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說,先請大家先看各家媒體報導:
金門古砲 見證歷史
金門縣金城鎮南門里興建公寓,開挖出20多尊古砲,集中放置在何厝,建商陳滄江(右)12日公開古砲群,研判為明清時代產物,將邀請專家鑑定確切年代。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傳真 98年5月12日
金門公寓工地挖出古砲 將請專家鑑定 更新日期:2009/05/11 16:18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11日電)金門縣金城鎮南門里光前路一處興建公寓工地,發現一尊古砲,金城鎮長蔡輝詩今天前往了解,研判為明清年代產物,將通報金門縣文化局邀請專家進一步鑑定,充實文史資源。
南門里光前路禹帝廟後側,建商興建公寓,開挖地基,在一周前挖出長約1公尺50公分的古砲砲管。
蔡輝詩下午接獲通報,會同金門縣警察局金城分局金城派出所所長蔡承立等趕往現場了解,決定先將古砲搬回鎮公所,再找專家鑑定。
蔡輝詩指出,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在金門練兵,清代也設有金門鎮防禦,因此,金門海防重要,南門過去是海港,出土的古砲為鄭軍火砲,或是清代產物,將待專家鑑定揭開謎團,充實地方文史資源。980511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1/5/1jal9.html
金門出土古砲群是明清遺物? 專家將鑑定 更新日期:2009/05/12 10:56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12日電)金門縣金城鎮南門里興建公寓,開挖出20多尊古砲,地方文史工作者初步研判為明清時遺物,金門縣文化局今天決定接收古砲群,並邀請學者專家鑑定。
南門里禹帝廟後側興建公寓,5月5日開挖地基時,挖土機工人陳火土挖出一堆古砲;他說,當時砲管堆在一起,並不知是古砲,差點當廢鐵處理。
建商陳滄江獲悉後立即要求集中保存,放置在金沙鎮何厝工地,他指出,開挖的古砲,除南門工地留有一尊外,其他全部移到何厝暫時放置,大約有20多尊,將交由金門縣文化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鑑定研究。
陳滄江為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他說,出土的古砲群,外型與放置於莒光樓、延平郡王祠,及在湖下、后豐港等地出土的古砲相似,研判為明清時代的遺物。
陳滄江指出,鄭成功曾在金門練兵,且清代金門海防重要,設有金門鎮派駐總兵把守,而南門為海港,海防重地,因此,合理推測古砲群為明清遺物,並為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次,很值得研究。
對於古砲群出土,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指出,再度印證金門在明清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一頁,古砲群將送到文化園區置放,並邀請學者專家到金門鑑定年代及研究其歷史意義。980512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2/5/1jc6k.html
驚!挖地蓋房 地底赫見明清古炮 更新日期:2009/05/12 19:03 蔡啟添
金門金城鎮一個建築工地,挖出一座相當罕見的古炮,懷疑地底下還有更多,文化局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明末清初的火炮,建商說從4月開挖後,就已經挖到20、30座,目前先集中在一起,等中研院學者來鑑定,這一批古炮,也是金門有史以來發現最大量的古炮群。
放眼望去,工地上20幾根柱狀物,裹著泥土倒臥在地,看來頗嚇人,想徒手搬離現場?還真不簡單。金城鎮長蔡輝詩:「哇,沒辦法啦,沒辦法。」記者:「多重?」蔡輝詩:「500公斤。」
哇,有5百公斤這麼重,這到底是什麼玩意?用水清理外面的污垢,一看,竟然是古砲管,趕緊請軍方人員來鑑識。軍方聯合保養廠保養員:「應該是反清復明時期啦,這不是國軍的。」
這些古砲管到底從哪來?竟然深埋在一座建築工地下。建商陳滄江:「整理工地的基地,挖地下時,挖到這砲管20幾根,應該是鄭成功用的炮,一個是清朝時候,這裡的一個海港用的炮。」
挖出古砲管非同小可,除了拉封鎖線保護,鎮公所人員表示,長約150公分的這尊火砲,和金門延平郡王祠已經出土的火砲,型式十分相似,研判應該屬於明末清初的古文物。
事實上,除了明朝末年鄭成功在金門練兵,清代也設有金門鎮防禦,可見當年十分重視金門海防,到底這些古砲的確定年代為何,就等專家鑑定揭開謎團,一但確定,就是金門考古的一大發現。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2/8/1jd7z.html
金城挖出一尊古砲將請專家鑑定 2009/5/12
記者許加泰/綜合報導
金門縣金城鎮南門里光前路施工興建公寓,不意挖出一尊古砲,金城鎮長蔡輝詩現地了解,將邀請專家鑑定為鄭成功軍隊古砲,或是清代海防產物。
南門里光前路禹帝廟後側,建商興建公寓,開挖地基,在一周前挖出長約1公尺50公分的古砲砲管。
蔡輝詩於昨日下午接獲通報,會同金門縣警察局金城分局金城派出所所長蔡承立等趕往現場了解,決定先將古砲搬回鎮公所,再找專家鑑定。
蔡輝詩指出,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在金門練兵,清代也設有金門鎮防禦,因此,金門海防重要,南門過去是海港,出土的古砲為鄭軍火砲,或是清代產物,將通報金門縣文化局邀請專家進一步鑑定,充實文史資源。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67333
以上是各家媒體的報導,不管是一尊還是二十多尊,大家看到的都是挖出來的古砲,但是媒體是否看到工地裡還有沒挖出來的炮?是否看見施工的工地旁有被破壞的明代古墓?
我突然能感受到王羲之寫《喪亂帖》時的心情: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古砲出土時,我人在金門.........
長埋土中的古砲出土了,然後呢?
把金城後浦的砲拿到金沙何厝去收集?
何厝跟這些砲有關係嗎?
金城是不要這些砲了嗎?
因為是在私有土地發現這些砲,所以地主可以任意處置這些砲?
這些問題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或回答的。
被抬離出土原址的古砲,是要請專家看什麼?
我所看到的,是一尊還在土中,被挖(?)斷的古砲,古砲被取出後留下的空洞。
還有,古砲被留下來時的慌亂。
從現場的殘留來看,與古砲同一層的地面上,幾乎看不見其他的文物殘留。而從現存古砲的分布與坐向來看,古砲幾乎是被隨意散置。
到底在那個時空裡,發生了什麼故事?讓砲的主人走的如此匆忙?
旁邊的明代古墓,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只可惜,它不但左側被路侵占,連墓碑倒下來了都沒人管。
明嘉靖年間,後浦許氏族人築土堡以禦倭寇。
古人是不會在堡裡築墳的,所以,墓所在的位置,幾乎可以確定是在堡外,而古砲所在的位置到底是在堡內?還是堡外呢?
在堡外,自然是明代古砲了,那麼如果砲在堡內呢?
《金門志》上有這樣的一段敘述:
左右營軍器火藥局:在後浦西門,...鐵子母砲二十門,鐵百子炮九十一門,鉎鐵炮三十七位,鐵摃砲四十八位,行營砲十五門。
同時這麼多古砲出土,會不會這裡就是清代的左右營軍器火藥局呢?
我想,以後想知道答案就更難了,等到房子蓋起來,這裡什麼都看不見。
連明代古墓也看不見。
不過,這裡也許會立塊碑,上面寫著:
補記:
古砲見諸媒體之後,這幾天又有後續報導及相關文章,為了避免將來失佚於浩瀚網海中,所以我把這些文章與報導收集在後面。
許老師的那篇文章把出土地的環境變遷寫的很清楚,值得大家參考。
金門發現炮塚 疑是清代軍火庫
更新日期:2009/05/13 02:35 李金生/金門報導
金門金城鎮一處建築工地,連日來出土近卅尊古炮,引起學者專家和文史工作者高度重視。從金門早年廨署分布,推定「炮塚」所在係前清「金門鎮總兵署」轄屬的右營軍裝局舊址,執掌和功能類似今日軍火庫,縣文化局將接手鑑定處理。
這處坐落於金城鎮西、南門里交界處的工地,本月五日怪手司機陳火土挖掘地基時,發現廿餘尊古炮埋在約二、三公尺見方深度,看似水井或老式屎礐的窪地,也是文史工作者的建商陳滄江據報下令停工,集中運往斗門村何厝保管。
前天,該處建築工地又挖出一尊古炮,並有三、四尊露頭於土層中,縣文化局派員現場勘查,並研議邀請中研院和台南文資中心學者專家鑑定年代。台、金文史工作者對此深感重視,肯定係閩南地區重要文物發現,極具歷史考證價值。
金門耆老從早期廨署分佈和口述史料,推定出土古炮群都是清軍火炮,依據型制來看,其中有岸炮,也有水師的船炮,而「炮塚」所在即係清代「金門鎮總兵署」轄屬右營軍裝局的舊址,其執掌和功能類似今日後勤單位的軍火庫。
明、清兩代金門海氛不靖,右營軍裝局一帶地勢高亢,可以哨探和瞭望海上動態,即屬備邊海防要地。但後來隨著清廷內憂外患,無力顧及金門偏遠海島,總兵署在同治年間降格為協鎮署,民國肇建改朝換代,又在民國四年改為金門縣公署,右營軍裝局也在歲月更迭和人事滄桑下,一天天頹敗淹沒。原放置右營軍裝局的火炮,推估在時局紊亂之際,可能由聊備一格官方,或地方仕紳作主,全數推落水井或窪地掩埋,以免落入盜匪手中滋擾沿海。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3/4/1jdwt.html
挖出古砲文化局要求建商停工 2009/5/14 記者蔡家蓁/金城報導
金城南門里日前發現大批明清時代古砲群,引起各界高度重視,建商陳滄江昨在金沙何厝正式將已開挖出來計十九尊古砲正式移交給金門縣文化局,文化局長李錫隆肯定陳滄江對於保護古物的諸多協助,值得大家來學習,李錫隆也指出,依照文資法,將立即發文要求廠商停工,並有請台省專家前來鑑定。
昨日下午二時許,陳滄江在金沙鎮何厝工地親自將十九門古砲移交給金門縣文化局,包括李錫隆、文化局課長郭哲銘、承辦人許勇為等人都特別到場點交接收。
李錫隆也特別肯定陳滄江的表現,他說,古物是金門最珍貴的公共財,民眾一旦在施工時發現古物,應當立即停工,並報請文化局協助,共同來維護保存金門的珍貴古蹟。
文化局也表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條、第三十條規定,將會要求廠商立即停工;第五十條規定是「發見疑似遺址,應即通知所在地直轄市、縣主管機關採取必要維護措施。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疑似遺址時,應即停工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所在地直轄市、縣主管機關處理」。
此外,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十條也規定「營建工程及其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之完整、遮蓋古蹟之外貌或阻塞其觀覽之通道;……工程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古蹟價值之建造物時,應即停工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主管機關處理」。
文化局也提到,挖掘出古砲消息一出,已經引起台灣與大陸方面的關注,很多單位都主動打電話跟他們聯繫,希望可以提供協助,到現場鑑定。
許勇為指出,目前陳滄江計移交十九尊古砲給文化局,加上工地約有四、五尊還未挖掘出來,總計在該處就發現了至少廿四門的古砲,相當難得。
據了解,這批在金城南門里出土的古砲群,外型與放置於莒光樓、延平郡王祠,及在湖下、后豐港等地出土的古砲相似,研判為明清時代的遺物。對照鄭成功曾在金門練兵,且清代金門海防重要,設有金門鎮派駐總兵把守,而南門為海港,海防重地,因此,合理推測古砲群為明清遺物,並為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次,很值得研究,但到底這批出土的古砲群是何年代產物?有何特殊歷史意義,還是要等待專家進一步鑑定,才能釐清。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67423
從古砲想起 2009/5/15 作者許維民
報載,金城西南門一處工地興建宅第,出土了一堆古砲,我好奇的到現址觀看,許多古砲已移往他處,但在挖掘的基地剖面,還隱約可見有四門砲身交錯夾疊在土層中,另一旁工地,也有一尊完整的古砲躺在那裡,一下子,出土了這麼多古砲,真的頗動人聽聞。 這堆砲塚的地點,據傳原是前清綠營「右營軍裝局」的舊址,只是早已淹沒破壞,當然全無官府的威嚴,再往前看,這裡還有一座明代的古墓(確庵許公洎靜專蔡氏墓),若據此推算,顯然在明朝,這裡就是後浦城的山上,不是耕田農作的地方,就是荒山野地放牛的所在,但滄海桑田,今天它是後浦城高地價的地方。
歷史真奇妙,老是有叫人嘖嘖稱奇的故事。
「網寮」這一帶頻臨港邊,昔時居民依灘維生者眾,這裡就是捕魚曬網的地方,有故事說起清道光四年的一段神奇:「漁民黑夜亡向,睹神光而得香木,歸貯于網寮,扶乩示系平山河水仙禹帝,欲駐蹕本島祐黎民,乃就香木雕帝像,奉祀以迄今…」,因此地方上從那時起就有水仙禹帝廟,庇佑討海的子民。
前清時,後浦是官府兵防治民的樞紐,因此有許多衙署,所以網寮高處,也闢建有「軍裝局」,擔任守備後浦城的一份責任。
後浦城有港,從明鄭到清際,就是金門出入大陸的要津,亦堪稱海防要塞。我試解讀《金門志》片段:「嘉慶四年,八月,艇匪竄入後浦港,文武倉卒整兵,輦巨砲於南門渡口,擊之,有一賊風帽雪衣,援枹而鼓,倏中我砲,斃,始引退。」,這一段文字點出了後浦港南門渡口,在嘉慶四年,有官兵「輦巨砲擊賊」,才免於艇匪侵擾之事。
再究咸豐三年,海澄人黃得美欲襲金門,時鄉紳營官,諸如:林章梗、林可遠、林榮邦、鄭玉麟、林焜熿、許侯熊、彭奪超等,以緩兵之計,爭取後浦城備戰時機,後來賊知受騙,趕於六月十六日「乘流入,直指後浦,開砲擊鼓…奪超早派一軍赴金龜尾,自與林榮邦等拒守中港,開砲奮擊,賊不能近岸…」,寫出雙方陣營,你來我往的砲擊情事,時「中港」,即今後浦南門的內海。
網寮近此,北側有高岡,設有軍裝局,設有砲台,殆可居高遠眺,防衛守備,實為合理合情之推測。
古砲用於戰爭,時代甚早,溯及元代,稱為銃或火筒,明代中葉稱為砲或銃,殆稱呼不遠,直到清代才直稱為砲,這種管形的射擊火器,一般要有砲身和架座兩部分組成,砲身有前膛、藥室、尾底、火門等部分,若安置岸上,則可攻守城塞,若裝上艦艇,則可用於水戰,因為它的威力強大,故有譽之為「將軍」,把它給予人格化。
網寮的這些古砲,為前弇後豐的筒體,砲身上有數道箍紋,砲身近中部有雙耳,尾有球冠,因為銹跡斑斑,看不清楚砲身上有無銘文,因此難以推斷是何時所鑄?我手邊資料不多,翻閱劉序編著的《中國古代兵器圖冊》,查工地一旁的那尊古砲,類似「清代嚴威砲」,但仍有待專家確切考證。
後浦南門瀕臨海邊,本就是港邊要塞,必然多所火砲,民國68年春,許氏家廟前方土埕修築水泥廣場,亦曾掘出三門古砲(其中兩門現置於山後「民俗文化村」海珠堂前兩側。),看來亦均屬守護港灣的岸砲,不知與此年代是否相同。
一門銹跡斑斑的鐵砲,紀錄著一兩百年前的史蹟,指出一個地方抵禦外侵的重要戰略位置,隱約表達出許多官兵守土有責的故事,反正,歷史,總是有許多讓人想不到的事兒!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6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