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浦的四個門境各自有專屬的性格,今年第三個出場的北門境,香陣給人的感覺就是陽剛味十足,精壯漢子們以自己的方式,讓賁張的肌肉與揮灑的汗水,展現出屬於男性的力與美。
一如其他門境,北門境香陣的出場是由「陣旗」前導,不同的是旁邊多了兩個「托燈」。
「托燈」大多出現在夜間出巡或是「暗訪」的場合,出現在白天只是為了增加排場,不會點火。以「對」為單位的「托燈」有時甚至會出現很多對。北門境香陣每年出現的都是這一對。
「托燈」後出現的是「獅隊」。「獅隊」有時也被稱為「獅陣」,是歷史悠久的陣頭。
北門境的「獅隊」屬於「醒獅」系統,師承廣東佛山一脈,獅子全身裹著絨毛,頭上有一個看起來像角的「髻」,色彩鮮豔,外型威武,充分展現出北門境尚武的風氣。
有了威武的「獅隊」,當然也要有「鑼鼓隊」助陣,才能營造出懾人的聲勢。
「鑼鼓隊」後出現了北門境香陣的第二面「陣旗」。第一面「陣旗」上寫的是北門境的境主神明「玄天上帝」,這一面則是「中壇元帥」,也就是民間常稱的「太子爺」。
「中壇元帥陣旗」後方緊接著兩面「中壇元帥」的「繡旗」,鮮豔的色彩與碩大的旗面,宣告著「中壇元帥」即將出場,也增加了「太子爺」的排場。
然後出現的是「中壇元帥」大神尪仔。童身扮相,頭梳髮髻,兩上兩個酒窩非常討喜,操弄時常會模仿孩童的動作,趣味十足。
這麼多的排場之後,「中壇元帥」的神尊出場了。不要覺得祂的神轎怎麼這麼小,這是因為神轎也是有分等級的。北門境的神尊都是出自「北鎮廟」,主神是「玄天上帝」,「中壇元帥」雖然統領五營,但仍是部屬,所以雖然排場很大,但只能委屈祂坐「畚斗輿」了。
這就是傳統與體制。
當然,屬於「中壇元帥」的「鑼鼓隊」還是不能少的。
接著出場的是「化妝車」與「第一粉閣」。
後面的「旗陣」是屬於後面出場的神明「保生大帝」的陣仗,包含了兩面方旗與五面五方大旗。
接在「旗陣」後面出場的是「保生大帝」神轎,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轎夫踏著特殊的步伐(七星步?)出場,八人大轎由最前方右邊的人發號施令一起動作。
或許是第一次有「文轎」用這種方式出場,吸引了眾人的眼光。
接著保生大帝神轎後面出場的是第二組化妝車。
然後是來自金門金沙的「腰鼓隊」。
再來是今年新出場的「扮八仙」。
這個陣頭其實也不難,周圍由四個人圈起演陣的場域,演陣者為八位作八仙扮相的小朋友,依照引導者的口令做動作。整套動作只有三個,哨聲一響-繞圈,哨聲二響-揮手,哨聲三響-排成一列敬禮。
很簡單的演陣方式,小朋友們也很配合,扮相也很可愛。
後面的旗陣是屬於「康府元帥」與「趙府元帥」。
再來就是兩位元帥的大神尪仔。
大神尪仔雖然也具有神明的身分,但主要功能是在開道跟增加排場,因此裝成神尪的大多是主神的部將。康趙兩元帥是玄天上帝的部將,也就是玄天上帝當年修行時捨棄的胃與腸所化成的精怪,被收伏後成為祂的部將,也被稱為龜聖公與蛇聖公。
再來的「旗隊」是屬於北門境境主「玄天上帝」的陣仗,在他們的前導之下,屬於北門境「北鎮廟」的神靈一一出場。
「北鎮廟」可以說是北門境唯一的大廟,境主神明是「玄天上帝」,其他神明有「保生大帝」三尊、「廠官公」、「康趙二元帥」、「中壇元帥」等。迎城隍時幾乎廟中所有神明都出動,所以神明輦轎的數量很多。
當然,既然境主是「玄天上帝」,祂當然是壓軸出場。「北鎮廟」總共有三尊「玄天上帝」,都是金臉。
一般來說,「大纛」會出現在各門境香陣的最後,但是金門北門境的「大纛」在昭德宮前卻比「大上帝公」先出現,緊接著「二上帝公」後出場。
最後出場的神明,自然是境主神明「玄天上帝」了。「大上帝公」與其他兩位的區別在於祂是立姿,其他兩位剛才已經出現的「二上帝公」與「三上帝公」是坐姿。
關於「北鎮廟」的「大上帝公」有一段非常神奇的傳說故事,等到將來介紹到「北鎮廟」時再跟大家分享。
境主神明出現,自然免不了有造勢的「鑼鼓隊」。
最後的「第二粉閣」出場後,北門境的遶境香陣隊伍到此結束,後面緊接著的就是今年輪值的門境「東門境」的隊伍出場了。
終於,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的遶境巡安隊伍介紹要寫到最後一篇了。
相關文章