐙」在古時與「燈」字相通,現在幾乎沒有人這樣用了,由此也可看出東引島燈塔的歷史悠久。
18.最接近燈塔的附屬建築是「外籍守塔員室及辦公室」,裡面有主任守塔員室、辦公室、助理守塔員室、燈器室、儲藏室、廚房及蓄水池等。
其實從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到民國三十六年,燈塔主管都是外籍人士,而本國籍人士則任職管理員及雜工。
19. 在主管由本國籍人士擔任之後,這棟建築改為主任守塔員寢室、主任守塔員及助理守塔員辦公室兼主燈與霧號控制室、會客室,以及廚房、餐廳、廚房、蓄水池等用途。
20. 民國七十八年東湧燈塔進行整修,在升旗台附近增設一座庫房。雖然是增建建築,但建築形式與舊有建築相近,如果沒有人刻意指點,很少有人看得出來這是後來加建的。
22. 再走上一小段階梯之後就可以看到「助理守塔員室及附屬房舍」,首先看到的是華籍守塔員室及苦力房。
23. 這區有兩棟並列的朝東南房舍,前棟為華籍守塔員室及苦力房,後棟為洗滌間、儲藏室、石灰房、工作房等附屬房舍。
24. 後棟的石楣及拱弧設計非常具有歐洲風格,讓人有置身國外的感受。
25. 前棟建築後來改為廚房及員工寢室,但是因為員工大多通勤,因此現在大多與後棟附屬房舍共同做為儲藏室使用。
26. 這裡是整個燈塔區主要動線上的最高點,視野非常寬闊,純白的建築如果有碧海藍天相襯,整個就是希臘地中海的感覺啊!
27. 當地人把這裡稱為「東引別墅」,只可惜燈塔並不開放遊客住宿,所以沒辦法體會住在裡面的感覺。
28. 從「助理守塔員室及附屬房舍」往裡面走,是一般人比較不會進來的地方,不過從這裡往回看的風景非常美麗。
28. 整個燈塔區的最高點可以看見隔成一個個的小空間,看起來很像是單身宿舍。
讓人驚訝的是,這裡不是給人住的地方,而是養豬的「豬舍」。這麼漂亮的豬舍,應該會有人願意住進來吧!
29. 回到「助理守塔員室及附屬房舍」的後棟建築,旁邊有一個小門。
32. 現在出了門之後有一條步道可以走到「義女烈坑」,沿途護欄上都可以看見縮小版的東引島燈塔。
33. 步道旁有一組石頭看起來很像一個人,不知道有沒有類似「望夫石」的故事?
34. 從步道上看燈塔區,再次體驗東引島燈塔的 邊境 希臘 之美,雖然這次沒遇到蔚藍海天的景象,燈塔的美景依舊讓人屏息,不禁在心中與自己約定:有緣,一定要再來訪。
2013揚帆連江馬祖之旅系列文章
◎ 揚帆連江 啟航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東湧燈塔 | |||||||
地 址 |
連江縣 東引鄉樂華村142地號 | |||||||
類 別 |
縣(市)定古蹟 |
種 類 |
燈塔 | |||||
公告日期 |
1988/11/11 |
公告文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指定理由 |
具有保存價值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創建年代 |
清光緒年間30年 | |||||||
歷史沿革 |
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廷因鴉片戰爭挫敗,被迫開放東南沿海五口通商,隨後又因幾度戰爭失利,中國由朝貢體制進入條約體制,港口貿易正式獲得官方認可。為保護、引導來往航行船隻,洋式燈塔的設置隨之展開。在此一世局變動下,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開始在馬祖東湧島上籌建燈塔,由任職於總營造司的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負責。光緒三十年(1904年),東湧燈塔落成,燈器採用當時頗為先進的白熾紗罩燈頭,以煤油為主要然料,並於當年五月十八日日落時分首次發光。 |
|||||||
外觀特徵 |
東湧燈塔及其附屬建築為典型的紅磚造燈塔,燈塔本身為白色圓筒形磚結構,塔高二十四英呎,燈高三二五英呎,由塔身、塔燈及塔頂三的部分組成。塔身兩層,由石板基座、筒身、筒頂三段組成。塔燈為鑄鐵構造,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主要工作層,外牆由十六面鑄鐵牆板鉚成封閉實體,並設有八櫺旋開式通風孔洞,上段為透明玻璃罩,亦由十六面構成,除三面以鐵板封實外,其餘十三面皆為透明弧面玻璃罩。塔頂是用來保護燈塔的屋頂,半圓穹窿構造,上加筒形小燈籠頂,穹窿由十六片同板用鉚釘釘合表面著以黑色漆。 | |||||||
內部構造 |
建築裝飾以鑄鐵構造表現在筒頂平臺,欄杆及燈塔室內鏡機的圓盤支架最具特色,前者有金屬預製科技的美感,也有近代建築風格的簡潔,後者呈現十九世紀末葉盛行於歐陸工廠、車站等的鑄鐵裝飾風格。 | |||||||
附近景觀 |
東引舊稱東湧或東永,為大陸閩江口外側,馬祖列島中的北部大島。地質以中生代的花崗岩為主,岩石多火成岩及變質岩,島上礁岩密佈,缺乏肥沃壤土及河川水源,不利農作。但因岩岸地形,多有小形良好港口。 |
|||||||
備 註 |
東湧燈塔地當閩江口北側三都澳口外海,與馬祖列島南方的東犬燈塔共扼閩江口門,是由北方進出福州馬尾的主要航標。 |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